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健康

口腔潰瘍別不當回事,持續2周以上不能愈合,及時篩查小心口腔癌

2024-10-27健康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往往忽視了口腔健康的重要性,而口腔癌作為一種較為常見的惡性腫瘤,卻悄悄地威脅著人類的生命安全。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球每年新增口腔癌病例約30萬例,死亡人數超過14萬。

口腔癌:不容忽視的健康威脅

口腔癌,是指發生在口腔範圍內的惡性腫瘤。它涵蓋了唇部、牙齦、舌、軟硬腭、口底、口咽、涎腺、上頜竇以及顏面部皮膚粘膜等多個部位。據國內統計,口腔癌占全身惡性腫瘤的1.9%~3.5%,占頭頸部惡性腫瘤的4.7%~20.3%,僅次於鼻咽癌,居頭頸部惡性腫瘤的第二位。在亞洲的某些國家,如印度和巴基斯坦,口腔癌的發病率更是高達40%~50%。

口腔癌的分類與病因

口腔癌種類繁多,包括舌癌、牙齦癌、軟硬腭癌、頜骨癌、口底癌、口咽癌等。其病因復雜,至今尚未完全明確,但以下因素被普遍認為是口腔癌的高危因素:

1. 化學致癌物:長期嗜好煙、酒是口腔癌的主要危險因素。煙草中的尼古丁具有致癌作用,而酒精則可能作為致癌物的溶劑,促進致癌物進入口腔黏膜。此外,嚼檳榔也是導致口腔癌的重要因素之一,尤其在南亞和東南亞地區,嚼檳榔的習慣十分普遍。

2. 物理致癌因素:口腔衛生習慣差,為細菌或黴菌在口腔內滋生、繁殖創造了條件,從而有利於亞硝胺及其前體的形成。加之口腔炎等炎癥,使一些細胞處於增生狀態,對致癌物更敏感。此外,異物長期刺激,如牙根或銳利的牙尖、不合適的假牙以及不良修復體,也可能導致口腔黏膜發生癌變。

3. 病毒感染:人類乳頭狀瘤病毒(HPV)的某些類別與口腔癌的發生有密切關系。尤其是高危型的HPV16、18型等亞型,與部份口腔癌的發生有關。

4. 營養不良:維生素A的缺乏可引起口腔黏膜上皮增厚、角化過度,與口腔癌的發生有關。總蛋白和動物蛋白攝取量不足也可能與口腔癌有關。鋅缺乏可能導致黏膜上皮損傷,為口腔癌的發生創造了有利條件。

5. 癌前病變:口腔黏膜白斑與增生性紅斑常被視為癌前病變。白斑的癌變率可超過5%,而紅斑的癌變率則更高,可達90%。

口腔癌的癥狀

口腔癌的早期癥狀往往不明顯,但隨著病情的發展,會出現一系列癥狀和體征。這些包括:

1. 潰瘍:口腔癌最常見的類別是潰瘍型。潰瘍面波及整個腫瘤區,邊緣隆起不規則,基底呈凹凸不平的浸潤腫塊。如果潰瘍持續2周以上不能愈合,應引起警惕。

2. 腫塊性病變:尤其是出現菜花樣腫塊、中性的潰瘍,需要引起重視。

3. 疼痛:腫瘤侵犯周圍結構,會引起疼痛等癥狀。疼痛可能出現在口腔局部,也可能放射至耳部、顳部或頸部。

4. 頸部淋巴結轉移:口腔癌易發生淋巴結轉移,頸部淋巴結可能腫大,相應部位可摸到腫塊。

此外,口腔癌還可能伴有出血、功能障礙(如張口困難、吞咽困難、言語不清等)以及全身癥狀(如消瘦、乏力、發熱等)。

口腔癌的診斷

1. 臨床檢查:醫生透過視診和觸診初步判斷口腔內是否有異常變化。

2. 影像學檢查:X光片、CT掃描、MRI等影像學檢查可以幫助確定腫瘤的位置、大小及其侵犯範圍。

3. 病理活檢:取一小塊病變組織進行顯微鏡下觀察,是確診口腔癌的金標準。

口腔癌的治療

1. 手術切除:適用於早期口腔癌,透過外科手術徹底切除腫瘤組織。

2. 放射治療:利用高能射線殺死癌細胞,適用於不能手術或術後輔助治療。

3. 化學治療:透過靜脈註射或口服化療藥物,抑制癌細胞生長,常與放療聯合使用。

4. 靶向治療:針對特定的分子標誌物,選擇性地攻擊癌細胞,副作用較小。

5. 免疫治療:啟用或增強機體自身的免疫系統,辨識並消滅癌細胞。

一旦確診為口腔癌,應根據病情選擇手術治療、放療、化療、靶向治療等綜合處理。早期口腔癌患者透過根治切除術,可達到根治的目的。但對於中晚期患者,隨著腫瘤的增大,常伴有區域性淋巴結轉移,此時需要擴大手術範圍,進行頸部淋巴結清掃術,並在術後進行放化療等綜合治療。

口腔癌的康復與護理

口腔癌的治療過程漫長且復雜,患者在術後或放療期間,需要特別註意口腔護理和營養支持。

1. 口腔護理:使用軟毛牙刷輕柔刷牙,避免損傷口腔黏膜。餐後漱口,保持口腔清潔。定期到口腔科門診進行復查和護理。

2. 營養支持:口腔癌患者應多攝入富含優質蛋白質的食物,如魚、雞肉、豆制品和奶制品等。同時,多食用富含維生素A、C和E的食物,如胡蘿蔔、菠菜、柑橘類水果和堅果等。避免攝入過燙、過辣、過酸等刺激性食物。

3. 心理支持:口腔癌的治療過程會對患者的心理造成一定影響。因此,患者應保持樂觀的心態,積極配合醫生的治療和護理。家人和朋友的關心和支持也是患者康復過程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口腔癌雖然可怕,但只要我們提高警惕,加強預防,定期進行口腔檢查,就能有效降低其發病率。一旦確診,患者應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配合醫生的治療和護理,爭取早日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