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健康

馮霞:麻醉醫生是解除一切疼痛的「多面手」|致敬中國醫師節

2024-09-29健康

在手術室這個緊張而精密的環境中,麻醉醫生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他們的眼睛和耳朵時刻保持高度警惕,眼睛緊盯著監護儀上的每一個數碼,這些數碼精準地捕捉著患者生命體征的微妙變化。一旦出現任何危機情況,麻醉醫生要幾乎憑借自己的麻醉醫學的「肌肉記憶」迅速且精確地調整麻醉方案,以確保高難度手術的安全和順利進行。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作為華南地區疑難重癥的診療先鋒,每日都承載著上百台手術的重任。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場上,各個科室的醫生需要緊密合作,有條不紊地完成每一項任務。而在這場戰鬥中,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麻醉科中心主任馮霞 的工作顯得尤為重要。

因為工作的性質,馮霞在手術室裏常常需要在「奔跑」中完成,來確保手術室裏每台手術麻醉順利進行。從一組數據來看,她帶領團隊,高效完成每月6000~8000余例臨床麻醉,技術實力均衡。在復雜手術麻醉及新生兒、嬰兒手術麻醉方面,科室達國內領先或部份國際水平。此外,科室每年為超過45000例術後患者提供自控鎮痛治療,獲社會好評。麻醉科疼痛門診年收治15000例疼痛患者,為飽受疼痛的患者提供專業服務。

緊張的工作之余,馮霞熱愛生活,尤其喜愛繪畫。這不僅是她對高品質生活的一種追求,更是她獨特的放松與沈澱方式。她說沈靜在畫畫中,能讓她在面對復雜病例時更加冷靜、深思熟慮,確保每一次麻醉決策都精準無誤。

荊楚女傑馮霞

好沃土成就麻醉醫學好人才

身為荊楚大地大江大河滋養的女兒,馮霞承襲了這片土地賦予的堅韌與堅毅,心中目標始終如一,清晰明確。她成長於一個醫學世家,父母皆為醫者,尤其是父親,從普外科到骨科,再到神經外科,父親的醫學之路深深影響了馮霞對職業的選擇。自幼起,她便深知自己將步入醫學殿堂,這份早早樹立的明確誌向,無疑讓她在人生旅途中少走了許多彎路。而家庭中潛移默化的熏陶,加之身為湖北襄陽人那份固有的執著與堅定,不畏外界紛擾,勇往直前,這一切都在無形中塑造了她的職業觀,對醫學職業生涯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我選擇麻醉學領域,是源於一次面對在產科工作的經歷。那時,我的父親就提議,麻醉或許是女孩子從事醫學的一個不錯選擇。就這樣,我踏上了麻醉事業的道路。恰逢改革開放之際,廣州作為這場變革的前沿陣地,充滿了無限機遇。我和我的先生在90年代初,懷揣這份醫學的夢想,來到了這座充滿活力的城市。那個時代,在醫學生的眼中,中山大學醫學院是醫學界的一方聖地,我們雙雙加入中山醫院深造,後來畢業後不僅在這裏工作,更在這個極其包容的學術環境中不斷學習,迅速成長。」馮霞告訴記者。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自成立起就聚集了一批既有好技術又有好思想的好醫生,鑄就了「中山醫金字招牌」。「在我職業生涯中,深刻感受到中山大學一附院麻醉科這片沃土所賦予的滋養與力量。這裏,不僅匯聚了頂尖的醫學智慧與技術,更營造了一種獨特包容,崇尚創新的文化,讓每一位成員都能在追求卓越的道路上前行不息。」

醫院老一輩的陳秉學教授作為改革開放前沿的麻醉先鋒,以其開闊的國際視野和深厚的學術造詣,為科室乃至醫院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1987年,他作為國家首批透過教育部考試獲得出國留學的醫生,在史丹福大學深造期間,汲取了當時最先進的麻醉理念與技術,並成功將其引入國內,這不僅推動了科室在臨床麻醉、疼痛治療及重癥醫學領域的飛速發展,還親自參與並主導了醫院重癥監護室(ICU)的建立,其貢獻卓越,影響深遠。隨後,在黃文起教授等多位年輕領導的帶領下,科室繼續發揚光大,勇攀醫學高峰。帶領科室成為首批國家臨床重點專科,團隊實力雄厚,以團結包容著稱,為每一位有誌之士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和無限可能。

馮霞介紹,自1958年成立麻醉小組以來,團隊逐步發展壯大,於1973年成立麻醉科,後續又成立了體外迴圈小組、疼痛門診、ICU等重要部門,並於2019年和2023年分別成立了麻醉評估門診及日間手術中心和疼痛病房,同年獲省重點學科。目前,該機構擁有三個病區,醫護人員總數168人,其中博士學歷占比高達46.34%。

目前科室在臨床麻醉方面體量廣東第一,積極開展創新醫療服務,並設有疼痛與舒緩治療中心,為全國疼痛綜合管理試點單位。其科學研究底蘊深厚,成果領先,STEM排名廣東省前茅,近五年發表多篇SCI及核心期刊論文,獲多項基金專案。

此外,作為「中山醫」的這座師資雄厚名校,1984年建立國內首屆麻醉本科教育,2018年成立麻醉學院,教學與國際接軌。目前已有多名教師獲得國際教育學證書和碩士學位,為培養高素質麻醉學人才提供了有力保障。整體來看,該機構在麻醉學領域具有較高的學術水平糊臨床實力。

可見,中山一院麻醉科由當年單一臨床麻醉工作領域發展至今,已成為多亞學科領域的一個綜合性臨床二級學科,成為廣東省以及中國南方多省中技術力量最雄厚的麻醉學科之一,在港澳和東南亞均有較高知名度。

近年來,麻醉學科迎來了嶄新的發展機遇,實作了從無到有、由弱轉強的蛻變。隨著國際先進麻醉技術和器材的不斷引進,中國麻醉學科實作了跨越式發展。同時,透過積極參與國際交流與合作,中國麻醉學科不僅提升了自身的國際影響力,也促進了國內麻醉技術的不斷創新與進步。馮霞作為其中的一員,無疑也在這個過程中取得了顯著的成就。

麻醉醫生

是解除一切疼痛的「多面手」

現階段麻醉醫生可以透過精湛的麻醉技術,不僅確保手術過程中的無痛狀態,還積極參與術後疼痛管理及慢性疼痛治療,全方位地踐行了醫生解除患者痛苦的原始使命。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許多老年手術患者常伴有多種合並癥,如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等。馮霞介紹,現階段的麻醉科醫生在需在術前對這些疾病進行最佳化管理,確保患者以最佳狀態迎接手術麻醉所帶來的應激與創傷。

她進一步介紹,圍術期中,麻醉的實施與以往的臨床麻醉有相似之處,但現代麻醉更加註重精準化與視覺化,力求以最小的幹預達到最佳效果。例如,以往進行腿部手術時,可能會選擇麻醉整個下肢;而現在,可以更精確地只麻醉小腿或腳部,這樣的精準麻醉策略有助於患者快速康復。如果雙腿都被麻醉,患者術後自然無法行走或起床;但如果只麻醉一只腳,患者的大腿和小腿仍能保持活動能力,甚至可以在拐杖的幫助下坐起和運動,這顯然會加速患者的康復行程。2014年,馮霞被派往德國法蘭克福骨科醫院進修學習超聲引導神經阻滯技術,這使她在該領域的技術水平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此外,術後疼痛管理也至關重要。疼痛會讓患者不願運動,進而影響康復。因此,我們要確保患者在術後感到舒適,能夠迅速恢復,盡早回歸正常生活。以前列腺癌手術為例,過去這是一項大手術,但現在,在麻醉科醫生和外科醫生的緊密合作下,患者甚至可以在手術後一周內出院,並重返工作崗位。現代醫學的發展,特別是圍術期麻醉科醫生的工作職責的拓展,為患者帶來了更快、更好的康復體驗。

馮霞告訴【醫師報】記者,現如今,麻醉科醫生的專業領域延伸到了疼痛管理,這是一個重要的分支。以帶狀皰疹為例,患者初診可能會選擇皮膚科,特別是當合並糖尿病或老齡化等因素時,皮膚科治療雖然能治愈皮膚病變,但患者往往仍會遭受疼痛困擾。這時,疼痛科醫生就成了患者的最佳選擇。疼痛科醫生掌握多種治療策略,如超聲引導下的神經阻滯治療、神經電生理調節治療等,這些方法能有效緩解疼痛。帶狀皰疹引發的疼痛、原發性三叉神經痛,以及因長時間伏案工作導致的腰腿痛等,都是疼痛科醫生的專長領域。

對於那些疼痛程度尚未達到外科手術級別,但又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素的情況,如肩周炎、膝關節炎、退行性關節炎等,疼痛科醫生同樣能提供有效的治療。他們利用視覺化技術,進行精準治療,取得了顯著的治療效果。因此,麻醉科醫生在疼痛管理領域的延伸,不僅豐富了醫療服務的內容,也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了更好的醫療服務選擇。

「周一和周二,我專註於疼痛門診的工作,接診疼痛患者,執行疼痛介入手術,並管理疼痛病房;周三至周五,我則投身於臨床麻醉一線,參與大型手術。此外,我每周一晚上與學生見面,聽取工作匯報,並負責組織科室每周一早上的學習早會和周五的臨床病例討論及科室管理溝通。在忙碌的工作之余,我還需閱讀文獻,緊跟學科發展,掌握新知識、新技術。」馮霞說道。

關註終末期癌痛

給患者帶去最後的舒適與尊嚴

另外,還有一批患者讓馮霞備受關註。隨著腫瘤患者的日益增多,疼痛成為了他們面臨的一大挑戰。據統計,約66%的惡性腫瘤患者會出現疼痛癥狀。癌痛不僅給患者帶來巨大的身心痛苦,還加重了家庭的經濟和精神負擔。因此,在腫瘤治療過程中,疼痛管理顯得尤為重要。

疼痛科醫生在腫瘤患者的治療中扮演著關鍵角色。他們的首要任務是控制患者的疼痛,確保患者能夠吃好、睡好,從而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去對抗腫瘤,接受放療和化療等治療方案。疼痛科醫生不僅要有效緩解疼痛,還要全面調整患者的生命狀態,為腫瘤科醫生後續的治療創造有利條件。

她告訴記者,受抗腫瘤醫療技術限制,腫瘤患者可以因為腫瘤本身而亡故,但麻醉技術的進步,早已不需要患者因為疼痛的原因而死亡。為此,馮霞率領疼痛多學科團隊,積極推廣鞘內鎮痛泵植入術等新技術,這些技術透過微量藥物持續輸註到患者體內,實作了對癌痛的有效控制。與傳統的口服鎮痛藥物相比,鞘內鎮痛泵植入術所需的藥物劑量更小,止痛效果更佳,且副作用更少。然而,在癌痛的綜合管理過程中,依舊面臨著一些挑戰。

她指出,首先,大眾及部份腫瘤醫生對癌痛治療的認知不足,用藥不規範,往往一開始就給患者使用高強度的阿片類藥物,這不僅可能帶來並行癥,還可能導致患者難以撤藥。因此,我們需要加強宣傳,提高人們對疼痛用藥規範性的認識。

其次,中國人普遍有忍痛的傳統觀念,認為疼痛忍一忍就會過去。然而,他們可能並不了解疼痛對身心造成的巨大傷害,特別是對於正在接受放療、化療的腫瘤患者來說,疼痛會嚴重影響他們的治療效果和生活質素。因此,提高老百姓對疼痛管理的意識至關重要。

此外,隨著老齡化的加劇和腫瘤患者管理的復雜性增加,我們面臨著如何綜合管理患者各種並行癥的挑戰。在大醫院患者眾多的情況下,有些患者可能無法獲得住院床位,這時就需要二級管理或家庭管理。然而,目前社會對這些管理流程的認識和執行還有待提高,我們需要加強人文關懷,讓患者在最脆弱的過程中得到社會的關愛和支持。

最後,劇毒麻醉藥的管理也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隨著腫瘤患者對阿片類藥物等劇毒麻醉藥的需求增加,如何規範管理這些藥物、確保它們的安全使用成為了我們面臨的又一挑戰。我們需要制定嚴格的管理制度,確保這些藥物能夠合理、安全地用於患者的疼痛治療中。

馮霞 教授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麻醉科主任,麻醉學教研室主任

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

擅長:

臨床麻醉:小兒,胸科及頭頸外科

外周血管/神經病變引起的痛癥,如糖尿病足痛等

神經病理性疼痛,如帶狀皰疹後遺痛等

難治性癌痛,超聲引導下各種病理性疼痛的診斷及治療

(2014年曾在德國法蘭克福醫學院骨科醫院師從Prof Paul Kessler學習超聲引導神經阻滯)

主要社會任職:

廣東省醫學會麻醉學分會,副主任委員

廣東省醫學會疼痛學分會,副主任委員

廣東省醫師協會麻醉科醫師分會,副主任委員

中國醫師協會麻醉科醫師分會委員

中國女醫師協會麻醉科醫師分會常委

科研業績:

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專案5項、廣東省聯合基金重點專案1項。近5年以通訊/共同通訊作者在Science Advance,Brain Behavior and Immunity,British Journal of Anaesthesia等雜誌上發表論文。擔任【Anesthesia and Analgesia(中文版)】【臨床麻醉學雜誌】、【國際麻醉學與復蘇雜誌】編委,Current Stem Cell Research & Therapy等SCI雜誌客座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