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健康

常吃精神類藥物,當心這個副作用!

2024-06-24健康

最近有粉絲後台留言:

患精神分裂癥5年,服用氨磺必利1年多,發現自己胸部逐漸變大,並有少量泌乳的情況,這是怎麽了?

吃藥後出現經期紊亂,月經量少,本以為沒多大點兒事,但是停經了……

為什麽吃藥後會出現這些癥狀呢?

這是因為某些精神類藥物有高泌乳素血癥這個副作用引起的。

為什麽藥物會誘發高泌乳素血癥?

泌乳素是垂體前葉分泌的一種肽類激素,其分泌受神經遞質多巴胺的抑制性調節。

簡單來說,就是導致多巴胺功能減弱或阻斷多巴胺D2受體的任何因素均可導致催乳素分泌增加。

而多數的抗精神病藥物可阻斷多巴胺D2受體後,泌乳素的分泌抑制被破壞,從而導致治療過程中出現高泌乳素血癥的副作用。

何為高催乳素血癥?

高催乳素血癥是指血液中泌乳素高於正常水平,可以是生理性的,也可以是病理性的。

抗精神病藥是藥物誘發高催乳素血癥的最常見原因。

高催乳素血癥對身體造成哪些影響呢?

1. 引起月經不調,嚴重會導致閉經。

2. 引起代謝異常,輕度升高能刺激胰島分泌胰島素而降低血糖,而較高水平升高則會導致胰島素抵抗,嚴重會出現糖尿病。

3. 導致性功能障礙,如性欲下降、勃起、性高潮障礙。

4. 導致骨質疏松,嚴重會骨折。

哪些藥物易導致高催乳素血癥?

1. 抗精神病藥物

高催乳素血癥是抗精神病藥的常見不良反應,約70%接受抗精神病藥治療的患者出現高催乳素血癥。

研究發現,風險較高的藥物有帕利哌酮、舒必利、利培酮、氨磺必利、氯丙嗪及氟哌啶醇;

中等風險的有阿立哌唑等,而風險較低的是氯氮平、喹硫平、奧氮平、齊拉西酮及魯拉西酮等。

2. 抗抑郁藥物

平時常用的SSRI類藥物如舍曲林、艾司西酞普蘭、氟西汀、帕羅西汀、氟伏沙明等風險均較高,其中氟西汀風險最大。三環類藥物風險其次,其中氯米帕明風險是最高的。

而SNRI類藥物如文拉法辛、度洛西汀也是有風險的,米那普侖則基本不影響。其他抗抑郁藥物如阿戈美拉汀、曲唑酮等只有個案報道,一般風險均較低,米氮平、安非他酮等基本沒有影響。

3.心境穩定劑

碳酸鋰、丙戊酸鈉、拉莫三嗪、托吡酯等也有不同程度的風險,但一般風險都比較小。

其他類別的精神科藥物,比如鎮靜催眠藥、抗焦慮藥、中樞神經興奮劑等一般風險都較低。

如何預防和應對高催乳素血癥?

1. 首次發病或疾病的早期患者盡量選擇風險低的藥物。

2. 對於高催乳素血癥高危患者,或具有乳癌、子宮內膜癌、垂體腫瘤、多囊卵巢症候群、骨質疏松等家族史患者,盡量選擇風險低的藥物(如阿立哌唑、齊拉西酮等)。

3. 透過各項檢查排除藥物以外原因導致的可能,比如懷孕、垂體泌乳素腺瘤 、原發性甲狀腺功能減退、多囊卵巢症候群 、癲癇發作等情況。

4. 確定精神科藥物導致的高催乳素血癥,也要根據性別制定不同的治療方案,一般有以下處理原則:

● 如果病情允許,遵醫囑盡快減停藥物。

● 需要長期服藥的患者,癥狀出現6個月以內,一般無需特殊處理,調整好心情心態,一般後面恢復的可能還是較大的。

癥狀超過6個月,需要如下處理:

換用不易導致導致催乳素水平增高的藥物,抗精神病藥物如氯氮平、喹硫平、阿立哌唑等,抗抑郁藥如米氮平等。使用抗抑郁藥物同時可以考慮加用阿立哌唑,有降低催乳素水平的作用。

如果病情不允許調整藥物,則可以以下對癥治療:使用卡麥角林,諾果林、溴隱亭、金剛烷胺、維生素B6等;使用中藥逍遙丸、柴胡調和湯、桂枝茯苓丸、芍藥甘草湯、八珍丸等。

服用精神科藥物,需要警惕高催乳素血癥的發生。

雖然催乳素檢查不是治療後常規監測的專案,但如果平時發現可疑癥狀如閉經、陽痿等,需要及時與主治醫生反饋,註意監測催乳素水平。一旦確定,也不必恐慌,完全可以透過各種方法,在醫生指導下按照步驟處理的。更不能恐懼此類副作用而不敢使用精神科藥物治療,否則疾病帶來的後果更嚴重。

參考資料:

[1]中國神經科學學會精神病學基礎與臨床分會精神分裂癥臨床研究聯盟. 抗精神病藥所致高泌乳素血癥幹預對策的專家共識 [J] . 中華精神科雜誌, 2021, 54(3) : 163-169. DOI: 10.3760/cma.j.cn113661-20201219-00514.

[2] Grigg J, Worsley R, Thew C, et al. Antipsychotic‑induced hyperprolactinemia: synthesis of world‑wide guidelinesand integrated recommendations for assessment,management and future research[J]. Psychopharmacology(Berl), 2017, 234(22): 3279‑3297. DOI: 10.1007/s00213‑017‑47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