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健康

警惕!血常規報告中這2個指標異常,癌癥可能「悄悄來臨」!

2023-12-27健康

血常規中的2個指標異常,竟然可能提示癌癥!

去醫院,幾乎每個人都要做的一項檢查——血常規檢查!

但拿到血常規報告後,面對密密麻麻的二十多項,每個字都認識,組合在一起……沒一項能看明白!

雖然晦澀難懂,但有2個指標上上下下的箭頭↑↓,你一定要關註,因為它們可能提示「癌癥」和「血液疾病」!

在血常規裏面竟然隱藏著癌癥風險的秘密,所以即便不情願,你還是要看一眼血常規報告裏的這個指標!

文末,小鳳Emma還邀請到了北京協和醫院團隊,手把手教你看懂體檢報告,為你私人客製防癌體檢方案!

血小板高,要警惕癌癥

小鳳Emma檢索資料後發現一條重要資訊,在血常規裏面竟然隱藏著癌癥風險的秘密,所以即便不情願,你還是要看一眼血常規報告裏的這個指標!

這個指標就是——血小板計數!

JAMA Netw Open雜誌上發表的一項研究提示,血小板計數很高的人,患某些癌癥的風險明顯增加,包括結腸癌、肺癌、卵巢癌、胃癌、食道癌、腎癌等。

血小板是啥呢?

如果把人體比作一支軍隊的話,白細胞是負責對抗外敵(前線打戰的),紅細胞是負責氧氣的搬運工(供給糧草的),那麽血小板系統就是負責凝血止血(後勤維修的)的。

小鳳Emma:

血小板在人體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包括止血、傷口愈合、炎癥反應、血栓形成及器官移植排斥等生理和病理過程,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

血小板計數和癌癥的關系,不僅僅只有這一個證明!

2021年刊登在【British Journal of General Practice】雜誌上的研究也揭開了血小板計數和癌癥發病風險之間的關系,研究認為:60歲以上男性血小板計數處於高正常範圍(326–400×109/L)可能是惡性腫瘤發生的潛在征兆。

那血小板計數偏高,哪種癌癥風險更高呢?

研究發現,當血小板升高的時候,發病風險會明顯增加的就是肺癌和結直腸癌,如果超過正常值的話,那麽肺癌的發病風險將升高470%,結直腸癌的發病風險將升高390%!

而且,更紮心的是,超過60歲的人,風險更高!

所以,當你的血小板增多(>400x10^9/L)↑,就要警惕了!

小鳳Emma: 要說明的是,這些指標和癌癥的風險僅僅是一個初步的提示,目的是引起大家的重視,不代表診斷和結論,千萬不要為此恐慌,有任何不明白我們都要咨詢醫生!

血紅蛋白低,或提示處於「癌癥狀態」!

除了血小板計數外,還有一個指標也可能提示有癌癥風險!

這個指標就是——血紅蛋白!

小鳳Emma: 血紅蛋白數值偏低可能提示有癌癥風險,或者已經是一種癌前狀態了!

為什麽呢?

血紅蛋白指標偏低,往往提示我們貧血,而有些貧血是血液系統的「癌前狀態」!很多惡性腫瘤都可能出現貧血,尤其是血液系統的惡性腫瘤,超過80%的人都在前期出現過貧血癥狀。

有4個癥狀,提示你可能存在貧血,更要關註自己血常規裏血紅蛋白的數值高低了:

心悸

心悸是一種自我感覺心臟跳動的不適感或心慌感。如果經常有心悸的感覺,既往又沒有心臟病史,那就需要小心了。

頭暈

經常有一種頭重腳輕、神誌清楚的眩暈感,並且排除了中樞神經系統疾病後,可能提示貧血。

食欲下降

如果最近毫無理由的出現食欲下降,尤其是有頭暈和心悸的表現,伴隨著食欲下降,更需要警惕了。

發白

如果發現口唇、顏面、耳廓、指甲和掌紋有發白的表現(尤其要註意掌紋是否發白,正常的掌紋應該是淡紅色的),也可能提示您存在貧血。

血紅蛋白參考值:

✅男性:120~160g/L

✅女性:110~150g/L

✅新生兒:180~190g/L‍

小鳳Emma: 貧血的人紅細胞數量明顯減少,血液攜氧能力變差,所以腦部缺氧會出現頭暈、頭疼等癥狀。

出現貧血一定要去醫院做檢查,如果出現了難以用疾病解釋的貧血出現,那麽就需要做進一步檢查,沒準貧血是早期癌癥、尤其是血液癌癥給你的提示癥狀!

這3個指標異常,要警惕白血病!

偶像劇裏常見的白血病,也可以透過血常規指標來獲得一些線索!

很多人看到白細胞上有箭頭就嚇的臉白了,其實白細胞超出正常值≠白血病!

白血病的風險,需要結合3個指標的異常來綜合分析。這3個指標分別是白細胞計數、血小板計數、血紅蛋白。

如果血紅蛋白、血小板降低,同時白細胞總數異常升高或降低,要警惕白血病,需要做骨髓檢查進一步確診。

小鳳Emma: 其實,血常規報告中,不是所有的上下箭頭↑↓都表示有問題,很多只是比參考範圍超標或者降低一點點,在醫學上我們叫臨界值,而這些往往受各種因素影響,比如劇烈運動、性別年齡、季節變化、睡眠、飲食等都可能對數值產生一定影響,有時候不代表出現問題,我們還是聽醫生的!

最後,小鳳Emma再再啰嗦一句,任何一項檢查都不是萬能的,血常規檢查雖然可以一定程度上看出來身體的某些問題,但最終疾病的確診還需要醫生結合其他檢查、病史、患病情況才能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