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健康

心梗是走路走出來的?醫生提醒:血管就算再好,也受不了這樣折騰

2024-06-11健康

「真是的,我這腿腳一走長路就難受。」李綸辛邊按摩著自己的膝蓋邊抱怨,她最近迷上了每天早晚出門散步,認為這能讓她更健康。

雖然走得人略顯疲憊,但她總覺得只要堅持,身體各種小毛病自然會好轉。最近幾個月,李綸辛的步行距離逐漸增加,從最初的幾百米逐步提高到了現在的五六公裏。

但越走越多,不適感也隨之增強,特別是胸口偶爾會感到一陣緊壓感,稍作休息後似乎就沒事了。李綸辛她以為可能是自己年紀大了,所以沒太放在心上。

今天下午,李綸辛她與幾位老友在公園的長椅上說笑,談起了自己的這些癥狀。一位多年從醫的退休醫生張大爺聽後,語氣半認真半開玩笑地說:「你這可能是心梗是走路走出來的,年紀大了,血管就算再好,也受不了這樣折騰。」

聽了這話,李綸辛一陣心驚,半信半疑地決定趁這兩天沒什麽事,去醫院做個全面的體檢。

在醫院,經過一系列的檢查,包括心電圖和血液檢測,醫生調查了李綸辛的詳細病史,原來她的心臟功能確實存在問題,幸好及時發現。

醫生建議她在活動量上需要有所控制,不能過度勞累,同時安排了進一步的專業咨詢,以便了解如何適當地進行體育鍛煉而不傷身體。

在探討心臟疾病與過度體力活動之間的聯系時,一個不常被提及但極其重要的角度是「活動習慣的形成過程及其對心臟的長期影響」。

很多人認為,只要是運動,對身體就一定有益,這種觀點其實過於籠統,忽視了運動習慣對心血管健康的深遠影響。

需要明確的是,心臟病變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累積的過程,其中,生活習慣起到了決定性作用。長期的不良生活習慣,如飲食無節制、缺乏運動等,會逐漸加重心臟負擔,導致血管功能減退,從而增加心臟病的風險。

但同樣的,即使是運動,如果沒有根據個人的健康狀況適當調整,也可能對心臟造成過度的壓力。

在心臟健康和運動的關系中,有一個核心概念是「運動劑量」,這指的不僅僅是運動的量和強度,還包括運動的類別、頻率以及每次運動的持續時間。

對於患有心血管疾病或存在心臟病風險的老年人來說,適量的運動對維持心血管健康是有益的,但「適量」二字的定義卻因人而異。過度的體力活動,尤其是在沒有適當指導的情況下突然增加運動量,可能會導致心臟過度勞累,甚至誘發心臟事件。

實際上,適宜的運動強度通常應該使心率達到最大心率的50%至70%,超過這個範圍,尤其是在沒有經過長時間訓練的情況下,心臟負荷增加,血液迴圈系統的應激反應可能會對血管壁產生損害,進一步影響心血管健康。

這不僅是因為心臟需要在短時間內泵更多的血液,還因為高強度運動會導致體內的激素水平、血壓和心率急劇變化,這對於已經存在健康隱患的心臟是一個巨大挑戰。

更有研究顯示,長期進行高強度無氧運動的人群,其心臟結構可能會發生改變,表現為心室壁厚度增加,這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心臟的舒張功能,可能導致心臟功能長期受損。

要是心臟病患者想開始鍛煉,得先好好檢查一下心臟能不能應付,別一來就過量,那可不行。醫生一般會建議慢慢來,一點一點加強運動。

這樣做可以讓心臟慢慢習慣越來越多的活動量,還能時刻留意心臟的反應,確保一切都在安全的範圍內。總之,就是不能急,得一步步來,看著勁兒加。

結合李綸辛的案例,雖然她的初衷是透過運動來改善健康,但忽視了個人身體狀況和運動適宜性的匹配。

健康的運動習慣應該是量身客製的,符合個人的健康狀況和體能特點,而不是盲目追求運動量或強度。

每個人的身體狀況都是獨一無二的,因此運動計劃也應是高度個人化的,以確保既能享受運動帶來的好處,也能避免潛在的健康風險。

關於心梗是走路走出來的您有什麽看法?歡迎評論區一起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