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健康

1分鐘測心臟性猝死風險?這個新指標用手表就能測

2024-06-24健康

心臟病的第一個表現,有可能直接是猝死,每分鐘中國至少有一人發生心臟性猝死,看起來很健康的年輕人也有風險。為了預防這種意外,準確估計發生風險非常重要。

然而,心臟性猝死的預測一直是個難題,現有的評估方法復雜而且準確度有限。

近期,計算物理學家與心臟病學家的一項跨學科合作,開發出一個有力的新指標。它提高了心臟性猝死預測準確度,而且所需數據非常容易獲得,安靜測1分鐘心率就可以了,這是多數智能手錶和手環都能完成的。

心臟性猝死危險但難以準確預測 | pxhere

每個心跳間隔都不同

差異過大過小都危險

這項研究於6月12日釋出在【美國心臟病學會雜誌:臨床電生理學(JACC: Clinical Electrophysiology)】。

研究中的心臟性猝死預測新指標,是用來衡量心率變異性的,由芬蘭坦佩雷大學的計算物理研究小組開發。

健康心臟不是死板的節拍器,每兩下心跳之間的時間長度都有微小差異,這種差異的大小可以用心率變異性來表示。心跳間隔時間越參差不齊,心率變異性越大。這項指標可以透過心電圖測量,數值過小或過大都提示心臟異常。三四十年前,研究者就已經發現心率變異性與心臟性猝死風險有關,但心率變異性的常規指標預測作用並不強。

新指標被開發出後,研究者用芬蘭心血管研究 (Finnish Cardiovascular Study, FINCAVAS) 專案的3933名參與者的數據進行了驗證。這是一項前瞻性佇列研究,參與者均於坦佩雷大學醫院接受了運動測試,記錄內容含有安靜狀態和運動中的心電圖,測試目的包括明確診斷、治療前和治療後評估,以及工作能力評估等。

隨著運動強度增加,心跳間隔變短,間隔的波動性降低 | 參考文獻[1]

新指標預測有力

效果還能疊加

參與者們加入研究時平均年齡55.4歲,經過測試和平均8.3年的隨訪後,共378名參與者死亡,其中77人為心臟性猝死。

對比其他原因死亡或隨訪結束時生存的參與者,心臟性猝死者的心率變異性指標明顯降低,在各項指標中,新開發的指標DFA2 α1差別最大,特別是在安靜狀態下。DFA2 α1每降低一個標準差,參與者心臟性猝死風險升高1.4倍。其中一位研究者Teemu Pukkila描述,心臟性猝死高風險者在安靜狀態下的心率變異性,與健康心臟在運動中的表現類似。

而且,即使考慮了其他已知的心臟性猝死危險因素,DFA2 α1仍然可以提高風險預測的準確性。除心率變異性外,這項研究中影響心臟性猝死風險的因素,還包括年齡、性別、糖尿病史、心肌梗死史及心肺適能等。去除這些因素的影響後,DFA2 α1仍然與心臟性猝死相關,也就是,DFA2 α1的作用可以與常用指標疊加,提高現有預測方法的準確性。

在一定範圍內,心率變異性的新指標DFA2 α1越低,心臟性猝死風險越高。三條垂直虛線分別表示DFA2 α1前25%分位數、中位數和75%分位數 | 參考文獻[1]

常見又難救

如果心臟性猝死可用手表預測

心臟性猝死在所有死亡原因中占20%,在心血管疾病相關死亡中占50%,一旦發生,只有10.4%的患者可以經搶救存活至出院。而猝死發生突然,給個人和家庭帶來的打擊可能是災難性的。

想要避免悲劇發生,最有效的方法是提前預測出危險,並透過調整生活運動方式、藥物或手術預防心臟性猝死。但目前,心臟性猝死的準確預測非常困難。相對準確的方法操作復雜,如運動測試和電生理檢查,簡單方法則準確度有限,通常在心臟已經出現明顯異常後才能警示風險。

新開發的這項指標,預測效果還沒有在普通人群中得到驗證,目前還無法使用。但它在辨識高風險方面展現出了很好的前景,還可以直接整合到智能手錶或手環的套用當中,也許未來可與其他指標結合,讓我們在家就可以自己測量,及時化解危險。

參考文獻

[1]Hernesniemi JA, Pukkila T, Molkkari M, Nikus K, Lyytikäinen LP, Lehtimäki T, Viik J, Kähönen M, Räsänen E. Prediction of Sudden Cardiac Death With Ultra-Short-Term Heart Rate Fluctuations. JACC Clin Electrophysiol. 2024:S2405-500X(24)00296-2.

[2]Ha ACT, Doumouras BS, Wang CN, Tranmer J, Lee DS. Prediction of Sudden Cardiac Arrest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 Review of Traditional and Emerging Risk Factors. Can J Cardiol. 2022;38(4):465-478.

[3]Orini M, van Duijvenboden S, Young WJ, Ramírez J, Jones AR, Hughes AD, Tinker A, Munroe PB, Lambiase PD. Long-term association of ultra-short heart rate variability with cardiovascular events. Sci Rep. 2023;13(1):18966.

[4]Yan SP, Song X, Wei L, Gong YS, Hu HY, Li YQ. Performance of heart rate adjusted heart rate variability for risk stratification of sudden cardiac death. BMC Cardiovasc Disord. 2023;23(1):144.

[5]國家心血管病中心. 中國心血管健康與疾病報告2021. 科學出版社. 北京.

作者:代天醫

編輯:odet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