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健康

腦內長5公分巨大垂體瘤,男子兩月內暴瘦40斤鼻子變大嘴唇也厚了

2024-03-29健康

因為生長激素分泌的影響,一個正常人(左)可能表現出的面部畸形(右)。 本文圖均為 華山醫院 供圖

兩個月內暴瘦40斤、血糖超標2-3倍,今年40多歲的男子浩宇(化名)本以為自己僅僅是得了糖尿病,堅持吃藥打針,監測一年多,血糖不降反升。不僅如此,他的鼻子也變大了,嘴唇也變厚了,最終在醫院被診斷出:垂體瘤。這是非常罕見的巨大侵襲性生長激素腫瘤,手術難度極大。

3月29日,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從接診這名患者的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獲悉,來該醫院門診就診時,這名中年男子帶來的影像學檢查顯示,他的腦部腫瘤足足有5公分大。更不巧的是,腫瘤形態並不規則,呈菜花狀,侵犯腦內的多個腔隙,向前突向前顱底,向後生長進入腳間池,向上方長入三腦室,包繞了大腦前動脈,用「張牙舞爪」來形容都不過分。不僅如此,腫瘤周圍還有視神經、下丘腦、頸內動脈等多個重要的血管和神經。

除了形態「張揚」, 患者腦部的腫瘤還分泌了過多的生長激素,可導致全身多器官都出現變化。再加他血糖居高不下、肢端肥大,如果任由生長激素高下去,慢慢就會出現睡眠呼吸暫停症候群、高血壓、骨質疏松性骨折、心臟增大、心功能衰竭、胃腸道腫瘤等,壽命比正常人至少少10年。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醫師王鏞斐表示:「這個瘤子很大,是個‘巨無霸’,如果切的話,需要上下同時開,既要從鼻腔做,也要開顱做,這是垂體瘤手術中的‘天花板’,創傷很大,難度很高,手術風險很大,能夠順利下手術台已經是幸運,激素很有可能降不到正常值,後面還要打針和放療。不過,我們會盡最大努力。」

「剛開始我們以為找到腫瘤,讓醫生切掉就好了,根本沒想到會那麽復雜。」浩宇妻子說。

此後,浩宇被收治進入華山醫院108C金垂體融合病房。第一次復查磁共振,醫生發現其腫瘤血供非常豐富,若此時進行手術,一旦術中大量出血,後果不堪設想。但萬幸的是,內分泌評估結果提示,腫瘤對藥物敏感,使用藥物治療可能縮小腫瘤,並改善浩宇的身體狀態。

經過一番討論,王鏞斐建議患者先嘗試藥物治療,再制定下一步的治療方案。

經過三個月藥物治療,腫瘤有部份縮小,但在接下來三個月的藥物治療中,腫瘤性情大變,對藥物完全沒有了反應,這時候只能依靠外科手術切除了。

「好在,經過幾個月藥物幹預後,腫瘤血供比上一次明顯少了許多,質地還算軟,手術難度也比之前小了一些。」王鏞斐鼓勵浩宇,「這次,我們真的要上戰場了!」

手術采用的方案是內鏡經鼻聯合開顱手術切除腫瘤,這是目前神經外科微創手術領域最先進的新技術。

此次手術采用的方案是內鏡經鼻聯合開顱手術切除腫瘤,該手術方案作為「上海市可開展的新增醫療技術」,由王鏞斐團隊率先申報,是目前國際最先進的處理復雜腦腫瘤的手術方法。

王鏞斐介紹,以往對於此類腫瘤,都是采取先開顱手術,過一段時間後再進行經鼻手術切除,這樣做病人需要經受兩次手術,時間、精力和財力投入都比較大,而且開顱手術會造成疤痕粘連,為再次經鼻手術切除腫瘤造成一定困難。而此次手術采用的方案同時需要兩組手術醫生,分別采取開顱和內鏡經鼻的方法切除腫瘤,兩組醫生相互配合下可以實作優勢互補,能最大程度地保證安全地切除腫瘤。

整個手術歷時8個小時,從上午8點開始術前準備,一直持續到下午4點手術結束。術中,王鏞斐負責內鏡經鼻手術,從下方搗毀腫瘤根基,另一名醫生壽雪飛負責開顱手術,從上方挖取腫瘤頂部。

幸運的是,在藥物治療後,腫瘤血供明顯減少,這讓醫生在切除腫瘤時更好地控制出血量,避免大量失血。對於鉆進各腔隙內不易切除的腫瘤,壽雪飛透過將其向下推擠,使其暴露在視野內,王鏞斐則趁機將此部份腫瘤從下方挖出,兩名醫生透過緊密配合,腫瘤最終全部切除。

晚上6點,浩宇麻醉完全蘇醒後被送入重癥監護室,看見浩宇揮手的動作,妻子懸著的心終於落下了。在重癥監護室觀察了一夜後,次日清晨,浩宇轉回了普通病房,生長激素也恢復到正常水平。

經過精心護理,浩宇每一天都在撤掉一些導管,妻子在他身上發現了很多微妙的變化:血糖指標也下降了很多,打了幾十年的呼嚕竟然好了,手、腳、臉部的浮腫慢慢消退,甚至腳臭也沒了,視力也恢復正常了,後背上的痘痘也全部消退……

出院前,浩宇及其家屬還向王鏞斐帶領的專家團隊致謝,並送上了錦旗。

出院前,浩宇及其家屬向王鏞斐帶領的專家團隊送上了錦旗。

據華山醫院方面透露,根據手術分類,巨大深部顱腦病變的手術治療是四級神經外科手術技術,其難度大、手術過程復雜。如果患者病竈體積巨大,且位於腦室內部或腦實質深部,毗鄰重要神經血管,傳統的開顱手術無法清晰暴露病竈,需要透過牽拉腦組織甚至切除部份腦組織以增加手術顯露,因此也導致傳統手術並行癥、後遺癥的發生率總體偏高。

「經顱經鼻聯合手術同時透過開顱和經鼻腔聯合手術入路,一次性切除深部顱腦病竈,目前已經是神經外科微創手術領域最先進的新技術,這一技術可充分發揮手術顯微鏡、神經內鏡和外視鏡的優勢互補作用,可以使很多曾經認為不可能的手術變為可能,使得曾經認為創傷極大的手術的創傷變小,最終使患者受益。」王鏞斐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