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健康

冬令進補,警惕胃腸道發出的訊號 做好「防、養、治」,早「篩」更重要

2023-12-06健康

入冬以後,天幹物燥,寒氣襲人,這時候,年紀大的人開始冬令進補,而年輕人偏愛吃一些火鍋燒烤、麻辣涮燙,以便驅寒。一頓頓熱辣厚膩的美食,刺激了味蕾,熱乎了身體,往往也給腸胃帶來負擔,諸多胃腸、肛腸疾病因此高發,比較多見的就是腸道息肉、肛周膿腫、痔瘡等問題。多家醫院表示,近期到醫院消化道科就診的患者比平時增加了20%以上。

49歲的林先生自述是一位忙碌的司機,平時就愛飲酒和辛辣刺激食物,近期上腹部有隱痛不適感,伴有胃反酸、腹脹等現象,嚴重時可持續數小時。為查明病因,他前往南京丁義山專科醫院。經診斷發現有賁門息肉,直腸息肉,慢性非萎縮性胃炎伴糜爛,直腸炎,伴有高血壓,糖尿病等病癥。經充分討論後,醫院為患者施行了內鏡下息肉摘除術,患者術後恢復情況良好。

16歲的小徐,還是一名學生,最近反復腹瀉後出現肛周腫痛,來到丁義山專科醫院就診。醫生為其進行專科門診檢查和肛管檢查後,確定其為肛周膿腫病癥,後切開排膿,以控制感染,防止膿腫向其他間隙擴充套件而產生復雜性肛瘺。同時考慮患者年紀小,為其做了保肛手術切口設計,減少了肛周會陰部皮膚的毀損,降低了術後大面積瘢痕形成的概率。

……

冬季為何胃腸、肛腸疾病會高發?身體有哪些訊號在告訴你的肛腸胃腸健康出現問題?從哪些方面進行調整可以做到防患於未然?……聽聽南京丁義山專科醫院專家支招。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孔小芳

防 註意身體出現這幾種訊號

陸一平 南京丁義山專科醫院病區主任

「林先生的健康狀況令人擔憂。他被發現患有賁門息肉、直腸息肉、慢性非萎縮性胃炎伴糜爛、直腸炎等多種疾病。除此之外,他還患有高血壓和糖尿病。這些疾病的產生,與他的不良生活習慣和工作壓力密切相關」,根據這個病例,陸一平醫生提醒市民,「身體是健康的晴雨表,要密切關註身體向我們傳遞的各種訊號,胃腸早期病變癥狀輕微,很難被患者察覺。少數胃息肉常表現為上腹隱痛、腹脹、不適,少數可出現惡心、嘔吐;腸息肉表現為大便習慣改變、便條變細、大便帶血和黏液,便秘或腹瀉,偶有腹痛、消瘦、貧血等全身癥狀,當有便秘腹瀉交替出現的情況時更需提高警惕,這是相當危險的,需立即到專業醫院進行胃腸鏡早篩檢查,避免久拖使病情加重。」

陸一平介紹,想要改善腸胃功能,應從飲食、起居、運動等多個方面進行調養。還要註意保暖,調節好飲食習慣,切勿暴飲暴食或攝取大量高脂肪食物,要改善日常作息,避免過度勞累,盡量不熬夜。另外,長期自行吃一些藥物,可能對消化道黏膜也會造成損害,要慎服。

養 謹防缺水幹燥引起「菊花傷」

姜河 南京丁義山專科醫院肛腸專家

冬季氣候幹燥,早晚溫差比較大,人體內水分補充不足的話,容易導致消化系統功能紊亂,從而引起便秘或腹瀉,而這也是痔瘡復發的重要誘因。

姜河在采訪中為大眾普及了痔瘡是怎麽來的,醫學上的說法是由於靜脈曲張和肛墊下移。痔瘡是一種常見的肛門疾病,其病因主要是肛門周圍的靜脈曲張或黏膜下血管擴張所導致。像久坐、便秘,久蹲、排便時間過長,還有腹瀉,妊娠、不良飲食習慣都有可能誘發痔瘡。肛墊又稱痔區,是肛管黏膜下的一層環狀血管墊。當肛墊發生充血、肥大、松弛和斷裂,彈性回縮作用減弱,就容易下移、脫垂,形成痔瘡。「飲食辛辣刺激,長期的飲酒可導致局部充血,也會誘發痔瘡。」

面對如此尋常的疾病,日常該如何預防性調理呢?姜河建議市民從合理飲食、排便習慣、生活規律以及運動等多方面進行預防。 「飲食要合理規律,要增加蔬菜、水果、粗雜糧等富含粗纖維食物的攝入。要養成一個規律性的良好排便習慣,縮短排便時間、避免蹲廁時間過長,減輕對肛門和直腸下段的壓力。可以多做提肛運動,加強局部運動,減少局部淤血及靜脈曲張的形成。」

治 規範治療避免誘發重癥

王雪冰 南京丁義山專科醫院醫療院長

「冬天進補,來年打虎」,殊不知便秘、痔瘡已經悄悄找上門了。過度的進補會加重腸胃負擔,往往適得其反,王雪冰院長提醒,特別是辛辣、高熱量飲食,會引起消化功能紊亂,有便秘或痔瘡者,切勿貪圖冬季美食的鮮辣刺激,以防引發痔瘡等肛腸疾病。

痔瘡盡管不是危及生命的疾病,但也會帶來一些不適癥狀影響人的情緒,尤其內痔伴有出血,特別容易引起失血性貧血。「痔瘡較重的會導致或者誘發心腦血管疾病,這種多見於老年患者。」 王雪冰介紹,便秘之後出現的內痔嵌頓,劇烈的疼痛有可能會誘發一些心絞痛的癥狀,而由於痔瘡的反復發作,炎癥對肛門直腸的反復刺激,使得局部組織炎性增生,造成罹患痔瘡的人群發生直腸癌的概率大幅提高。「出現這些問題,建議患者引起重視,及早到醫院進行規範檢查和治療。」

篩 重視早篩,保身心健康

丁義山 南京丁義山專科醫院院長

丁氏痔科第九代傳人

天氣一冷,年輕人和老人們缺乏戶外運動,使得腸道蠕動減弱,消化液分泌減少,容易導致便秘、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易誘發腹脹、便秘等肛腸問題。

對於40歲以上的人士預防肛腸疾病,丁義山提醒讀者,除了要堅持遵循「防、養、治」的原則,隨著年齡的增長,人們更容易患上腸胃相關疾病。40歲以後,胃酸分泌能力、胃腸蠕動和黏膜再生等生理功能開始下降,這可能導致慢性胃炎、胃潰瘍等疾病的發生。透過定期做胃腸鏡檢查,醫生可以觀察胃粘膜的變化,及時發現並處理病變,減少不必要的疼痛和不適感。若能早期發現引起重視並積極治療,就能幫助人們降低罹患這些癌癥的風險。早期階段實施有效的醫療幹預,優於治療,定期做胃腸鏡檢查是守護健康的重要一環。

編輯 陳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