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健康

中國人群感染率近50%!這種細菌,不僅致癌,還傷害大腦

2024-07-01健康

正值假期

朋友之間圖個熱鬧

去外面聚個餐

為了增進家人之間的感情

一起共餐

小孩子還沒長牙

家長嚼碎了餵孩子

也許你從來沒想過

這樣看似日常的行為

卻隱藏著患癌風險

宗曄

首都醫科大學

附屬北京友誼醫院

消化內科 主任醫師

一人感染,全家都要治

幽門螺桿菌,是一種常見細菌,它主要寄生在人類胃部,被認為是引起胃炎、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的主要原因之一,與胃癌、胃黏膜相關淋巴組織淋巴瘤等疾病有密切關系,70%的胃癌都和幽門螺桿菌有關,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1類生物致癌因子。

2023年6月中國疾控中心傳染病預防控制所釋出【中國幽門螺桿菌感染防控】白皮書指出,中國居民幽門螺桿菌人群感染率近50%。很多是家中一人查出幽門螺桿菌,其他家人也感染。

2023年,一項針對全國29個省份的幽門螺桿菌感染流行病學調查顯示,中國總體家庭感染率為71.2%,明顯高於40.6%的個體感染率。

這是因為幽門螺桿菌主要存在唾液、牙菌斑、胃和糞便裏,其傳播途徑主要有三種:口口傳播、糞口傳播、共用器具傳播。

當一個人查出幽門螺桿菌陽性,最先影響的可能是自己的家人。

感染者的唾液、糞便、嘔吐物中都能檢測到幽門螺桿菌,用過的餐具、牙科器材、馬桶等,以及受汙染的食物和水,都可能成為傳染源。

幽門螺桿菌與多種疾病相關

1.感染幽門螺桿菌,腸癌風險大增

研究證實:只能在胃裏存活的幽門螺桿菌,與結直腸癌的發生,同樣存在強烈因果關系。

2.可能拉升咽喉癌風險

一項納入了11項研究的薈萃分析顯示,咽喉癌患者的幽門螺桿菌感染率顯著升高。這與幽門螺桿菌產生的毒素及有毒性作用的酶有關。

3.不僅致癌,還傷害大腦

近日,一項研究顯示,致癌的幽門螺桿菌,還會傷害大腦。與沒有感染幽門螺桿菌的人相比,感染幽門螺桿菌的人患阿爾茨海默病的風險增加11%,感染7.3~10.8年風險最高,患阿爾茨海默病的風險最高,增加24%。

做好5點

預防幽門螺桿菌感染

幽門螺桿菌感染與我們的日常生活習慣密切相關。幽門螺桿菌主要是經口傳播,所以預防應該做到這些好習慣:

1.聚餐時選擇分餐制或使用公筷避免交叉感染

經口傳播是幽門螺桿菌在人與人之間傳播的主要途徑。

2.定期給餐具進行消毒

家裏的碗筷在洗幹凈之後,放到消毒櫃、煮沸消毒或蒸汽消毒。

3. 不要嘴對嘴給孩子餵食

透過把食物嚼碎、將奶嘴或勺子放到自己口中試溫度等行為,家長會將口腔中的致病菌傳播給孩子。

4. 飯前便後一定要洗手

糞口傳播也是幽門螺桿菌傳播的一個重要途徑。

5.避免喝生水、吃生食

天氣漸熱,一些人常吃涼拌食物或喝生水。如果食物含有微生物,且未充分殺菌,也可能導致幽門螺桿菌感染。

4類人都該查查幽門螺桿菌

存在危險因素人群包括:

消化性潰瘍(不論是否活動和有無並行癥史);

胃黏膜相關淋巴組織淋巴瘤;

早期胃癌接受內鏡黏膜下剝離術或胃次全切除術者;

有胃病家族史;

計劃長期服用非甾體抗炎藥(包括低劑量阿司匹林) ;

幽門螺桿菌胃炎;

胃增生性息肉;

幽門螺桿菌相關性消化不良;

長期服用質子泵抑制劑;

原發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癥;

不明原因缺鐵性貧血;

維生素B12缺乏;

證實幽門螺桿菌感染(無根除治療抗衡因素)。

幽門螺桿菌的檢測方式包括非侵入性和侵入性兩類。

檢測前需停用抑酸劑 (以拉唑或拉生結尾的藥物) 至少2周,停用鉍劑、抗生素至少4周,否則假陰性率將升高,也就是說,即便存在幽門螺桿菌感染,同樣可能檢測不到。

非侵入性方式指收集氣體、便、血標本,通常有尿素呼氣試驗、單複制糞便抗原試驗、血清學檢驗。

侵入性方式基於胃鏡下黏膜組織活檢,通常有快速尿素酶試驗 、胃黏膜病理染色、幽門螺桿菌培養和聚合酶鏈反應。

查出幽門螺桿菌是否要根除?

感染幽門螺桿菌後,患者可能出現燒心、口臭、打嗝、胃痛、惡心、嘔吐等癥狀,但僅有小部份人會出現癥狀。

幽門螺桿菌的根除應堅持「個體化評估和處理」原則。在醫生明確診斷且患者有相應的疾病表現,需要給予合適的治療;如果患者無癥狀,則對根除治療持保留意見。

如果感染者有消化性潰瘍、幽門螺桿菌胃炎、胃增生性息肉、幽門螺桿菌相關性消化不良、不明原因的缺鐵性貧血、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癥或胃癌家族史等人群,需要根治。

健康小貼士

1. 70%的胃癌都和幽門螺桿菌有關,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1類生物致癌因子。

2. 幽門螺桿菌與多種疾病相關

感染幽門螺桿菌,腸癌風險大增;

可能拉升咽喉癌風險;

不僅致癌,還傷害大腦。

3. 做好5點,預防幽門螺桿菌感染

聚餐時選擇分餐制或使用公筷避免交叉感染;

定期給餐具進行消毒;

不要嘴對嘴給孩子餵食;

避免喝生水、吃生食;

飯前便後一定要洗手。

來源: CCTV生活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