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健康

我的孩子怎麽會得精神疾病呢?

2024-04-02健康

近日,微博上的一條熱搜#我的孩子怎麽會得精神疾病呢#引發了廣大網友的熱烈關註和深度討論。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精神健康問題逐漸浮出水面,成為公眾關註的焦點。特別是兒童青少年精神疾病的發病率逐年上升,更是讓無數家長感到擔憂和困惑。

根據最新的多項研究顯示,中國青少年抑郁癥檢出率持續上升,這是一個觸目驚心的趨勢。一項全國性的調查顯示,17.4%的受訪青少年出現抑郁癥狀,其中4.8%的受訪者出現重度抑郁癥狀。與以往研究相比,這一比例在短短四年間翻倍,讓人不禁感嘆社會壓力對青少年的影響日益嚴重。

北大六院精神科醫生林紅在接受【三聯生活周刊】訪談時提到:一些孩子間歇性不想上學,在家發脾氣,甚至出現軀體癥狀,一到周日晚上,就頭疼、眼睛疼、牙疼、脖子疼、腳後跟疼、低燒等,家長總認為,孩子只是意誌力薄弱、不聽話,甚至裝病。林紅會開玩笑,「你裝一個試試」。還有人覺得,「小孩有什麽心理問題,就是慣的、欠揍。」

但在林紅看來,「實際上孩子他有很深的痛苦,卻完全被成年人的世界忽略了。」

家長可以從兩方面辨識孩子是否抑郁: 「家長要關註孩子的情緒和社會功能。」

孩子的情緒狀態和社會功能對於其整體健康成長的重要性不亞於學業成績, 是反映其精神健康狀態的關鍵指標。

情緒的穩定與否,以及孩子在社會環境中的適應和表現,不僅影響孩子的日常生活和學習,還關系到他們未來的社交、情感和職業發展。

因此,家長需要密切關註孩子的情緒和社會功能,以便及時發現並應對潛在的精神健康問題。

情緒: 是孩子內心世界的晴雨表,是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組成部份,它反映了孩子的內心世界和需求。

一個情緒穩定、積極向上的孩子,往往能夠更好地面對生活中的挑戰和困難。

相反,如果孩子經常出現情緒波動、易怒、焦慮或抑郁等情緒問題,那麽這可能意味著他們的精神健康正在受到威脅。

家長應該透過觀察孩子的日常行為、表情和言語,來察覺這些情緒變化的蛛絲馬跡。同時經常與孩子溝通,傾聽他們的心聲,理解他們的情緒變化。

1.觀察情緒變化: 家長要細心觀察孩子的情緒變化,是否出現持續的沮喪、焦慮、易怒等異常情緒。這些情緒狀態可能是精神疾病的早期訊號。

2.鼓勵情感表達: 家長要鼓勵孩子表達自己的情感,不要壓抑或忽視他們的感受。透過情感表達,孩子能夠釋放內心的壓力,減輕心理負擔。

3.提供情感支持: 當孩子遇到困難或挫折時,家長要給予情感支持,幫助他們建立積極的應對策略。透過陪伴、安慰和鼓勵,幫助孩子更好地處理情緒問題,提升他們的自我認知和情感管理能力,增強孩子的心理韌性。

4.家長需要註意自己的情緒管理: 一個情緒穩定的家長,才能為孩子提供一個安全、和諧的家庭環境,幫助他們更好地處理情緒問題。因此,家長也要學會調節自己的情緒,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

社會功能: 是孩子融入社會、與他人建立良好關系的基礎。

良好的社會功能意味著孩子能夠順利地與他人交流、合作,並在社交場合中表現出自信和自尊。

然而,如果孩子出現社交障礙、退縮或攻擊性行為等問題,那麽這可能是他們精神健康問題的外在表現。

家長應該關註孩子在家庭、學校和社區中的社交表現,以及他們與同齡人和成年人的互動情況,及時發現並解決潛在問題。

1.觀察社交行為: 家長要留意孩子在社交場合的表現,是否出現退縮、孤僻、攻擊性行為等異常表現。這些行為可能表明孩子在社會功能方面存在問題。

2.支持學校生活: 家長要與學校保持密切聯系,了解孩子在學校的表現和學習情況。對於學習困難或適應不良的孩子,家長要給予耐心指導和幫助。

3.提供豐富的社交機會: 家長可以鼓勵孩子參加各種社交活動,如參加興趣小組、參加社區活動、邀請同學來家裏玩等,讓孩子有機會與同齡人建立友誼,提升他們的社交技能。

4.培養興趣愛好: 家長要鼓勵孩子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參與集體活動,增強社交能力。透過與他人互動,孩子能夠提升自信心和歸屬感。

除了關註孩子的情緒和社會功能外,作為家長,我們想要更好地守護孩子的心靈健康,還需要及時發現並解決孩子潛在的精神健康問題,同時,請務必重視自己的心理健康!

預防與幹預: 也是至關重要的

家長要學習精神疾病的相關知識,提高辨識能力,以便及時發現並幹預孩子的精神健康問題。

當孩子出現明顯的精神健康問題時,家長應及時尋求專業心理咨詢或治療,為孩子提供有效的幫助和支持。

家長自身的心理健康: 也是不容忽視的。

一個健康、和諧的家庭環境對孩子的成長至關重要。家長要關註自己的情緒狀態,學會調節和管理情緒,為孩子樹立一個積極、樂觀的榜樣。

作為家長,我們需要正視孩子的心理問題。

許多家長在面對孩子的心理問題時,往往選擇避之不及,或是抱有錯誤的觀念和偏見。這種態度不僅不利於孩子的心理健康,還可能加重他們的心理負擔,甚至導致問題進一步惡化。

「心理問題並非洪水猛獸」,「心理問題也並不就等同於精神病」。因此,作為家長,我們需要摒棄錯誤的觀念,以開放和接納的態度面對孩子的心理問題,才能為他們提供一個更加健康、快樂的成長環境。

讓我們共同努力,為孩子的心理健康保駕護航!

學習 ✔ :心理健康與身體健康的關系:

1.心理健康是身體健康的精神支柱。 一個積極、樂觀的心態能夠激發人的活力和潛能,使人更好地應對生活中的挑戰和壓力,從而維持身體的健康狀態。相反,心理問題如焦慮、抑郁等可能導致身體出現各種不適,如失眠、食欲不振等,長期下去可能引發身體疾病。

2.身體健康是心理健康的物質基礎。 一個健康的身體能夠為心理健康提供良好的保障,使人能夠有足夠的能量和精力去應對生活中的各種挑戰。身體疾病或不適可能使人情緒低落、焦慮不安,進一步影響心理健康。

3.心理健康與身體健康在多個方面存在相互影響。 例如,情緒與身體健康密切相關,過度的情緒壓力可能導致身體出現各種癥狀,如頭痛、胃痛等。同時,性格也與身體健康有關,開朗、樂觀的性格有助於身體健康,而內向、消極的性格可能增加身體患病的風險。

心理健康與身體健康是相輔相成、密不可分的。只有同時關註並維護這兩個方面的健康,我們才能真正實作身心的和諧與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