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健康

吳青青:在起點守護生命之光

2024-03-18健康

婦幼健康狀況反映了一個國家居民健康水平、生活質素和文明程度。世界衛生組織將人均預期壽命、嬰兒死亡率和孕產婦死亡率作為衡量一個國家人民健康水平的主要指標。

中國是人口大國,現有8.8億婦女兒童。據【柳葉刀】報告,新中國成立之初,中國孕產婦死亡率高達1500/10萬,嬰兒死亡率為200‰。在過去的70多年裏,伴隨著中國社會經濟條件持續改善,人口結構、生活方式、生存環境以及醫療技術的創新,中國孕產婦和新生兒死亡率均大幅下降。國家衛生健康委數據顯示,2022年,全國孕產婦死亡率下降至15.7/10萬,嬰兒死亡率下降至4.9‰。

吳青青

婦幼健康工作的巨大成就離不開婦幼保健服務體系的建設與發展,更離不開一代代婦幼人的奮鬥與堅守。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婦產醫院 北京婦幼保健院(簡稱「北京婦產醫院」)副院長、首席專家吳青青從事婦產科臨床及超聲診斷、科研和教學工作已有30多年,她用超聲探頭為生命「破案」,在醫學影像中為生命健康護航,推動了中國出生缺陷產前超聲篩查與診斷的水平提升和規範化發展。在北京婦產醫院(東院區)門診樓四層的產前診斷中心,我們見到了吳青青,談起如何做好婦幼健康工作、如何豐富婦幼健康服務內涵,她有著說不完的話題和層出不窮的「好主意」。

生命起點的護航人

北京婦產醫院的超聲診斷室外,每天都有許多來自北京市及全國各地的患者在此等候,為的是得到一顆超聲診斷的「定心丸」。超聲診斷的「小黑屋」內,吳青青常常一坐下就是幾個小時甚至更久。作為一名超聲科醫生,這樣的堅守是她的日常。

超聲診斷室常年拉著兩幅簾子,一幅隔著還在等候的患者,一幅阻斷室外的陽光,中間相對黑暗的區域就是超聲醫生的工作區。昏暗、久坐……讓頸椎病、腰椎病、肩周炎和視力問題等職業病早早找上了他們,但吳青青說,她從未後悔這個選擇。

21世紀初,吳青青透過考試獲得國家留學基金資助公派赴澳洲悉尼大學附屬醫院母胎醫學中心(以下簡稱「母胎醫學中心」)存取學習。當時,國家將產前診斷技術服務納入孕前、孕期醫療保健工作中,圍繞產前診斷技術的發展推進、標準制定、服務管理規範等工作急需更多專業人才。吳青青明白,產前篩查與診斷服務的質素直接影響出生缺陷的發生情況,於是便萌生了出國學習的想法。

母胎醫學中心覆蓋開展產前診斷工作的各類相關專業,吳青青在這裏不僅學到了超聲診斷的專業理論與技術,更對產前篩查與診斷體系有了全面了解。回國時,她帶回了滿滿兩大箱英文資料。

回到北京婦產醫院後,白天,她承擔著超聲科的日常門診工作;晚上下班後,她繼續帶教、做科研、查閱文獻資料,思考如何推動產前超聲診斷的專業化、標準化與規範化發展。

產前超聲涉及產科、遺傳、新生兒等多學科知識,要將各方面知識結合並透過綜合判斷才能獲得更加準確的診斷結果。超聲科的很多同事與吳青青一樣來自臨床一線,豐富的臨床經驗讓他們能更好地進行疾病診斷與評估。

因為是「第一個聽到一個新生命心跳聲的人」,吳青青在倍感壓力的同時更覺責任重大。如果能讓婦幼群體真正受益,能讓婦幼健康權益得到更充分的保障,吳青青覺得個人再辛苦也是值得的。

預防出生缺陷,產前篩查是最重要的一道防線。為了整體提升中國產前篩查與診斷技術的服務水平糊能力,吳青青參與制定了北京市及全國的多項規範指南,並為產前超聲培訓了大量人才。2022年,她牽頭與專家組共同制定了中國【超聲產前篩查指南】,該指南在解讀研究國際行業標準的基礎上結合中國產前超聲篩查實踐,對提高中國胎兒產前篩查率、指導基層產前篩查工作和質控具有重要意義。

為了使中國產前超聲篩查與診斷技術實作跨越式、趕超式發展,她引入國際學術前沿研究,以知識更新引領技術革新。她帶領團隊開展胎兒結構出生缺陷與染色體結構異常的系列研究,為孕期出生缺陷的幹預及產前咨詢提供理論依據;與團隊協作將胎兒畸形篩查時間從妊娠5個月前移到妊娠3個月,實作了中國在出生缺陷防治方面從跟隨學習到技術引領的質的飛躍。

吳青青說,出國學習不僅讓她帶回了國際先進的理念和技術,也讓她認識到國際交流與合作的重要性。

在她的推動下,國際婦產超聲學會(ISUOG)中國分會落地北京婦產醫院,為中國婦產超聲的醫務工作者提供了國際學術交流的平台。她作為ISUOG中國榮譽大使及ISUOG中國分會執行主任委員牽頭轉譯國際指南標準,引進國際標準化課程,將國際先進診療技術及時向國內普及推廣,使國內超聲醫生尤其是基層醫生受益。

不只是「請進來」,她也讓中國聲音在世界婦產超聲的舞台上更加響亮。她帶領中國專家團隊參加國際婦產超聲世界大會,促進世界各地婦產超聲從業者間的交流與經驗分享,也帶回新技術專案的國際合作。「中國現在在婦產超聲領域的地位越來越重要,2023年第33屆國際婦產超聲(ISUOG)世界大會還專門開設了中國專場。」吳青青說。

讓健康教育惠及更多的人

隨著「全面二孩」政策的實施,高齡孕婦逐漸增多,「能不能生一個健康的寶寶」成為很多準媽媽的擔憂。

北京婦產醫院產前診斷中心是北京市首批6家產前診斷中心之一,為來自北京市和全國部份地區的婦產科疑難病患者提供會診服務。

「對於高危孕婦,有些篩查中心做不了的檢查會轉診到我們這裏做風險評估。針對妊娠高風險,我們也有從胎兒到母體的各項監測指標,在診斷技術層面是完全能夠保障安全的。」吳青青介紹道,「國家其實采取了很多措施保障母嬰安全,像北京市開展了分鐘行動、全程行動,以及設立危急重癥救治中心、搭建轉會診網絡等。」

孕產期是一個特殊時期,除了要保障母嬰就診安全外,讓更多孕產婦了解相關保健知識,同樣有助於她們順利度過妊娠、分娩以及產後階段。

孕婦學校的概念在中國很早便有了。1992年,北京婦產醫院成為中國首批符合國際標準的愛嬰醫院之一,醫院會為孕產婦提供場地進行每周授課。

隨著時代的發展,如今,北京所有助產機構都配有孕婦學校,孕婦建檔後,醫生便會推薦準媽媽去聽課,課程均為免費。在新冠疫情之前,孕婦學校的聽課率達90%以上。

疫情期間,為讓孕產婦足不出戶進行線上學習,北京婦幼保健院第一時間抽調人手,迅速完成了線上學校的搭建。2020年初,北京市線上孕婦學校正式上線開課,課程涵蓋16門【北京市孕婦學校標準化課程】、「孕婦養生保健操」影片課程及疫情期間的自我防護與註意事項等。據統計,疫情期間孕產婦線上聽課率達到98%,知識知曉率逐漸提升。疫情後,北京市線上孕婦學校繼續服務大眾,至2023年底,聽課已達289萬人次。2023年全年聽課率為99.3%,知識知曉率達到94%,滿足了廣大孕產婦的需求。

此外,婦幼保健系統也很早就意識到配偶給予孕產婦支持的重要性,因此建立了「準爸爸學習班」。吳青青認為,提高男性在生育過程中的參與度,讓其分擔更多育兒工作,可以極大緩解媽媽們的焦慮。她希望全社會可以共同創造鼓勵父親育兒的輿論環境。

吳青青(右)牽頭轉譯國際顱腦超聲書籍——【胎兒顱腦超聲】(第3 版),該書也是中國第一部涉及胎兒顱腦的書籍。圖為新書釋出現場

家長是兒童健康的第一責任人,幫助家長樹立科學育兒理念,掌握科學育兒方法也是婦幼健康教育的重要內容。

吳青青建議助產機構不僅要提供孕婦學校,還要開設專門的「家長學校」。2023年,吳青青帶領團隊開展「全國婦幼健康教育標準化專案」,研發了國內首套家長學校標準化課件——【嬰幼兒健康家長學校標準化課件】。該課件透過標準化知識體系的建設,為全國婦幼工作者開展嬰幼兒家長健康科普工作培訓師資提供參考,讓新手爸媽能更好「上路」。

吳青青說,她還很想開發一款科普類應用程式,讓孕產婦可以在上面及時、準確找到孕前、孕中、孕後不同階段需要的各類專業資訊。

她認為,現階段的科普內容雖然在專業性方面毋庸置疑,但呈現方式對年輕人的吸重力卻不足。

如何在保障專業嚴謹的前提下,將健康知識變得通俗易懂、朗朗上口,讓大眾能夠聽得懂、學得會、用得上?

北京婦幼保健院曾做過一項調研,結果顯示,短影片、圖文類內容是最受大眾歡迎的科普形式。近年來,北京婦產醫院制作了大量的科普作品,透過新媒體向大眾傳播。但受限於公共平台資訊過載、釋出形式單一等因素,傳播效果難以實作全覆蓋。

「如果我們能開發一款孕產專門的科普平台,用年輕人喜聞樂見的方式呈現,就能讓健康教育惠及更多的人群。」吳青青說。

同時,專門的科普平台也會對當前偽科普泛濫的現象起到凈化作用。

隨著國內多地相繼出台醫療衛生技術人員職稱評審改革方案,健康科普工作也被納入業績成果代表作,更多醫務工作者開始更積極地參與到健康普及的工作之中。

「過去對科普工作的重視不足,但現在有了好的政策,科學普及被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作為婦幼工作者,我們有義務和責任向大眾傳播正確的資訊。」

吳青青覺得,這些是婦幼工作者需要且應該做的事。

「救人+育人」,是雙倍的幸福

吳青青說自己是幸福的,作為一名醫者,作為一位人民教師,她同時實作了治病救人和教書育人兩個夢想,幸福感是雙倍的。

「會診中心匯集了來自各地的疑難病例,尤其是很多懷的孩子有問題、不知道該怎麽辦的孕婦。」

2023年,吳青青接診了一名將近40歲的高齡孕婦,這名孕婦在產前診斷時被懷疑胎兒有氣管阻塞異常,在孕期輾轉了幾家醫院也不能確診,一直擔心孩子能否留下來。在全面診斷評估後,吳青青認為孩子在出生後還是有手術治療的機會。於是,在孕婦的積極配合下,雙方共擔風險,定期檢查。最終,孩子順利出生並成功接受了手術治療。

讓吳青青感慨的是,這名孕婦給孩子起名叫「念恩」,「不是小名,是真的用‘念恩’作為孩子的名字。」吳青青說,念恩媽媽現在還會時常發來念恩的照片。

在這樣平常而又暖心的醫患故事裏,展現的是感人的醫患真情,呈現的是一位醫者的仁愛與擔當。

透過診療,吳青青和同事們挽救了一個又一個家庭,為那些原本絕望的患者重新燃起希望。看到一個個新生命最終健康墜地,聽到來自患者發自內心的感恩,這是吳青青作為一名醫務工作者最大的成就感,也是她的幸福之源。

在教導學生時,她將這樣的醫者仁心傳遞給學生,希望他們不僅具備專業的知識、敏銳的觀察力和準確的判斷力,更要對患者關心、關愛,有同理心。吳青青說,做醫生和做老師有相似的地方,而做醫生的老師更肩負著雙重責任。「醫療行業不同於其他職業,有生命的復雜性在裏面。因此,一定要讓學生學會尊重生命、正確對待患者。」她認為,醫學教育需要註重人文關懷,醫者與患者的關系實則反映的是社會狀況。醫學人才的培養是為了給人民群眾提供更優質的醫療服務,因此,無論是醫學生還是醫務工作者都需要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技術水平,保持對學術前沿及對疾病的認知與了解。

如今,吳青青的學生幾乎遍布全國各地,他們在各自的崗位上為婦幼健康保駕護航,他們是吳青青另一份幸福的來源。

從出國學習到今天,吳青青感覺仿佛有一股力量在一點點推動她前行。「出國學習時,看到國外先進的技術,就想著回國後一定是要引進、吸收再規範,讓更多人受益;回來後,做標準、制定規範,慢慢走到了管理崗位;現在,更多感到的是有一種責任,因為承擔著全市婦幼健康保障的工作職責,會從整體視角思考解決群體問題的方法。」(本刊記者 季昕 特約記者 梁夏)

來源:【神州學人】(2024年第3期)

作者:季昕 梁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