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勞動報
「心尖上的舞者」守護患者生命
——記上海市第十人民醫院徐亞偉勞模創新工作室
徐亞偉(前排右八)和工作室成員。
他是「心尖上的舞者」,他是心懷患者的大醫,救人是他追求的終生事業。30年來,他致力於心血管疾病的一線診療,敢於亮劍,與死神爭奪生命。
他就是上海市勞模、二級教授、博導、第二屆國之名醫、上海市第十人民醫院心內科主任醫師、同濟大學醫學院泛血管病研究所所長徐亞偉。多年來,徐亞偉帶領團隊成員,治病救人、救病人於危難;致力於創新與傳承,建立國際領先的移動PACS系統;註重師德傳承、培養團隊,尋求醫者大道。2023年,他領銜的勞模工作室喜獲「上海市勞模創新工作室」稱號。
從「見自己」到「見天地眾生」
2001年,正在美國交流學習的徐亞偉收到一則來自上海的邀請,彼時,十院急需一位能做心臟手術的醫生。接到邀請,徐亞偉第一時間飛到上海,從此帶領十院心內科開啟了騰飛之路。
一台台堪稱完美的手術打出了徐亞偉的名聲,也讓心內科成了十院的最強科室之一。徐亞偉並不滿足於此,從小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熏陶的他有著「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的大醫仁心。
在徐亞偉看來,「作為醫者,要有三個境界,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見自己,是指個人對技藝的極致追求;見天地,是指帶領一支強大的團隊,更好地服務心血管疾病患者;見眾生,是帶著對患者發自內心的同情,帶著對行業深刻的認知,透過科技創新改變行業的診療模式,讓患者獲益。
「見自己」,徐亞偉很快做到了,短短幾年,徐亞偉就成了國內知名的心血管專家。此後,「見天地、見眾生」成了徐亞偉最大的心願。回顧一路走來的醫學之路,徐亞偉表示,當時十院心內科有幾個不錯的專家,但缺乏影響力,也沒有整合的平台,沒有真正把大家的作用發揮出來,更難以實作創新突破。「獨行者疾,眾行者遠」,為了實作心中執念,徐亞偉從一個人變成帶領一群人前行。
2011年10月,徐亞偉勞模工作室掛牌成立;2017年11月,成立「徐亞偉心梗數碼化診療勞模創新工作室」;2019年7月被授予衛生健康系統勞模創新工作室示範點。在徐亞偉的帶動下,工作室以患者需求為導向,聚焦心血管系統疾病診療;以急性心肌梗死、心房顫動、心力衰竭等重大疾病的診療為主要目標, 建立了一支門類齊全、內外科兼備、醫療技術力量雄厚,集醫療、教學、科研於一體的綜合性臨床科室團隊,最多時同時擔負著10多項國家級科研專案,產生了一系列可轉化的科研成果。以勞模創新工作室為核心,十院心血管內科「急性心肌梗死智能化診療體系的建立與推廣」成功獲批2022年度國家臨床重點專科建設專案,徐亞偉的心願已初步實作。
科研創新拯救患者
在徐亞偉的帶領下,工作室在治療急性心肌梗死、心房顫動等領域取得諸多突破。
急性心肌梗死是死亡率最高的心血管疾病,針對國內急性心梗診治普遍存在的預警不足、救治延遲、診療水平不平衡等三大難題,徐亞偉和團隊成員聚焦新型國產數碼化醫療器材在急性心肌梗死方面的整合與套用,結合了醫學、工程學、軟件學和移動醫療等一批專業的公司及專業人才,合理分工,選用新技術新方法,設計自動預警的可穿戴器材;結合移動PACS系統和移動醫療相關技術,采用基於大數據的人工智能演算法實作自動預警、自動診斷,並建立全國急性心肌梗死隨訪大數據平台。
工作室開發的穿戴器材和大數據平台投入使用後,均取得重大進展,在減少因救治不當導致的患者死亡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中國醫療資源分布不均衡的問題。
相比心梗危害性人盡皆知,提到房顫,很多人會不以為然,甚至認為「不就是心房‘抖’幾下嘛,頂多就是難受,沒啥大不了」。然而,現實是,房顫同樣很危險,不同於心梗「即刻」就會帶來生命危險,房顫的危害存在明顯的「滯後」效應,患者最終往往會並行腦梗與心衰,嚴重影響身體健康與生活質素,甚至危及生命。
雖然房顫危害不小,但以往的傳統治療手段十分有限,藥物療法不僅療效不佳,而且容易產生顯著副作用,即便采用射頻消融手術對患者來說也會有一定復發率和創傷。在徐亞偉帶領下,工作室創新性地提出了「AF-PACC策略」(生理性起搏、AV消融、左心耳封堵、冷凍/導管消融),幫助廣大患者制定更好、更個人化的診療方案,從而有效應對房顫復發、缺血性卒中、心功能惡化的風險,實作房顫診療環路的閉環。
以科研回饋臨床,工作室制定的新治療策略為患者帶來春天。一位74歲老太太因為陣發性房顫接受了2次射頻消融手術治療,但仍頻繁發作房顫,藥物難以控制,且服藥後多次出現心動過緩癥狀,日常活動明顯受限,步行幾十米就心慌胸悶氣促,心超提示心力衰竭,醫生不建議為其行第3次射頻消融手術。在聽聞徐亞偉工作室大名後,老人輾轉來到十院求醫。徐亞偉和團隊夥伴沒有讓老人失望,「PACC生理性起搏+消融房室結+左心耳封堵」三管齊下,一次性完成三種手術操作,一勞永逸地解決了患者房顫癥狀控制和腦卒中風險控制兩個問題。
百花齊放春滿園
心臟,是人體最重要的器官之一。要真正成為「心尖上的舞者」,需要醫者花費大量心血潛心鉆研,積累經驗。
對於徐亞偉工作室的成員來說,他們幸運地遇到了一個好導師。十年心血,徐亞偉帶出了一批精兵強將,目前工作室所有成員均為博士研究生學歷,具有副主任以上技術職稱,都是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分會相關學組的委員。
徐亞偉非常註重工作室的傳承和團隊成員的能力培養,他無私傳遞技術讓「百花齊放春滿園」。徐亞偉把工作室成員視作學生,在他的指導和帶領下,成員們從青澀走向成熟,不斷成長;透過言傳身教,徐亞偉手把手教導團隊成員手術技巧,如今不少成員已成長成才,獨當一面,成為業內優秀的專家。
工作室成員車文良主任在冠心病的介入,尤其是心血管急危重病救治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唐愷主任是心律不整亞學科帶頭人,曾獲「上海青年科技啟明星」稱號;趙冬冬主任是首批房顫冷凍消融全球帶教導師、左心耳封堵全球帶教導師;朱夢雲副主任是國內做食道超聲術手術最有經驗的醫生之一;劉偉靜副主任的康復治療技術全國領先;李海玲副主任對心房顫動/心房心肌病的發病機制有著深入研究,曾獲「上海心律學會學術貢獻獎」、美國心律學會年會青年研究者獎。
工作室培養出一位位優秀醫生,也給患者提供了更優質的就醫體驗。一位患者說,過去他們都盯著徐主任看病,人多號緊,現在其他醫生都能獨當一面了,他們也有了更多的選擇,掛號看病方便多了。
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徐亞偉在醫學路上一路耕耘,始終未忘初心,他經常說:「當病人把生命都交給你時,我們要對得起病人的性命相托。」而這也是工作室所有人的奮鬥目標。
文/張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