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健康

腦出血後,為何要用抗血栓藥物?醫生提醒:腦出血後7-30天很關鍵

2024-10-09健康

李女士是一名退休教師,去年因突發腦出血被送入醫院急救,所幸經過手術和治療,李女士得以順利康復。然而,在康復期間,醫生發現她的腿部出現了 深靜脈血栓 的癥狀。家人非常擔心,這才剛經歷過腦出血,怎麽現在又面臨血栓的威脅?

醫生解釋道,腦出血後的患者尤其是 臥床期較長 的患者,血液迴圈會變慢,血液更容易在靜脈中淤積形成血栓。為了防止進一步的並行癥,醫生建議李女士采取 抗血栓治療

李女士的情況並非孤例。隨著醫學技術的發展,腦出血的急性期治療有了顯著的進步,許多患者都能成功渡過出血危機。

但在康復過程中, 血栓形成 這一隱性風險則成了新的挑戰。面對這種情況,如何在出血和血栓風險之間找到合適的平衡?

本文將從不同角度探討腦出血後抗血栓治療的重要性及相關風險。

腦出血 ,顧名思義,是腦內血管破裂導致的出血性疾病。這種疾病不僅具有極高的致死率和致殘率,還常常伴隨 復發風險 功能障礙 。治療腦出血的首要目標是控制出血,減少腦損傷,防止再出血。

然而,在腦出血患者度過急性期後, 血栓形成 風險逐漸成為一個潛在威脅。長期臥床、血液粘稠度增加以及血液迴圈不暢等因素,都會增加患者發生 深靜脈血栓 (DVT)的機率。

#國慶出行健康指南#

深靜脈血栓一旦脫落,可能會導致 肺栓塞 等危及生命的並行癥。因此,在腦出血的康復期,防止血栓形成同樣是醫療管理的重要一環。

血栓風險有多高?

根據統計,腦出血患者中, 約7%-12% 的人會在恢復過程中出現 血栓相關問題 ,而這個比例在 長期臥床 的老年患者中還會更高。特別是那些伴有 高血壓、心臟病 等基礎疾病的患者,血栓形成的風險更大。

另一方面,腦出血的發生往往導致 血流動力學 的變化,血液流動緩慢,增加了靜脈內血液凝集的機會。

此外,腦出血後, 血液凝結功能 常常發生變化。一些患者在治療過程中使用了 凝血藥物 ,這也可能導致血栓形成的機率增加。由於這些原因,腦出血後出現血栓是一個較為常見的並行癥。

出血與血栓:如何在兩者之間取得平衡?

在腦出血的治療過程中,醫生不僅要控制出血,還要預防血栓。但問題在於, 抗血栓治療 本身可能帶來出血的風險,尤其是對於那些剛剛經歷過腦出血的患者。因此,如何在出血和血栓之間找到一個 安全的平衡點 ,成為治療中的一個難題。

首先,醫生會根據患者的病情和出血的嚴重程度,判斷 何時開始抗血栓治療 。研究表明,在 腦出血後7-30天 啟動抗凝治療,可以顯著降低血栓形成的風險,同時避免出血復發的可能性。

具體時間的選擇則依賴於患者的 血腫吸收 病情穩定情況 以及其他風險評估因素。

其次,醫生會采用 個體化治療方案 ,根據患者的 年齡、出血部位、復發風險 等因素,制定適合的抗血栓治療計劃。

對於某些高危患者,可能需要使用低劑量抗凝藥物,並且嚴格監控出血跡象;而對於血栓風險較低的患者,則可以延後或減量治療。

抗血栓治療的必要性:為什麽我們不能忽視?

盡管抗血栓治療存在出血風險,但研究和臨床實踐證明,對於 高危血栓患者 ,抗凝治療的好處往往大於風險。特別是在心房顫動、深靜脈血栓病史等情況中,及時啟動抗凝治療可以顯著減少血栓事件的發生。

例如, 心房顫動 是一種常見的心律不整疾病,容易導致 心源性血栓 的形成。腦出血患者如果伴有心房顫動,心臟中形成的血栓可能會脫落並引發 腦栓塞 肺栓塞 ,進一步增加死亡風險。因此,在這種情況下,適當的抗凝治療是至關重要的。

抗血栓治療中的難點:如何評估風險?

在腦出血後,醫生會根據患者的 出血風險和血栓風險 進行綜合評估。常用的工具之一是 HAS-BLED評分系統 ,它可以幫助醫生評估出血的風險。

另一方面,醫生還會結合 CHA2DS2-VASc評分 ,用以評估患者發生血栓的可能性。

例如,如果一個患者的 HAS-BLED評分較高 ,表明該患者存在較高的出血風險,醫生可能會暫緩抗凝治療,等待血腫完全吸收後再開始治療。

而對於那些 CHA2DS2-VASc評分較高 ,即血栓風險極高的患者,醫生可能會權衡利弊,提前啟動抗凝治療以預防血栓形成。

何時開始抗血栓治療?

決定何時開始抗血栓治療是臨床上的一個重要問題。當前的臨床研究尚未提供統一的標準時間,但普遍認為, 腦出血後10-30天 內啟動抗凝治療是比較安全和有效的。

多數醫生會在患者的出血完全停止並且血腫吸收後,透過 影像學檢查 (如CT或MRI)來判斷是否可以開始抗凝藥物。

一些研究建議,對於有 心房顫動或深靜脈血栓史 的患者,可以在腦出血後 7-14天 內根據情況逐步恢復抗凝治療,而對於出血風險較高的患者,可能需要更長的觀察期。

個體化治療:精準醫學的重要性

每個患者的情況不同,因此 個體化治療 顯得尤為重要。醫生會根據患者的年齡、病史、血栓風險以及出血風險,制定個人化的治療方案。

例如,部份患者可能僅需要短期的抗凝治療,而另一些患者可能需要長期使用抗血栓藥物。在治療過程中,患者還需定期接受血液檢查和影像學檢查,以便及時調整治療方案。

此外,醫生會選擇合適的 抗凝藥物 劑量 。常見的抗血栓藥物包括 華法林、低分子肝素、利伐沙班 等,這些藥物的使用需要根據患者的病情和治療反應進行調整。

例如,使用 華法林 的患者需要定期監測INR值,確保藥物劑量在安全範圍內。

結語

腦出血後的血栓形成風險是一個 隱形的威脅 ,但透過適時、合理的抗血栓治療,可以有效預防 深靜脈血栓和肺栓塞 等並行癥的發生。

盡管抗血栓治療存在一定的出血風險,但在醫生的綜合評估下,及時啟動個體化治療方案將最大限度地平衡出血與血栓風險,為患者的康復提供保障。

對於腦出血患者及其家屬來說,了解抗血栓治療的重要性並與醫生密切合作,能夠為治療提供最優的效果。

盡管過程復雜,但每一步科學、合理的治療選擇,都會幫助患者離健康更近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