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健康

好醫生李晟,在診室加班時遇害

2024-07-26健康

告別廳裏的鮮花已經擺不下了,從門口排到了樓道拐角。

大暑天,不少人從外地趕到溫州市殯儀館5號廳,與醫生李晟告別。他們是李晟的親屬、同事、好友,還有他生前的患者和家屬,以及素不相識的全國各地網友。

殯儀館的鮮花擺到了樓道拐角 除特殊標註外,本文圖片均為澎湃新聞記者陳媛媛攝

7月19日13時18分許,一名男子在溫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以下簡稱「溫醫一院」)砍傷心血管內科主治醫師李晟後跳樓。當日,院方宣告,李晟搶救無效離世。

該院一名保安告訴澎湃新聞,目前仍未查到兇嫌是從哪個門持刀進入醫院。澎湃新聞記者曾向事發院區所在的南白象街道派出所求證,對方表示不方便透露該男子的情況。截至發稿前,傷醫事件的起因仍是謎團。

事發後,國家醫保局、衛健委、中國醫師協會相繼發文譴責暴力傷害醫務人員的違法犯罪行為。國家衛健委強調,暴力傷害醫務人員不僅嚴重侵害了醫務人員的合法權益,也破壞了正常醫療服務秩序,損害的是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

近年,國內傷醫事件時有發生。澎湃新聞查閱2016年至2024年釋出的【最高人民檢察院工作報告】後發現,2016年至2023年,中國依法起訴傷醫、擾醫、在醫院聚眾滋事等犯罪共14271人。

如何讓醫患安心看病成為一道緊迫的難題。

致命追砍

王丹是李晟母親的同事,據她所知,李晟是家裏三個兒子中最小的那個;家人也多為醫務工作者,他的母親是手術室的護士長,父親是心血管內科醫生,大哥是皮膚科醫生。她在獲知李晟的遇難的訊息後從樂清趕來殯儀館。

殯儀館門口張貼的訃告寫道,李晟1974年3月16日生於溫州樂清,享年51歲,1996年大學畢業到溫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工作至今,現任溫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心血管內科治療組組長、主治醫師。溫醫一院是當地的三甲醫院,其心內科也頗為出眾。

事發當日,溫州午後最高氣溫達到36攝氏度,李晟上午就在白象院區坐診,由於給病人加號,一直看到了下午一點多,還沒顧上吃午飯。這時,有一名男子闖入診室行兇。

後來釋出在網上的案發現場影片顯示,李晟受傷後,從診室往外跑,嘶喊著「救命啊」,兇手持刀,仍舊追著他砍。診室內有患者家屬曾試圖阻攔,門外還有幾個圍觀的患者及家屬。

原本,午休時分的醫院大廳很安靜。這時,坐在一樓大廳的王樂聽到樓上傳來聲響,兩分鐘後,他看到有人墜樓。他整個人蒙了,沒過兩三分鐘,一大群醫生跑著來跑著走了,警戒線拉起,人群漸漸散了。

據【經濟觀察報】報道,搶救李晟從下午一點多開始,血管外科、肝臟外科、胃腸外科、胰腺外科、泌尿外科等科室在內的數十位醫護參與了搶救,一直持續到晚上九點多。搶救時,李晟的血壓一直很低,先是上壓60,下壓40,後來下壓下降到20,血壓一直都提不上去。

聽到李晟正在搶救的訊息,楊磊很著急,他是溫醫一院的一名外科醫生。他介紹說,李晟是AB型血,院領導組織了全體職工獻血,輸了一萬多毫升的血。

到次日淩晨,溫醫一院釋出【沈痛悼念李晟醫生】一文稱,經多方專家聯合救治,李晟終因傷勢過重,搶救無效,於2024年7月19日21時許不幸去世。

楊磊說,兇手捅到了李晟的頸動脈、肝臟、胰腺、腹主動脈等多處,都是身體要害位置,「手段特別狠」,導致他失血很多。

至於兇嫌的作案動機,據「北青深一度」報道,「從多位知情人士處獲悉,行兇男子10年內在溫附一院並無診療記錄,其未婚獨居,很少有社會交際,並非因醫患矛盾引起,目前尚未查明作案動機。」

但楊磊稱,他們同事中間也流傳另一個說法:多年前,這名兇嫌曾是醫院心內科一名主任醫師的患者,醫生當時給他做過心內科手術。

這一說法尚未得到官方證實,澎湃新聞試圖聯系傳言所涉主任醫生,但未能接通電話。目前澎湃新聞暫未聯系到其他知情者核實前述資訊。

「規矩是死的,生命才是第一位」

多位接近李晟的受訪者向澎湃新聞記者提及,李晟餓著肚子加號問診到下午一點多,是他的工作常態。

趙青川曾在2019-2020年期間跟著李晟實習,他每次給李晟做助手,都會特意吃飽點,做好加班加點的準備。

據溫醫一院掛號平台介紹顯示,李晟主要擅長心血管內科疾病的治療,胸悶、心慌、紫紺、前胸痛、高血壓、低血壓、脈搏異常等。他的患者多為老年人。

夏香蓮和丈夫今年都77歲了,他們都是李晟的患者。夏香蓮在李晟這裏看了20年病,裝了三個心臟支架,如今每隔幾個月會找李晟開一次藥。得知噩耗後,7月21日一早,他們一家人打車從樂清老家趕到溫州見李晟最後一眼。

夏香蓮和丈夫77歲,一家人從樂清趕到溫州市區送別李晟

她記得,58歲那年,她的胸口有天突然痛得厲害,汗都流出來了。本來先去了就近的醫院,但沒治好,於是轉診到了溫醫一院,恰好在李晟的門診,經過手術才把病情穩住。

她說,李晟的號很難約,每次都是到了現場臨時加號。那是李晟留給病人的「綠色通道」,夏香蓮的女兒說。她往日陪母親來問診,過了中午12點,其他門診室基本都下班了,只有李晟的診室還有不少人。

姚瑤的爺爺也是李晟十幾年的老病人了,由於心梗、堵塞等心臟問題,常需要隨訪。她說,有時候爺爺沒搶到號,到了現場,李晟會特地加號。

李晟曾對她和爺爺說,「規矩是死的,生命才是第一位」。

姚瑤回憶,李晟每次看到她爺爺就會笑著說,「你來啦,看著精神好很多了啊,肯定沒啥問題的」。姚瑤說,爺爺不愛笑,但是每次和李晟見面,兩人總是有說有笑,像故友一樣。

姚瑤一家人聊天時,有時也會提到李晟。「有幾個人會把一個醫生時常掛在嘴上?」她說。

夏香蓮也把李晟看得很重。第二次做手術要放兩個心臟支架,手術前,她們帶的錢支付不起心臟造影等檢查專案的費用。李晟對她說,「錢沒關系,我來弄。」等做完檢查,夏香蓮的兒子才想辦法補上了費用。

「我的命是他救的。」夏香蓮對澎湃新聞記者說。

出名的「主治醫師」

之前,醫生楊磊為了給朋友和家人找心內科大夫,四處打聽,很多醫務人員向他推薦李晟。楊磊說,李晟的醫術能得到全院絕大多數人的認可,溫醫一院心血管內科主任黃偉劍也很認可他。

公開資訊顯示,黃偉劍是國內著名的起搏電生理學家,在國際上最早提出左束支起搏的概念。

李晟和黃偉劍的交往被廣為流傳。楊磊說,曾經有美國患者跑到中國來找黃偉劍做手術,而黃偉劍出現心臟問題選擇了讓李晟來做手術。澎湃新聞記者試圖聯系黃偉劍,未獲回復。

盡管聲名在外,李晟卻卡在主治醫師這一職稱,沒再升職。楊磊對記者解釋稱,李晟讀的是在職碩士,後來忙於臨床,一直沒有提升學歷,因此影響了他的職稱和晉升。另外,楊磊說,作為研究型醫院,溫醫一院是比較看重科研的,但他感覺李晟似乎沒有太在意,「可能覺得無所謂,反正只要把病人的病給治好就可以了。」

鄒豐本來掛了李晟7月26日的門診號,但事發當天,他收到了停診通知。

鄒豐今年45歲,他的父親今年70歲,兩人生活在離溫州市區100公裏開外的浙江省麗水市青田縣,父子倆有遺傳性膽固醇高堵塞,李晟給兩人都做過手術。有一次做手術之前,鄒豐小心翼翼給李晟塞了紅包,對方拒絕了,對待病人依舊態度很好。

醫學生趙青川記得每次李晟門診室的患者都很多,門診室比較嘈雜,門開來開去,有時候他擔心影響李晟看病的思路,就請後序的病人在診室外等候。但是李晟說,不要緊,他們在旁邊就旁邊吧。

令他印象深刻的是,問診時,為了方便患者理解,李晟會把血管形容成「老化的塑膠水管」。

劉培蕾向記者感慨道,從來沒見過這麽有耐心的醫生。她的母親在李晟醫生診室看病八年,曾經做過心瓣膜補缺手術,術後一個月左右會帶母親隨訪一次。

她記得,診室裏的患者基本是老年人,李晟和他們溝通總是和聲細語,「你這個恢復得很好啊」、「這個沒關系」。她眼裏的李晟總是先緩解患者的憂慮,再慢慢告訴對方要註意哪些地方。哪怕患者重復問問題,李晟會不厭其煩地解釋,從不說重話。

同事楊磊覺得李晟帶教也耐心。他曾到心血管內科輪轉過一個月,跟著李晟查房學習。有同事不是本地人,患者說的溫州方言聽不懂,李晟會幫忙把方言轉譯成普通話。

張斌是溫州醫科大學臨床藥學的學生,曾上過李晟的內科學心肌病課程。他回憶,內科學的大部份課程都比較枯燥,但李晟氣質溫文爾雅,講話幽默俏皮,全班同學都被逗樂了。

李晟(左起第一位醫務人員)在街道義診。圖源:溫醫大附一院心內科微信公眾號

醫患何以安心?

李晟遇難後,醫院的安保問題一度成為眾人關註的焦點。

7月22日,澎湃新聞記者走訪看到,目前溫醫一院的大門和側門都有安保檢查,樓道裏還有保安和警察巡查。

一名溫醫一院安保工作人員對記者說,事發後,醫院增加了安保力量。在他看來,醫院安保工作難做的一點在於,醫院有很多小門小道,挺難防住。目前,他們還沒有查到兇手從哪個門進入門診。

事發後醫院安檢力量加強

楊磊也提到,醫院門也很多,很難做到像機場一樣強制安檢。據溫醫一院官網介紹,醫院2023年全年門急診量達586.3萬人次,出院病人有26.8萬人次,開展手術14.1萬台次。楊磊認為,作為三甲醫院,溫醫一院平均每天的門診量接近兩萬人,是名副其實的超級醫院。

楊磊擔心,要是患者和家屬等待安檢的時間過長,會有其他矛盾出現。就像有一次他在機場候機,結果機務人員通知,因飛機故障維修,需要延後上機時間,身旁的一些乘客會找機務人員吵架。楊磊不理解吵有什麽用,飛機故障後檢修不是為了乘客的安全著想嗎?

澎湃新聞記者曾聯系溫醫一院多位醫務人員,但大多數人以醫院有規定為由拒絕了采訪。楊磊說,他之所以願意接受采訪,是因為希望醫護人員的生命安全能夠得到保障,困境能夠得到解決。

「我認為我們醫院怎麽去處理這個事情,對於整個行業的影響是很大的。如果說人人自危,那碰到這樣的事情,你哪知道下一個人會不會砍你?」楊磊說道。

問及同事的狀態,楊磊告訴記者,現在大家的心情還是很難平復,不敢想這樣的事情會發生在自己身邊,而且落到了一個勤勤懇懇為病人看病的醫生頭上。

事發後,一名溫醫一院內科醫生為李晟的遭遇痛心,在朋友圈寫道:他最後又是那樣的無助,倒在了他視之為生命的患者手上。

紀錄片【人間世】的攝制組拍攝過116起醫療糾紛,攝制團隊曾在媒體采訪中談及,醫患隔閡的成因是一個系統性問題,比如醫療資源的稀缺、生命教育的缺失……而醫患關系的改善,不僅需要體制的完善,也需要每個參與者都做出努力。

此外,醫患之間的溝通常常缺乏一個緩沖地帶,國內醫務社工的出現或可彌補這一缺位。以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社工部的醫務社工為例,澎湃新聞曾在今年6月的報道 【關註醫務社工的力量,使其發揮更大專業價值】 中提到,醫務社工會轉化醫生的專業術語,向患者闡明醫療過程和手段,用同理心獲得患者的信任,一方面讓求診者得到被關懷的感受,另一方面也讓醫護人員工作更有效率。不過,在公共政策方面,仍需要引導社會力量進行資金支持。

7月22日,事發的溫醫一院17號診室現場已經清理幹凈,大門開啟,有醫生坐診,診室裏站了不少患者。心血管內科住院部223病區的內科醫師照片名錄上還掛著李晟的銘牌。

事發的17診室已經正常就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