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健康

世界醫學發展史上裏程碑式的十項重大突破

2023-12-06健康

有幸參加了北京大學詹啟敏院士主講的關於【健康中國建設背景下醫學科技創新】的主題報告,在學習健康知識的同時現將報告中所普及的世界醫學發展史上裏程碑式的重大突破知識分享給大家。

1、X光(1895年 倫琴)

發現x射線的科學家是倫琴。X射線由德國物理學家W.K.倫琴於1895年發現,故又稱倫琴射線。X射線是一種波長極短,能量很大的電磁波,X射線的波長比可見光的波長更短。

X射線的頻率和能量僅次於Gamma射線,頻率範圍30PHz-300EHz,對應波長為1pm-10nm,能量為124eV-1.24MeV。X射線具有穿透性,但人體組織間有密度和厚度的差異,當X射線透過人體不同組織時,被吸收的程度不同,經過顯像處理後即可得到不同的影像。

2、青黴素(1928年 弗萊明)

1928年英國細菌學家弗萊明首先發現了世界上第一種抗生素—青黴素,透過一段長時間的分離與純化實驗,英國牛津大學病理學家弗羅利與生物化學家錢恩弗羅利、錢恩終於用冷凍幹燥法提取了青黴素晶體。之後,弗羅利在一種甜瓜上發現了可供大量提取青黴素的黴菌,並用玉米粉調制出了相應的培養液。在這些研究成果的推動下,美國制藥企業於1942年開始對青黴素進行大批次生產。

3、DNA雙螺旋(1953年)

1953年4月25日,克歷克和沃森在英國雜誌【自然】上公開了他們的DNA模型。經過在劍橋大學的深入學習後,兩人將DNA的結構描述為雙螺旋,在雙螺旋的兩部份之間,由四種化學物質組成的堿基對扁平環連結著。他們謙遜地暗示說,遺傳物質可能就是透過它來復制的。這一設想的意味是令人震驚的:DNA恰恰就是傳承生命的遺傳樣版。

4、器官移植(1953年約瑟夫默裏)

移植是指將一個個體的細胞、組織或器官用手術或其他方法,匯入自體或另一個個體的某一部份,以替代原已喪失功能的一門技術。根據匯入移植物不同,分為細胞、組織和器官移植。靈長類的「近親」們,並不是人類理想的器官移植供體。更優之選其實是——豬。截至2023年6月,中國器官移植數量居世界第二位。 [2]

1954 年 12 月 23 日,美國波士頓布萊甘醫院(Peter Bent Brigham)迎來歷史上劃時代的一天。急性腎衰竭的病人理查赫歷克(Richard Herrick)已被全身麻醉,而在隔壁病房躺著的則是他的雙胞胎兄弟朗奴(Ronald Herrick)。

朗奴願意將他自己的一顆腎臟捐給兄弟,以換取兄弟的活命機會。然而這中間卻有太多不可知的因素。8 點 15 分,醫生在朗奴身上劃下第一刀。4 個小時後,歷史即將被創造。

事實上,器官移植技術能有今日,很大一部份必須歸功於這位約瑟夫默裏醫生。

5、CT(1972年亨斯菲爾德)

亨斯菲爾德 (1919~2004 ),英國 電子工程師 , 發明 家,CT的 發明 者。

亨斯菲爾德 1938年8月在 紐瓦克 上學。1939~1946年在皇家空軍的無線電雷達學校服役,1951年進EMI公司。亨斯菲爾德設計了英國第一台全晶體管電腦和薄膜記憶體,以後又從事模式辨識研究。1961年研究電腦處理斷層影像的技術,1968年獲得專利,到了1972年,他研制出一台能夠在不到5分鐘的時間內完成大腦斷層影像的CT。1973年制成X斷層掃描機(XCT)。X斷層掃描機改變了臨床診斷的面貌,使醫師能分層觀察病人的橫斷面影像。他因此獲得1979年度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6、核磁共振(1977伊西多·艾薩克·拉比)

伊西多·艾薩克·拉比(Isidor Isaac Rabi,1898年7月29日-1988年1月11日),男,美國人,物理學家,核磁共振儀的發明者。1936年提出拉比模型,描述了原子與光的基本相互作用。原子鐘概念的提出者。

1944年,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被譽為「核磁共振之父」 。

1946年,Felix Bloch和Edward Mills Purcell首次觀測到核磁共振現象,他們發現在強磁場下,原子核會吸收無線電波,並重新發射電磁訊號。他們因此獲得1952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1977年,第一台磁共振成像(MRI)儀被制造用於臨床診斷與實驗研究。1980年代,MRI技術開始廣泛用於醫學成像,到目前已成為醫學診斷的重要手段之一。

7、微創手術(1987)

微創手術,顧名思義就是微小創傷的手術。是指利用腹腔鏡、胸腔鏡等現代醫療器械及相關器材進行的手術。創傷小、疼痛輕、恢復快是每個需要手術的病人的夢想,而微創外科使這個夢想成為了現實。

早期微創手術,是指透過腹腔鏡、胸腔鏡等內窺鏡在人體內施行手術的一種新技術。微創手術具有創傷小、疼痛輕、恢復快的優越性。

微創外科的出現及在醫學領域的廣泛套用是最近十幾年的事。1987年法國醫生Mouret偶然完成第一例LC並沒有想到它標誌著新的醫學裏程碑的誕生。微創概念的形成是因為整個醫學模式的進步,是在「整體」治療觀帶動下產生的。微創手術更註重病人的心理、社會、生理(疼痛)、精神風貌、生活質素的改善與康復,最大程度體貼病人,減輕病人的痛苦。

8、靶向藥物(1997)

靶向藥物是指被賦予了靶向(Targeting)能力的藥物或其制劑。其目的是使藥物或其載體能瞄準特定的病變部位,並在目標部位蓄積或釋放有效成分。靶向制劑可以使藥物在目標局部形成相對較高的濃度,從而在提高藥效的同時抑制毒副作用,減少對正常組織、細胞的傷害。

1997年FDA批準了有史以來第一個癌癥靶向藥物。

9、人類基因組(2001年)

人類基因組,又稱人類基因體,是指人的基因組,由23對染色體組成,其中包括22對常染色體,1對性染色體。人類基因組含有約31.6億個DNA堿基對,堿基對是以氫鍵相結合的兩個含氮堿基,以胸腺嘧啶(T)、腺嘌呤(A)、胞嘧啶(C)和鳥嘌呤(G)四種堿基排列成堿基序列,其中A與T之間由兩個氫鍵連線,G與C之間由三個氫鍵連線,堿基對的排列在DNA中也只能是A對T,G對C。其中一部份的堿基對組成了大約20000到25000個基因。

1999年12月1日,人類首次成功地完成人體染色體基因完整序列的測定。2000年4月底,中國科學家完成1%人類基因組的工作框架圖。2000年5月8日,由德國和日本等國科學家組成的國際科研小組宣布,他們已基本完成了人體第21對染色體的測序工作。2000年6月26日,六國科學家公布人類基因組工作框架圖。2001年2月12日,人類基因組圖譜及初步分析結果首次公布。2001年8月26日,中國提前兩年完成1%人類基因組測序任務。2003年4月15日,六個國家共同宣布人類基因組序列圖完成。

10、醫學人工智能(2010年)

醫學人工智能是指將AI技術套用於醫療領域中,主要包括醫學影像、臨床輔助決策、精準醫療、健康管理、醫療資訊化、藥物研發以及醫療機器人等細分場景,以助力降本增效、提升診療水平、改善患者體驗、降低患病風險等為核心目的,全面賦能院前、院中、院後各個環節。

2023年12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