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健康

上熱下寒中間堵的人,為什麽越來越多?

2024-01-03健康

筆者發現身邊越來越多的人出現這種情況,即身體上部表現為熱性、下部表現為寒性的證候。這乍看上去很矛盾,「寒」和「熱」怎麽能同時存在呢?仔細觀察,你會發現許多人就同時有口幹、嘴邊長包、煩躁易怒,但又下肢怕冷、大便稀溏、腹痛喜暖的現象,中醫稱之為「 上熱下寒 」。

【諸病源候論·冷熱病諸侯】中說 :「陽氣並於上則上熱,陰氣並於下則下寒。」

熱氣的本性是往上走,寒氣本性是向下走,如果任由它們發展,很明顯將會出現「兩極分化」,機體的平衡就會受到破壞而引起疾病。我們平時健康無病,是由於機體有阻止這種兩極分化的能力,把熱氣往下拉,把寒氣往上提,也叫陰升陽降,使寒熱交流達到動態平衡。

那麽,上下不能交流、身體寒熱錯綜是怎麽造成的呢?

心腎不交

這就要先講講「三焦」,它是六腑之一,指位於軀體和臟腑之間的空腔。橫膈以上是上焦,包含心、肺等臟器;橫膈與肚臍之間為中焦,包含脾、胃等;下焦指的是肚臍以下的下腹部,包含腎、大腸、小腸、膀胱等。

我們把上、下焦設想成兩個車站,這兩個車站互相向對方發車,會有兩種原因導致這種交流失敗,一是車站不能發車,二是路途中有堵塞。人體中也有類似的這兩種情況。

如果腎陽不足,不能鼓動腎水上升,就是腎臟不能「發車」,這樣心火得不到腎水的滋養,就會在上面出現熱的癥狀,同時因為不能交流,腎臟也得不到心火的溫煦,在下面出現寒的癥狀。

同理,先有心陰不足不能主動下交於腎,也能造成上熱下寒。治療需要清上溫下,比如交泰丸就有這種作用,它由黃連和肉桂組成,黃連清心熱,肉桂溫腎陽。

這也是中醫強調「治心不離腎」「治腎不離心」的道理。正如【慎齋遺書】中所說:「欲補心者須實腎,使腎得升;欲補腎者須寧心,使心得降,乃交心腎之法也。」

中焦堵塞

中焦氣機升降失常堵塞了上下交通的道路,也會使上下焦的交流失敗,進一步出現熱盛於上、寒滯於下。這時治療就重在疏通,如半夏瀉心湯就使用了黃連、半夏、乾薑、黃芩等藥物,以辛、苦的藥開路,開啟中焦的通道。

有時患者本沒有上熱,只有下寒,醫生想給予補藥以溫下寒,但因為路途不通,補藥被堵在上面,反而會造成上熱。現代人體質多郁,這種因郁滯造成的上熱下寒更為多見。

外在誘因

「上熱下寒證」的好發人群,以往多見於中老年女性,因女性容易傷陰耗血,導致陰虛火旺證較多。然而近年發現,從嬰幼兒到中老年的各個階段,都可以看到這種癥候。主要與以下誘因有關。

上熱下寒證產生的原因與睡眠不足、熬夜過多或房事過度有關。另外,如母親的體質屬於陰虛火旺者,將這種體質遺傳給子女的概率較高。

其次,因電視、網絡、手機等現代化媒體的普及,越來越多不同年齡層次、不同性別的患者,均有熬夜的不良習慣,而熬夜最易傷腎,因「腎者,主蟄,封藏之本,精之處也……通於冬氣」,不按時睡眠,導致腎所藏精氣越來越少,虛陽浮越。為形成「上熱下寒證」埋下了隱患。

再次,隨著物質文明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可以隨時隨地吃到的自己喜愛的美食,而非適合自身體質的飲食。尤其是在冬季攝入過多辛辣動火發物,而夏季又多食生冷酸涼之品,不遵循「冬吃蘿蔔夏吃姜」飲食養生規律,有意或無意地違背了「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養生原則,成為導致「上熱下寒證」的又一重要原因。

此外,北方的冬季房間大多有暖氣或者空調,不少居民家中的實際氣溫超過25℃甚至達到30℃以上,如此高的室溫環境非常不利於冬季陽氣的潛藏。不少中老年患者還有睡覺前用熱水或藥水長時間泡腳的習慣,導致夜半本應潛藏的陽氣隨著大量汗出而發越於外,阻礙了腎之封藏,促進了心腎不交,從而在很大程度上加重了「上熱下寒證」,這其實也是不少患者夜難人寐或者夜寐易醒的重要外因之一。

總之,正是在多種內、外因的綜合作用下,最終導致心腎不能相交,火水未能相濟,腎水越來越寒,心火愈來愈旺,逐漸形成水虧於下而火旺於上的「上熱下寒」。而不良的飲食起居或生活習慣,如同「火上澆油」或者「雪上加霜」,進一步誘發或加重了上熱下寒證的發生。

情誌致病

「情誌致病」所導致的「上熱下寒證」,也越來越常見。

上熱下寒證最易出現在素體陽剛急躁的人群中。其多是性格急躁之人,加上外因的刺激促進了這種體質的形成,如社會環境因素(如負性生活事件、工作和家庭壓力、不良競爭等)和個性特征(如性情陽剛急躁、心煩易怒、情緒激動、語聲宏亮、追求完美等)等導致情誌過極,七情中主要以怒為主。往往面色潮紅或陣陣升火,夜眠不實。

陽剛則陽氣亢盛,陽盛則易傷陰,逐漸出現陰虛之候:陰陽互根互用,陰損及陽,則出現陰虛陽亢於上、陽虛損於下的上熱下寒證。肝疏泄太過則易化火傷心陰:肝旺克脾土,陰陽互根互用,陰損日久必定及陽,出現脾陽運化不足的陽虛證。

六經辨析

一、厥陰病上熱下寒

1.1 厥陰病病因 ① 邪氣傳經 :厥陰病大多從太陽 、少陰病傳入 。 ② 外邪直中 :厥陰經臟腑虛弱時為外邪所傷 。

1.2 厥陰病上熱下寒病機 。兩陰交盡 ,名為厥陰 ,厥陰為陰之盡 ,陽氣初生之臟 ,兩陰交盡 ,一陽初生 ,主陰陽樞機 ,故厥陰具有陰陽寒熱之性 。 【醫宗金鑒】曰 :「厥陰者 ,陰盡陽生之臟 ,與少陽為表裏者也 ,邪至其經 ,從陰化寒 ,從陽化熱 ,故其為病 ,陰陽錯雜 ,寒熱混淆 。」

邪犯厥陰時 ,寒邪郁遏厥陰相火 ,相火郁極乃發 ,郁火上沖 ,出現上熱 ,厥陰寒邪未退 ,表現為下寒 ,則人體出現上熱下寒的變化。

脾土又受厥陰風木克伐 ,運化失司 ,升降失常 ,氣機逆亂 ,上下陰陽不得交通 ,又因肝為陰盡陽生 ,陰陽相交之臟 ,肝木脾土互動影響 ,陰陽不交 ,使厥陰病諸癥加重 ,可見上半身發熱汗出 、下肢肢冷無汗之癥。

1.3 治療 :治宜清上溫下 、斂肝實脾 ,方選烏梅丸加減。

二、太陰病上熱下寒

2.1 太陰病病因 ① 脾胃素虛 ,邪氣直中 。 患者素體脾胃虛弱 ,感邪之時 ,外邪直中脾胃 。 此謂「邪之所湊 ,其氣必虛」 。 ② 誤治傷陽 。 太陽病誤用瀉法 ,傷及太陰脾陽 ,可致太陰病 。 觀【傷寒論】中寒熱錯雜證 、上熱下寒證條文 ,皆有誤下傷脾陽之治 ,可知脾胃陽虛是上熱下寒證發病的關鍵所在 。 ③ 邪氣傳經 。 當正氣虛弱 ,無力抗邪時 ,邪氣在六經中傳變 ,邪至太陰時 ,便發為太陰病 。

2.2 太陰病上熱下寒病機

脾胃為後天之本 ,氣機升降之樞紐 ,脾升清 ,胃降濁 ,脾宜升則健 ,胃宜降則和 。脾胃久病而失和 ,無力轉樞 ,人體氣機不暢 ,濁清之氣逆亂不能各歸其位 ,濁氣不降反升 ,郁於上則生熱 ,清者不升反降 ,陷於下則生寒 ,以致上熱下寒 ,虛實互見 。 尤在涇在【傷寒貫珠集】中曰 :「胃中者 ,沖氣所居 ,以為上下升降之用者也 。」「胃受邪則失其和 ,則升降之機息 ,而上下之道寒矣 。」

【傷寒論直解】曰 :「陰陽水火 ,位居上下 ,而土居其中 ,上下交合 ,必由中土 。」所以脾胃虛弱日久 、升降失司為太陰病上熱下寒證發病的關鍵所在 。

2.3 治療 :治以健脾益胃 、平調寒熱 ,方選甘草瀉心湯、附子理中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