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健康

「有是證用是方」,絕不是【傷寒論】的真正精髓

2024-03-17健康
以古今方書及臨床實踐的豐富資料為依據,我們運用唯物辯證法的銳利武器,深入剖析了「有是證用是方」這一方證相對的觀念。我們發現,盡管這一觀念在中醫辨證論治中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但它並非普遍適用的規律。特別是在面對「同證異方、同方異證」的復雜現象時,它顯得捉襟見肘,難以給出令人信服的解釋。要真正揭示中醫辨證論治的奧秘,我們必須立足於探索方證之間的相互作用。只有這樣,才能從「是就是,不是就不是」的形而上學的桎梏中徹底解放出來,讓中醫理論思維煥發出新的活力。在這一過程中,【素問】提出的「同病異治」思想,為我們提供了寶貴的啟示。這一思想強調在因人因地因時的基礎上,靈活運用不同的治療方法,體現了辨證論治的核心精神。然而,在辨證論治學說的發展過程中,這種原始的、樸素的辨證法思想逐漸被「是就是,不是就不是」的形而上學的思維方式所替代。這種思維方式在明清以來的「名醫方論」中表現得尤為明顯,它們往往以「方證相對」作為闡述方義、解釋成方療效機理的唯一準則。這種做法無疑限制了中醫辨證論治的發展空間,使得我們難以全面認識和理解疾病的本質。實際上,無論是古代方書的記載還是現代研究的結果,都表明除了「方證相對」之外,還存在著「同證異方、同方異證」的現象。這些現象不僅反映了疾病的復雜性,也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靈活性。因此,我們沒有任何理由對它們采取擡高一方、貶低另一方的偏見。相反,我們應該以唯物辯證法的觀點為指導,結合現代科研成果,重新審視方證相對的得失利弊。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推動中醫藥基礎理論的發展,為中醫藥學的繁榮做出新的貢獻。讓我們共同努力,為實作這一目標而奮鬥!
1 「方證相對」的利弊方證相對,是中醫臨床實踐中一種重要的診療原則。柯韻伯在【傷寒來蘇集】中對此有著明確的闡述:「合是證便用是方」。也就是說,在中醫的世界裏,藥物與病癥之間存在著一種精確的對應關系。只有當藥物與病癥完全匹配時,才能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這種觀念並非電洞來風,其起源可追溯至唐代名醫孫思邈的【千金要方】。孫氏在書中明確提到:「雷公雲,藥有三品,病有三階。藥有甘苦,輕重不同;病有新久,寒溫亦異。」他強調了藥物與病癥之間的對應關系,以及這種對應關系對於治療效果的決定性影響。然而,方證相對並非中醫理論的唯一真理。正如唯物辯證法所指出的,任何理論都是相對的,沒有永恒不變的終極真理。盡管方證相對在中醫理論的發展過程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它並不是【傷寒論】的真正精髓。事實上,中醫臨床實踐中還存在「同證異方、同方異證」的現象。這意味著,即使面對相同的病癥,也可能因為個體差異、病情輕重等因素而采用不同的治療方法。同樣,同一方劑也可能用於治療不同的病癥。因此,我們不能將方證相對的理論絕對化,而應將其視為中醫辨證論治學說體系中的一部份。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千百年來的臨床實踐證明,方證相對只是辨證論治學說體系的一部份。如果我們將其誇大為普遍適用的真理,甚至視為辨證論治的唯一規律,那就是歷史的誤會。在中醫的臨床實踐中,我們需要根據具體情況靈活運用各種理論和方法,以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曾提到:「那些可以納入規律,因此為我們所知的,都值得我們的關註;而那些無法納入規律,因此我們未知的,往往被視為無足輕重,被忽略不計。如果這樣,科學的研究就終結了,因為科學的本質就在於探索未知。」然而,在中國醫藥學的實踐中,情況似乎比恩格斯所描述的更為復雜。在這裏,對於那些不能納入規律、我們無法明確認知的事物,我們並未選擇忽略,反而以人為的方式將其改造成「已知」的存在,強行將其納入規律之中。至於這樣的做法是否符合客觀實際,卻往往無法驗證,因此無需過多考慮。只要理論能夠自圓其說,就算達成了目的。這就導致了方證相對說在辨證論治學說體系中占據了絕對的統治地位。但我們必須意識到,這種一統天下的局面並非完全真實,我們必須打破它。否則,中國醫藥學,包括中西醫結合的研究工作,就只能在主觀上認為「已知」的範圍內徘徊,除了不斷重復驗證那些已知的事物外,將無法取得實質性的進展。無論是發展還是提高,都只是在古今中西語言表述上的細微差別,而並未在本質上實作突破。因此,我們必須打破這種固有的思維定式,勇敢探索未知,實作真正的科學發展。2 方證相對理應讓位於方證相關按照方證相對的觀念,每一種病證都被視為獨特的,需要特定的方劑來對癥下藥。這種看似合乎常識的觀點,實際上卻源自形而上學的思維方式。雖然這種思維方式在特定範圍內有其合理性,但一旦跨越界限,便容易陷入片面、狹隘和抽象,甚至引發不可調和的矛盾。近年來,一些學者已經意識到這一點,開始將「方證相對」的概念調整為「方證相關」。「方證相關」不僅包含了「有是證用是方」的思想,更涵蓋了「同證異方、同方異證」的深刻內涵。這意味著,在治療過程中,方劑與病證之間的相互作用是復雜而多變的。方劑的功能多樣性,只有在與人體動態變化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得到全面展現。同樣,方劑的配伍規律也只有在與機體的相互作用中才能真正凸顯。因此,相較於「方證相對」,「方證相關」這一命題更加科學和準確。它提醒我們,在治療過程中,需要綜合考慮方劑與病證之間的相互關系,以及它們在治療中的相互作用。隨著對「方證相關」研究的深入,我們有理由相信,中國醫藥學將會迎來更加廣闊的發展前景,為人類健康事業貢獻更多智慧和力量。3 關於同證異方、同方異證「同證異方、同方異證」是中醫辨證論治中的重要理念。它告訴我們,相同的病癥可能由不同的原因引起,因此需要采用不同的方劑進行治療;同時,同一個方劑也可能適用於多種不同的病癥,這體現了中醫治療的靈活性和深度。具體而言,「同證異方」意味著在面對相同的病癥時,中醫不會拘泥於一種固定的治療方法。相反,它會根據患者的體質、病情、環境等因素,選擇最適合的方劑。這種「同病異治」的思想,正是中醫治療的獨特之處。而「同方異證」則體現了中醫方劑的廣泛套用。一個方劑可能針對不同的病癥都有療效,這是因為中醫講究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認為人體內部的各種機能是相互關聯的。因此,同一個方劑可以透過調節人體內部的陰陽平衡、氣血執行等,達到治療多種病癥的目的。這種「同證異方、同方異證」的理念,與「有是證用是方」的「方證相對」說有著本質的區別。後者過於機械地將方劑與病癥相對應,忽略了中醫治療的靈活性和深度。相比之下,前者更加註重患者的個體差異和治療的靈活性,更符合中醫治療的實際情況。作為辨證論治學說體系的創始人,東漢時期的張仲景在其著作中就有許多關於「同證異方、同方異證」的論述。這些論述不僅為我們提供了寶貴的臨床經驗,也為我們深入理解和套用中醫治療提供了重要的指導。


例如:1)五苓散,這款由茯苓、豬苓、白朮、桂枝、澤瀉五味藥物精心組成的中藥方劑,其療效卓越,套用廣泛。依據吳謙【醫宗金鑒】所述,五苓散主要治療兩種病癥:一是水逆,即飲水後隨即嘔吐;二是消渴,即飲水後隨即消失。這一論述顯然是以仲景【傷寒論】為依據的。而汪昂在【醫方集解】中,對五苓散的治療範圍則有著更為詳盡的描述,他認為五苓散能夠治療各種濕氣導致的腹部脹滿、水飲水腫、嘔吐泄瀉、水寒射肺導致的喘息或咳嗽、中暑煩渴、身熱頭痛、膀胱積熱導致的便秘而渴、霍亂吐瀉、痰飲濕瘧以及身痛身重等癥狀。這是汪昂基於歷代醫家的臨床經驗所得出的總結。然而,仲景在描述五苓散時提到:「多飲暖水,汗出愈」,卻從未提及「小便利則愈」。這說明,將五苓散單純地列為「利水滲濕劑」的觀點,只關註了藥物的作用,而忽視了機體反應狀態即病證機理的復雜性。此外,從【千金要方】中我們可以看到,五苓散還能治療一種近似「如狂」的病癥,癥狀包括狂言煩躁不安、目光散亂等,這與水逆、消渴、水飲水腫、水寒射肺等癥狀有著顯著的區別。其治療效果也並非是透過利水滲濕,而是透過發汗來實作的。同樣,仲景的【傷寒論】中也有關於五苓散用於發汗的描述。這說明,五苓散不僅可以用來利水滲濕,還可以用來發汗,甚至可以用作湧吐劑。這種多功能性,絕非簡單的「有是證用是方」的方證相對說所能解釋。清代不著撰人的【傷寒方論】稱「五苓散為兩解表裏之首劑」,這也許正是因為五苓散具有如此多樣的治療功效。至於【外台秘要方】中提到的「深師茯苓術散」,雖然藥物組成與五苓散相同,但其主治癥狀卻與仲景【傷寒論】中的描述完全不同,這也進一步證明了方劑的套用需要根據具體的病證機理來決定。現代研究發現,五苓散對健康人及正常小鼠和家兔並無利尿作用,只有在水液代謝障礙時,才表現出其利水滲濕的作用。這一發現從一個側面證明了方證相互作用的重要性,也進一步強調了方劑學和辨證論治學說的靈魂在於方證之間的相互關系。2)腎氣丸,這一古老方劑,在【金匱要略】中展現出了其獨特的魅力。它既能治愈小便不利的虛勞腰痛,又能解決婦人轉胞不得溺的困擾,甚至還能應對男子消渴、小便反多的癥狀。這些看似矛盾的病狀,在腎氣丸的作用下都得到了有效的緩解。這不禁讓我們驚嘆於中醫的博大精深,以及腎氣丸的神奇療效。然而,腎氣丸的現代研究報告更是讓我們對其刮目相看。它不僅能治療高血壓、前列腺肥大和慢性腎炎,還能對白內障、性神經衰弱、腦出血後遺癥和糖尿病等疾病產生積極的影響。這些研究成果不僅驗證了腎氣丸的多樣性功能,也為我們揭示了方劑在機體不同狀態下可能呈現出的「雙向作用」。同樣值得我們關註的還有「同證異方」的現象。在仲景的著作中,我們可以找到許多這樣的例子。如【傷寒論】中的寒實結胸,既可以用三物小陷胸湯治療,也可以用白散來應對。這種同一病癥采用不同方劑的治療方法,讓我們看到了中醫的靈活性和多樣性。然而,中藥復方的研究並非易事。任何一味中藥都含有多種有效成分,其藥理作用也往往是多方面的。因此,對於中藥復方的研究,我們不能僅僅停留在「方證相對」和「以方測證」的水平上,而需要借助現代科學技術手段,深入探討方劑與病癥之間的相互關系,以期在中醫藥現代化行程中取得更多的突破和進展。#圖文萬粉激勵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