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抗戰期間,老蔣明知何應欽是親日派,為什麽還讓擔任國軍二號人物

2024-07-23歷史

抗戰期間,蔣介石為促進抗戰統一,將許多軍官納入軍事委員會。

委員會下設有四個機構,分別為軍事事務部、政治事務部、軍令處和軍事訓練部。除了軍令部和軍訓部幾乎沒有實權外,徐永昌和白崇禧擔任這些職務是因為他們分別來自晉綏軍和桂系。而軍政和政治部這兩個權力部門則完全由蔣介石最為信任的親信掌控。

軍政部部長是黃埔軍校的總教官何應欽,而政治部部長是陳誠。由於軍政部主要負責軍事事務,所以何應欽實際上可視為國民革命軍抗戰中的第二領導人。

耐人深思的是,何應欽在抗戰之前就以親日派而著稱。在抗戰前的西安事變中,他曾主張用武力來解決西安的問題,幾乎使得老蔣被俘而成為祭旗品,因此在抗戰前,何應欽在國民黨內部的處境十分尷尬。

為什麽即便何應欽是親日派,蔣介石仍然任命他為軍政部長,成為抗日軍事力量的第二把手呢?

反復橫跳的何應欽

根據慣例,我們首先了解一下何應欽的經歷,看看他與老蔣之間的關系。

何應欽,字敬之,生於1890年4月,出生地為貴州,他比蔣介石小三歲。

盡管何應欽年紀較輕,但這並不意味著他的資歷欠佳。實際上,他有著一些早熟的特質。在19歲時,他成功入選公派前往日本的軍校,而此時老蔣也在陸軍士官學校學習,但在年級上比何應欽還要高一屆。何應欽是個學霸,而老蔣卻只是一個自費的學渣。

回國後,何應欽回到貴州,加入王文華的黔軍,並迅速升任黔軍第五旅的旅長。那時他還未滿30歲,而老蔣此時還在上海的陳其美手下打拼,未來他的死敵陳誠還在粵軍擔任一名普通的連長。

從發展的起點來看,何應欽的實力顯然優於蔣中正和陳誠。

1924年,何應欽在滇軍服役期間,在他的老同學、當時擔任黃埔軍校教育長及蔣介石親信的王柏齡推薦下,出任黃埔軍校的總教官,因此被黃埔的學員們稱為「大保姆」。

同年11月,黃埔一期學生畢業後,孫先生特別指示他們成立了兩個屬於革命黨的教導團,何應欽擔任第一個教導團的團長,團內的軍官均由黃埔的師生構成,因此被稱為「學生軍」。何應欽因此成為黃埔建軍的重要人物,也可以算是蔣氏創業時期的核心團隊成員之一。

成軍後,何應欽的教導團成為了老蔣東征軍的主要力量,對陳炯明展開了攻勢,尤其在棉湖之戰中逆轉了絕境,令眾多黃埔學生銘記於心。這場戰鬥展現了黃埔學生軍的精神。在抗戰前,黃埔的師生們會在這一天祭奠那些在此犧牲的同事,這也是老蔣控制黃埔師生的一種策略。

在這場戰鬥之後,老蔣與何應欽幾乎可以說是同仇敵愾,何應欽成為了老蔣之後黃埔的重要代表。

當何應欽成為國軍北伐第一軍的指揮官後,他的想法也逐漸活躍起來,與蔣介石的關系變得更加微妙。

雖然他依然是老蔣最得力的助手,但在抗戰前處理的兩件事情上,確實與老蔣立場相左,使得兩人的關系產生了隔閡。

第一件事情是,在北伐時期,默許桂系將蔣介石趕下台。

在1927年的第一次北伐結束階段,蔣介石指揮東路北伐軍跨越長江,向徐州方向發起進攻。由於孤軍深入,蔣介石在江北被孫傳芳以「誘敵深入」的戰術擊敗,損失慘重。得到張宗昌支持的孫傳芳隨後展開反攻,軍隊一度逼近南京郊區。

在這場戰鬥之後,桂系的李白兩人抓住機會掌控了南京國民政府(寧方),而老蔣作為失敗的軍隊總指揮,自然會被政敵桂系追究責任。雖然已經進入清算階段,但在戰後的會議上,李白和那位先生在會上公開和私下都在施壓老蔣辭去北伐軍總司令的位置。

畢竟何應欽的第一軍取得了勝利,且在龍潭之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如果何應欽率先提出反對,加上蔣介石作為黃埔軍校校長的身份,李白二人想要發動政變也會變得非常困難。

在這個關鍵時刻,何應欽意外地失陷了。

當桂系促使老蔣退位時,老蔣投去一瞥何應欽,而何應欽卻只是靜坐一旁,沒有表現出任何反對或支持的態度,淡然地看著老蔣孤獨地走了出去……

多年之後,老蔣依然對昔日戰友的背叛心存不滿,感慨道:

只要他開口,我就可以留下來。

第二個事件就是聞名遐邇的西安事變。

這件事情也使得兩人之間的關系發生了變化。

在西安事變期間,何應欽得知老蔣被張公子拘留後,立刻想到要透過武力施壓讓張公子釋放人質。何應欽當時的做法是否就是錯誤的呢?

從當時的視角來看,這種做法並無錯誤。實際上,不少黃埔軍校的學員以及何應欽和蔣介石的親信都認為應當采取強硬措施應對局勢。如果早期就主張與西安方面妥協,老蔣就容易被左右,而南京方面也會有所顧忌。一旦敵軍逼近,就可以掌握對張公子的主動權,何應欽和戴季陶等人也持有相同的看法。

即便何應欽再怎麽解釋,他在西安事變中的行為,怎麽看都不像是在支持蔣介石。要明白,他當時已經逼近潼關,險些讓張公子用蔣介石的性命來抵擋敵人。

在蔣介石和眾多密友看來,何應欽的舉動無疑是別有用心。

對於這樣一直想要「上位」的何應欽,老蔣為何在抗戰時期,卻將「第二話事人」——軍政部長的位置送給他呢?

抗戰老蔣重要何應欽內幕

在抗戰期間,面對這樣一位反復變換立場的老友,盡管老蔣心中不情願,還是決定重新任用何應欽。

而這樣做的原因,雨田君認為可以概括為兩個字。

人脈

也可以說是何應欽的政治資本。

如何理解何應欽在社交網絡方面的優勢,雨田君將其概括為三個要點。

何應欽在國民黨軍隊主力中的聲望。

所謂的蔣父和何母,在抗戰之前,國民政府中央軍的主要派系中,除了陳誠能夠獨立處理事務,其余的如湯恩伯和胡宗南仍然只是小軍長而已。在中央的核心圈子裏,實際上大多是何應欽的勢力在主導,許多黃埔出的學生或親信將領若想晉升,首先要投靠的物件就是何應欽。

作為真正的「蔣之下」,何應欽自然吸引了許多追隨者,除了以土木系自稱的陳誠外,徐庭瑤、關麟征,以及黃埔軍校的教官劉峙和顧祝同也都是何應欽的門徒。

在抗戰時期,蔣介石希望整合黃埔系的力量,陳誠顯然並不是合適的人選。畢竟當時的陳誠不過是個二級上將,而且他個人「私心頗重」,很難獲得大家的支持。

國民政府的一級上將、黃埔軍校的總教官等眾多稱號,顯然也是蔣介石的首選人選……

其二,即何應欽在國民黨各個派系之間的「紐帶」功能。

在抗日戰爭開始階段,蔣介石便提出了「全民族團結一致,共同抗戰」的口號。

說實話,這個標語確實令人振奮,我軍緊接著也進行了改編,成立了八路軍(後來的18集團軍)和新四軍。

除了我軍以外,老蔣的統一陣營還涵蓋了來自雲南的滇軍、四川的川軍、廣西的桂軍、貴州的黔軍以及廣東的粵軍等各地方勢力。

那這和何應欽有什麽聯系呢?

早期,何應欽與黔軍和川軍關系密切,同時他也在雲南講武堂及滇軍服役過。在北伐期間,他還與桂軍合作作戰。在西南的眾多地方武裝首領中,何應欽是少數幾個可以信賴的中央軍軍官之一。蔣介石需要整合西南地區以及兩廣的力量,何應欽在其中起著重要的調解作用。

在軍委會裏面白崇禧就和何應欽很合得來,中央軍進入雲南駐防也是何應欽和龍雲多次溝通後順利入駐。

透過何應欽這個橋梁,蔣介石的「統一戰線」才能夠順利進行下去……

第三點是日本人與何應欽之間的聯系。

大家都知道何應欽與親日派的關系。在士官學校的學習期間,他就已深受其影響。在全面抗戰之前,何應欽對與日軍的交戰持消極看法。比如在一二八第一次淞滬會戰時,他曾嚴厲訓斥想要參戰的宋希濂。抗戰開始後,何應欽的反應也並不積極,甚至在南京保衛戰前,當日軍勸降蔣介石時,何應欽的態度竟然是「支持」。

如此一來,身為統帥的蔣介石自然需要保持警惕,但他為何還是對其深加重用呢?

這就得提到何應欽在蔣介石對日本的關系中所扮演的角色。

抗戰初期,國軍的抵抗十分困難,蔣介石自然希望保留何應欽作為一個「聯絡人」,在極為緊急的情況下,可以借助他的關系使兩方達到談判的可能。如果最終戰敗,何應欽擔任中間人的角色也能夠鞏固其在國民政府中的地位。與日本親近並與日軍高層保持良好關系的何應欽,成為蔣介石對日本采取策略的重要人物。

何應欽在抗戰初期,憑借與國軍主力、地方勢力以及日軍的「人脈關系」,使得蔣介石對他十分看重。

到1945年抗戰勝利的前夕,蔣介石已經將除了桂系以外的地方軍閥全部納入囊中,並在抗戰過程中使自己成為黃埔軍校嫡系中的唯一「精神領袖」。在日本軍隊敗北已成定局的情況下,何應欽所擁有的「人脈」作用變得愈加復雜。此時老蔣已經完全脫離了對何應欽的倚賴。

他支持陳誠擔任軍政部長,而何應欽則成為閑置的陸軍司令。

甚至在解放戰爭期間,老蔣將其驅逐至海外擔任代表團的領導,而國民黨軍的參謀總長和國防部長的職位則由陳誠和白崇禧擔任。

從何應欽在抗戰期間的起伏變化中,我們可以看出,對老蔣而言,他對待下屬更多是出於利用的目的,而不是彼此真心相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