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鼎記】是一代武俠小說家金庸先生的經典作品,小說裏塑造了韋小寶這麽一個遊走在天下各大幫會和皇帝大臣中間的人物形象,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但如果對影片和書籍稍有印象的觀眾,或許還會發現裏面還有一位矛盾交織的人物,大家對他的評價褒貶不一,甚至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有人稱贊他是民族英雄,有人痛斥他是民族敗類。
這位在清朝歷史上的灰度人物,名叫施瑯。他鐘愛叛變,出賣朋友,且鏟除舊主,是個十足真小人。但他又有情有義,甚至為國家統一貢獻出自己的力量,是個不折不扣的好君子。
不得不說的是,他與鄭成功還保有愛恨交雜的上下級關系。重回明清的歷史現場,作為中間人的他,又是如何串聯起當年一系列的人物關系呢?
一、民族敗類:改朝換代中,他是位極精致的利己主義者
縱觀歷史,對於施瑯的評價之所以如此褒貶不一,主要是因為他與鄭成功有著一系列愛恨情仇的復雜關系。
施瑯自小就臉大額寬,是拜將封侯的貴人相,加上偏愛習武,註定是個戎馬一生的人。他很早就料到大明氣數已盡,於是下定決心——投奔將來的清朝。施瑯的反骨,看來是自小有之。也難怪後人會評價他是一個喜歡叛變,甚至會滅殺舊主的人。
施瑯跟的第一位主人是個明朝總兵,叫鄭芝龍。鄭芝龍雖然手握重權,但是他卻胸無大誌。他偏好於貿易經商,完成財富的原始積累,至於江山姓甚名誰,他根本不在乎。所以,後來鄭芝龍投降清朝,也就不足為奇了。
施瑯作為鄭芝龍的親信,自然也投奔清朝。但後來,他們才發現一切有詐。首先,他的上級鄭芝龍被騙到北京軟禁,他相當於沒有了主人;而他所謂的新上司李成棟則對他諸多排擠,這無疑都讓施瑯非常郁悶。
這個郁郁不得誌的人,終於又作出了一個決定——反清復明。這時候,他遇到了人生中的第二位主人,也就是鄭成功。
他們二人,可謂一拍即合:鄭成功的家庭因清朝而變得支離破碎,因此鄭特別希望能剿滅清朝,光復明朝;而施瑯正好與他理念十分一致,覺得清朝對他不善,理應殲滅。更關鍵是,鄭的軍隊缺乏戰鬥力,屢戰屢敗,而施瑯作戰經驗豐富,十分老道。
施瑯的加入,無疑為鄭成功贏得了十分重要的作戰籌碼。但即便是施瑯與鄭成功意見相投,能因光復明朝的理想而合作,但也無法改變施瑯反骨的本質:一開始,他就希望投奔清朝,因為他認為清朝到來,乃大勢所趨。
但一來二去,受到新朝廷如此對待後,他又投靠新主人,和他一同反清復明。可以看出,施瑯就是一個十分勢利眼的人物,這類人忘恩負義,見利忘義。在改朝換代的節點上,他做人反復,可謂是典型的民族敗類。
二、民族英雄:爭奪疆土中,他是位有情義的軍事謀略家
可是,施瑯並非只有「變色龍」的一面。他為人愛憎分明,且忠心耿耿。這股勁頭,又讓他在後來與成為民族英雄脫離不了幹系。而施瑯當上民族英雄,與鄭成功的三次矛盾激化也有著十分深厚的聯系。
這與他們兩人的性格有關系。鄭成功滿腔熱血,希望能反清復明;然而施瑯一直反反復復,見風使舵,又覺得清朝統一乃歷史必然,因此應戰清軍的態度十分消極。另外,而他的威風勁兒,則時常體現在平日在軍隊中的表現中,因此鄭成功對其早有微詞。
第一次矛盾,鄭成功奉上級命令,奔赴廣東出征。但一向消極的施瑯婉拒此次行動,理由是雙方實力懸殊。鄭成功一怒之下,免除了施瑯的職位,讓其回廈門待命。
第二次矛盾,是施瑯回心轉意,立下大功,但卻不得鄭成功的尊重。由於鄭大軍出征,廈門空守,施瑯趕來增援,守住了軍事缺口。鄭成功連忙班師回朝,施瑯滿心歡喜,以為可以論功行賞,官復原職,沒想到只得鄭的二百兩白銀。
如此遭遇,施瑯顏面自然掛不住。明擺著是獎罰分明,但有人揣測,是鄭成功覺著施瑯威脅到自家勢力,所以才明獎實罰,以滅施瑯威風。
第三次矛盾,可謂是間接推動了施瑯成為民族英雄的存在。施瑯殺掉了叛變到鄭家軍的將領,鄭成功一怒之下,派人兵分幾路,將施瑯及其父親等人統統逮捕,最後當眾滿門斬首。
訊息傳來,施瑯立即歸降清朝。他臥薪嘗膽,希望有日能親手處理鄭成功,為父報仇。施瑯叛變後,鄭成功親率戰艦與將士,直奔台灣,並完成收復工作,建立自己的政權。無獨有偶,康熙也想收復台灣。
彼時,清朝剛剛完成天下一統,一切恢復平定,但無奈內耗連連,百姓人心渙散,收復失地,不僅由於它有著極為重要的戰略意義,更有助於穩定天下民心。康熙思前向後,收復台灣,最好人選自然是施瑯。
論資歷,施瑯是當時最優秀的水軍將領之一,作戰經驗豐富;論經驗,施瑯是鄭家軍的叛將,對鄭成功的作戰謀略都極為熟悉。更重要的是,他與鄭成功,有著不共戴天的殺父之仇。施瑯希望報仇雪恨,這就是向聖上表忠心的最好證明。
就這樣,施瑯成為了後世並不多提及,但在當時卻已聲名顯赫的民族英雄。
這場戰爭,打得毫無懸念。施瑯知己知彼,無往不利。不但指揮排程,十分到位,而且船堅炮利,物資充裕。反觀鄭的軍隊,歪七豎八,根本不成氣候。很快,在清軍基本毫發無失真的情況下,鄭家軍就已經失去了抵抗能力。
但誰沒想到,就在這可以摘取勝利果實,一舉殲滅島上其他居民的時候,這位三番四次叛變舊主的人,竟然停止了無休止的殺戮,並說了一句有情有義的話——「我不會拿你們報仇的。」
一向驍勇善戰的他,卻在這時,成為了一位不折不扣的民族英雄。他並沒有因為個人的愛恨而濫殺無辜。
三、矛盾交織:勞碌一生中,他是位極復雜的不得誌之人
施瑯一生,可以用「潦草而認真」來形容。
他的前期一直渾渾噩噩,郁郁不得誌。他並沒有真正厲害的戰略眼光,在他看來,哪邊風向好就往哪邊倒。他老叛變,滅舊主,既想投奔清朝,又想反清復明。渾身都是狠勁,但卻過得十分潦草含糊。如果細究起來,他當真得是個民族敗類。
但他的後期一直顯得有情有義,為復仇而活。受康熙的欽點,他率領軍隊到達台灣,並且成功收復,完成了十分具有戰略意義的歷史舉動。然而他並沒有將自己的殺父之仇無限放大,而是點到即止,並沒有加害百姓。這樣的舉動,也是有大將風度的表現。
人性都是灰色的,對於施瑯而言,更是如此。在人生的走向上,他自私自利,但是在歷史的走向上,他又深明大義。這也就不難理解,後人在對他進行評價時,往往也莫衷一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