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粟裕和羅榮桓同時讓元帥銜,為什麽毛主席同意粟的,不同意羅的?

2024-02-03歷史

1955年,新中國模仿蘇聯制度,首次在全軍開展大授銜,表彰那些為革命出生入死、流血流汗的優秀將領。授銜儀式上,有十位軍隊高級領導人被授予元帥軍銜,稱為「十大元帥」。

這次大授銜,粟裕無疑是最矚目的那個人。以他在解放時期作出的巨大貢獻,以及建國後擔任的職務,本該授予元帥軍銜。可粟裕堅持不受,主動向毛主席致信提出讓帥。 毛主席苦勸無果,只好答應下來,授予粟裕第一大將。

在大多數人的觀點中,如果粟裕不讓銜,元帥中被頂替的那個人應該是羅榮桓。其實,羅榮桓也有「自知之明」,與粟裕一同向毛主席辭帥。 不過,毛主席只同意了粟裕的,沒有同意羅榮桓的。就這樣,羅榮桓入圍元帥之列,位居元帥的第七位。

那麽,毛主席為何極力推薦羅榮桓授元帥銜呢?

粟裕、羅榮桓:並肩「辭帥」的老鄰居

說起來,羅榮桓和粟裕有許多淵源,他們都是湖南人,羅榮桓年長5歲。革命年代,兩人一文一武,很少共事,建國後卻做了半輩子鄰居。 北京什剎海旁邊有一座不起眼的四合院,前院住著羅榮桓一家,後院住著粟裕一家。兩位首長先後逝世後,他們的後人依舊住在這裏,和睦相處。

紅軍時期,羅榮桓與粟裕有過一次短暫的攻勢經歷。1931年,羅榮桓任紅四軍政委,粟裕是軍部參謀長,羅榮桓的職務要更高一些。不過到1933年,羅榮桓到江西軍區當政治部主任,粟裕先後在紅7軍團、紅10軍團當參謀長,兩人成了平級。

抗戰時期,羅榮桓的職務要比粟裕高許多,解放戰爭時期又發生了翻轉。1949年初年解放軍整編,羅榮桓是第四野戰軍政委,粟裕是第三野戰軍代司令員。看上去兩人一正一代,可羅榮桓上面還有林總,粟裕則獨當一面,統帥一支野戰軍,在職務上首次超過羅榮桓。1949年春,羅榮桓因病離開戰場,到北京休養。在這一時期,粟裕繼續留在前線,準備渡江戰役。

1949年9月,羅榮桓和粟裕都在北京,參加開國大典。當時,羅榮桓是四野代表團團長,粟裕是三野代表團團長。不過以級別和職務來說,粟裕還是更勝一籌。 9月30日各位代表到人民英雄紀念碑鏟土奠基,粟裕排在第四位,羅榮桓則在第六位。 這個細節可以看出,粟裕在軍中的地位比羅榮桓更靠前。

新中國成立後,羅榮桓任總政治部主任,粟裕先在華東軍區當第一副司令,後調到中央任第一副總參謀長,兩人職務對等。但需要註意的是,粟裕是軍委委員,其他九位元帥也是軍委委員,唯獨羅榮桓不是。 直到1954年,軍銜評定進入最後階段, 為了匹配羅榮桓的元帥軍銜,才將他增補為軍委委員。

與粟裕一樣,得知自己被評為元帥時,羅榮桓惶恐不安,主動向毛主席和軍委上書,請求辭帥。羅榮桓認為,自己身體不好,少了一個腎,恐怕不能擔當如此重任。其次,他向來淡薄名利,認為軍中有更優秀的將領,比他更適合當元帥。

然而,羅榮桓的申請被毛主席等領導人拒絕了,堅持讓羅榮桓成為元帥。毛主席之所以不同意,有著深遠的考慮。

參加過秋收起義,毛主席口中的「老實人」

評定軍銜時,組織主要考慮四個維度,即戰功、職務、資歷、山頭。 所謂山頭,是 出於平衡考慮,每一個起義軍、方面軍都應當有一位代表。

共產黨發動的三大起義中,賀龍作為南昌起義代表是元帥,葉劍英作為廣州起義代表也是元帥。 而毛主席作為秋收起義領導人,主動辭去「大元帥」,自然應該出一個代表,成為元帥,這個代表就是羅榮桓。

在十大元帥中,羅榮桓學歷最高,曾在青島大學。武漢大學求學。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羅榮桓奔赴鄂南組織農民運動,發動了通城暴動。同年9月,他率領一支百余人的部隊出發,參加了毛主席領導的湘贛邊秋收起義。

起義軍向羅霄山脈進軍時,羅榮桓負責打前站,路過三灣村。他發現幾棵大樹下有一塊平地,叫楓樹坪。於是,他讓部隊停下來休整,派人向毛主席匯報情況。第二天,毛主席就在楓樹坪主持了三灣改編,確定了「黨指揮槍」的原則。 所以說,羅榮桓是為秋收起義和三灣改編立下大功的。

毛主席十分欣賞羅榮桓,三灣改編後任命他為第一批連黨代表之一。羅榮桓上井岡山後,又參加了古田會議,會議上毛主席親自提名,任命羅榮桓為紅4軍第2縱隊黨代表。

為什麽讓羅榮桓當黨代表?1937年,毛主席在延安窯洞接見羅榮桓的妻子林月琴,閑聊中說:「 因為榮桓同誌是個老實人,有很強的原則性。

正是因為「老實」,羅榮桓被毛主席委以重任,當上了紅4軍政委。在此之前,毛主席是紅4軍黨代表,和政委是同一職務。毛主席欽點羅榮桓接他的班,可見對羅榮桓的喜愛。

羅榮桓:唯一一位政工元帥

毛主席之所以推薦羅榮桓當元帥,還有一個重要原因:他是政工幹部最傑出的代表。 與另外九位元帥不同,羅榮桓是唯一的政工元帥。如果政工幹部沒有一位元帥,就無法凸顯政工在人民軍隊中的重要性,這也是毛主席不接受羅榮桓辭帥的原因。

十大元帥中,羅榮桓是資歷最淺的,遠遠落後於三大起義領導人,起義後只是個連級幹部。不過到抗戰時期,羅榮桓實作了「逆襲」,擔任八路軍115師政委,級別位於朱老總、彭總之後,與林總、賀龍、劉鄧同級。

而且,羅榮桓還差點當上115師師長。1938年林總受傷會後方休養,師長一職空了出來。毛主席第一時間想到羅榮桓,在延安說:「 羅榮桓政治上有擔當,軍事上有能力,讓他當115師師長,我放心 。」

不過,在前線指揮八路軍的彭總另有人選,讓陳光擔任代師長。而毛主席的認命只慢了幾個小時,一度很不滿。

羅榮桓繼續從事政工工作,卻「陰差陽錯」,搞出個全國最大抗日根據地來。1938年,羅榮桓在晉南抗日時,非常有預見性地提出「到敵人後方去」,得到了毛主席的認可。不久之後,他和陳光率領115師千裏轉戰挺進山東,開啟敵後根據地。

1940年,隨著徐向前、陳光、朱瑞等山東縱隊領導人的離開,羅榮桓獨自承擔重任,任115師政委、代師長,同時也是山東軍區司令員兼政委、山東分局書記,統一領導山東黨政軍。

1939年,八路軍剛到山東時只有幾萬人馬。 在羅榮桓的帶領下,山東正規軍短短幾年便發展到27萬人,占據人民軍隊的三分之一。 到抗戰後期,山東已經成為全國最大的抗日根據地。

毛主席對羅榮桓不吝贊美之詞,評價他:「 山東換上一個羅榮桓,整盤棋全活了 !」

抗戰勝利後,羅榮桓率領山東主力進軍東北,為開辟東北根據地占得先機。解放戰爭中的東北戰場,林總管軍事,羅榮桓管政工。羅榮桓繼續發揮自己的政工才能,建立「二線兵團」,將經歷土改的農民編入部隊,短短幾個月就擴充幾十萬人。後來東野擁兵百萬,這個工作就是羅榮桓的傑作。

羅榮桓功勛卓著,因此建國後他提出辭帥時,毛主席第一個不同意,對工作人員說:「 別說政工幹部需要一位元帥代表,就是沒有,元帥也非他莫屬 。」

1963年,羅榮桓積勞成疾,因病逝世。毛主席黯然神傷,出席了他的追悼會。在追悼會現場,毛主席面向羅榮桓的遺體,深深鞠了三個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