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在世時朱棣已勢大,朱元璋為何不主動削藩,英雄遲暮的淒慘和悲涼

2024-04-12歷史

在世時朱棣已勢大,朱元璋為何不主動削藩,英雄遲暮的淒慘和悲涼

大明王朝的歷史上,無法忽視的事件就是「靖難之役」,這場悲劇給大明帝國帶來了巨大的傷痛,皇室內部紛爭,百姓受到了痛苦的摧殘。然而,人們不禁要問,當時的雄才大略之主朱元璋,為何沒有阻止這場悲劇的發生呢?

答案或許在於,避免「靖難之役」的關鍵在於朱元璋親自削弱諸侯的勢力。朱元璋是一位睿智而果斷的統治者,他的權威無可匹敵,完全有能力透過削弱諸侯的勢力,特別是打壓燕王朱棣等人,來確保大明王朝的皇位穩固,從而防止建文帝的座位動搖,避免「靖難之役」的爆發。

然而,朱元璋為何沒有采取這一行動呢?或許是出於種種政治考慮,也可能是權力掌控上的難題。這也是歷史留給我們的一個謎團。

提及朱元璋和劉邦,人們往往會將兩位歷史上的偉大皇帝聯系起來。歷史學家一致認為,劉邦和朱元璋是中國封建歷史上最有資格稱得上「正統」的皇帝。兩人都是從平凡的出身開始,歷經千辛萬苦,最終建立了屬於自己的帝國。

然而,除了這些共同之處外,兩位皇帝還有許多相似之處。晚年,他們都采取了大肆屠殺功臣、大量封賞子侄的政策,導致了中央朝廷與地方藩王之間的內戰。雖然西漢時期的「七國之亂」最終由中央朝廷勝利,而明朝的「靖難之役」卻見了藩王朱棣的成功。

劉邦或許無法預料到自己孫子漢景帝時代的內戰,但朱元璋卻有更多的情報和情勢分析可供考慮。他晚年時,局勢已相當明朗:太子朱標去世,年幼的皇太孫朱允炆難以抑制幾位叔叔的野心;藍玉案後,朝廷將領的實力遠不及燕王朱棣;內地朝廷的軍隊不堪一戰,無法與經年累月戰鬥的藩王相抗衡;皇嫡子朱標去世,朱元璋選擇了立皇孫朱允炆為繼承人,而幾位成年兒子心懷不滿,已埋下叔侄之間的仇恨。

這些情況昭然若揭,眼明手快的人早已看透,朱元璋難道看不清嗎?為何他不采取預防措施,提前化解危機呢?

英雄老去,心性難凝。朱元璋心愛的長子朱標夭折,對他的打擊太大了。三十八歲的朱標是朱元璋長年栽培的帝國接班人,他的離世讓朱元璋心力交瘁。朱元璋仿佛一夜之間蒼老了許多,他開始抱怨命運的不公,對朝廷官員更加嚴厲,對功臣勛貴更加不滿,頻頻興起大獄來釋放內心的怨恨。

與對朝臣的苛刻不同,朱元璋對自己的兒子們卻格外心軟。尤其是皇二子秦王和皇三子晉王相繼英年早逝,朱元璋的心情更加沈重。他不再對幾個兒子動輒拔刀相向,甚至連責罵都做不到。

在一番權衡之後,朱元璋決定立皇長孫朱允炆為皇太孫,確定他為皇位繼承人。但是,他感到對幾個藩王兒子有所虧欠,尤其是對戰功卓著的燕王朱棣。這讓他不自覺地想要彌補兒子們的「損失」和「不公」,這種心態有些類似於老財主臨死前分家財的行為。

朱元璋加強了藩王們的權力,比如增加了藩王的護衛兵力,這或許是他對未得皇位的兒子們最好的補償。在這種心態的驅使下,年老的朱元璋又怎麽可能自己削弱藩王的勢力呢?

朱元璋晚年的這種「錯誤」,歸根結底是人之常情,所有老年人都可能犯的錯。作為一個年邁的父親,他該如何面對自己的兒子們呢?李淵晚年也曾為此煩惱,試圖在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之間尋求平衡,最終導致了悲劇的發生。

在1370年4月7日,朱元璋登上皇位後不久,考慮到前朝滅亡的經驗教訓,他迫切舉辦了一場盛大的封王儀式。他冊封了自己的皇子們為藩王,朱樉被封為秦王,統領西安藩地;朱㭎被封為晉王,統治太原藩地;朱棣成為燕王,管理北平藩地;朱橚(後改封為周王)成為吳王,治理開封藩地;朱楨被冊封為楚王,掌管武昌藩地;朱榑成為齊王,統領青州藩地;朱梓被封為潭王,管理長沙藩地;而朱杞(後早逝)和朱檀分別被封為趙王和魯王。

朱元璋急於封王,不同於其他新王朝封賞功臣的方式。他的目的並非僅在於表彰功勛,而是出於一種心願:他希望將自己的兒子封為大明的宗國之王,以備外敵入侵或內亂之時,有可依靠之人。用朱元璋的話來說,封王的主要目的在於:

「為了維護國家的安全,保障人民的安定,天下之大,必須建立藩屏。如今諸子已經長大成人,理應各自受封,分治諸國。」

既然藩王被視為朝廷的屏障,朱元璋又怎麽可能動搖這一體制、破壞這一安排呢?他不僅不會削減藩王的權力,反而持續加強他們的實力。尤其是對燕王、寧王、秦王、晉王等邊境藩王的軍權,朱元璋一直在加強。燕王朱棣更是掌握著十幾萬邊防軍隊,足以與朝廷抗衡。

老朱對功臣勛貴極度不信任,他覺得只有依靠自己的兒子才能守護好大明帝國。

特別是在皇太子朱標去世後,老朱的不信任感達到了頂點。為了化解這種不安全感,他采取了兩手策略:一方面加強了監獄的管理,大規模逮捕並處決了許多功臣和悍將,以確保朝廷的穩定;另一方面則著手培養壯大自己兒子的實力,為他的繼任打下堅實的基礎。

在這種心態下,老朱頒布了一項對藩王職權定位非常奇特的明詔:

「朝廷內部充斥著奸臣,必須動用軍隊進行剿滅,以保衛君王。」

他賦予各位藩王重要的領地防務任務,並讓他們承擔起保衛皇帝的光榮使命。

這樣的詔書實際上非常危險。老朱自己當皇帝時倒還好,因為他本人是開國者,天下大勢都是他一手打下的,自然不會有人膽敢造反。但對於他之後的繼任者來說,情況就不一樣了。這樣的詔書等於是給了藩王們興兵造反的借口和理由!

燕王朱棣頗有文才,很快就明白了父親留下的含義。他一聽到老父親去世的訊息,便高舉「靖國難,清君側」的旗幟,公開起兵反抗朝廷。他還成功地動員了許多朝臣和將士加入他的隊伍,與朝廷對抗。

北元勢力雖然已經被打敗,但仍是朱元璋心中的大患。為了確保邊境安全,他任命自己的兒子為藩王,並賦予他們軍權。朱元璋相信,只有他的兒子才能夠可靠地守衛邊境,因此他將軍權交給了他們。

盡管朱元璋花費了大量精力消滅元人的統治,但北元勢力始終無法徹底清除。北元的軍隊時常越過長城襲擊明朝邊民,給朱元璋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北元成了朱元璋頭疼的問題,他經常說「北元又來了!」以示對這一威脅的擔憂。

因此,朱元璋不可能輕易廢除藩王制度,他希望自己的兒子能夠繼續承擔守衛邊境的責任。

公元1402年,燕王朱棣的軍隊攻破了金陵城,皇宮被燒成了一片廢墟。朱元璋在天堂中看到這一幕時,心中可能會感到憤怒和失望。朱棣登基前曾在朱元璋的墓前表達了忠誠,但此舉可能讓朱元璋感到憤慨,他可能會希望能夠扇朱棣幾個耳光以示懲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