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淮海戰役,中野圍殲黃維兵團,劉帥罕見兩次誤判

2023-12-30歷史

淮海戰役的第二階段中原野戰軍在劉伯承,陳毅,鄧小平的率領下,以14萬兵力包圍了前來淮海戰場增援的黃維第12兵團12萬人馬。黃維兵團,包括國民黨第18軍,第10軍,第14軍和第85軍,共轄10個師12萬人。全械的美式裝備,其中第18軍更是王牌軍。

1948年11月24日,劉陳鄧致電中央軍委和華野粟裕:「昨夜出擊,正面頑強抵抗,結果黃維全線動搖,劉峙令其向東南突圍,刻敵已將澮河以北主力全部退過南岸,其突圍未逞,全部在南坪集東南縱橫二十裏地區被我合圍,極為混亂,正激戰中,估計三天內可能解決戰鬥。」

我們來看看當時中野的6個縱隊加從華野歸建的第11縱隊,總兵力為140913人,各縱隊實有兵力如下:

楊勇第1縱隊:17915人。

陳再道第2縱隊:15521人。

陳錫聯第2縱隊:17724人。

陳賡第4縱隊:31695人。

王近山第6縱隊:21644人。

秦基偉第9縱隊:20755人。

王秉璋第11縱隊:15659人。

然而,劉陳鄧低估了黃維的實力,11月27日下午五點,劉伯承、陳毅、鄧小平再次致電中央軍委,電報中說:「迄此刻止,我軍已將黃維兵團壓縮在雙堆集附近十余村莊……廖運周率部今晨在戰場起義(三天內不公布)……已局部有向我投降者,全部戰鬥至遲明日可以解決。」

雖然,廖運周的110師舉行了戰場起義,也提供了部份火炮給中野。但是,中野還是實力不足,面對著美式裝備的黃維兵團,缺乏攻堅的重武器,進攻部隊損失巨大。

戰至11月28日傍晚,「劉陳鄧」已知之前的判斷有誤,一邊下令各縱隊放緩節奏,要集中火力逐點攻克,一邊向軍委報告說:「須十天左右才能完成,原來根據敵人總突圍和廖師起義的情況,估計可以迅速解決戰鬥,此種情況業已改變。」

結果苦戰數日,中野將士付出了巨大犧牲,仍然進展緩慢,劉帥被迫發電報請求華野派兵支援。

粟裕從華野本已緊張的兵力中分兩批抽調部份兵力,增援中野,並派參謀長陳士榘親自前往雙堆集前線,在受領任務出發之前,粟裕特地交代道:華野所有參戰部隊,在雙堆集戰場上繳獲的武器裝備,一支槍一粒子彈也不留,全部交給中野。

兩批增援部隊,包括五個野戰縱隊:第7縱隊、第13縱隊、第3縱隊、第11縱隊和魯中南縱隊,以及特縱重炮部隊。

在得到華野第二次增援以後,特別是華野的特縱支援到位後,兩大野戰軍又聯手攻擊了六天六夜,直至1948年12月16日,才把黃維兵團的四個軍加一個快速縱隊,共計10萬余人全部消滅。

作為學院派代表的劉伯承元帥,足智多謀,卻在一場戰役中兩次誤判形勢,實在罕見。說明當時中野由於缺乏重武器,兵力不足,長期被國民黨的重兵圍困,戰爭仍處於弱勢,仍以遊擊戰為主,所以劉帥缺乏大兵團正面作戰的軍事能力和經驗,對敵我雙方的實力都不能做出正確評估,導致誤判。

因此在雙堆集戰後,劉陳鄧在給軍委的報告中,檢討了中野在戰術和裝備上的不足之處,總結說明道:「戰後各縱一致感覺中野不充實,以不能獨殲黃維、增加華野過大負擔為憾!」

中野經此戰役之後,將黃維兵團的重裝備全部收入囊中,隊伍得到了補充,到渡江戰役前,已發展成為約30萬人馬的強大野戰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