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康熙帝撤藩 吳三桂反清

2024-02-27歷史

吳三桂,生於明萬歷三十六年或者萬歷四十年(1608年),遼東人。原籍江蘇高郵。吳三桂生於武將家庭,他的父親吳襄是明朝錦州總兵,他的舅舅是祖大壽。受家庭影響,吳三桂自幼學習騎射一身好武藝。早年吳三桂蒙父蔭以武舉人任都指揮。因為和祖大壽的關系,年輕的吳三桂很早就隨祖大壽出征打仗,祖大壽總是把吳三桂帶在身邊。

明崇禎十二年,洪承疇上任薊遼總督,舉薦吳三桂任副總兵,不久崇禎帝又下旨封吳三桂為:總兵團練遼東寧遠中左、中右、前屯、中後兵馬事務(簡稱「寧遠團練總兵」)這是一個不小的官職。明崇禎十四年,為救援祖大壽,崇禎帝命洪承疇率九鎮總兵與清軍展開松錦大戰,結果明軍大敗,洪承疇被俘,祖大壽主動降清,吳三桂僥幸逃脫。松錦之戰後,崇禎帝本意是要降罪於臨陣脫逃的吳三桂,但考慮到,明朝在遼東已經無將可用,只是把吳三桂降級留用,讓他繼續鎮守關外孤城寧遠。

祖大壽降清後,皇太極命祖大壽寫信給吳三桂勸降,吳三桂表面上言辭拒絕,私底下,已經把降清作為今後出路之一。此時降清,時機不到,自己的父親,一家老小還在北京,如果此時降清,全家都得死。明朝規定,邊關守將的家屬必須住在北京,原因不得而知。崇禎帝還是很器重吳三桂,為獎勵吳三桂鎮守寧遠擊退清軍,親自賞賜吳三桂尚方寶劍,這是極大的榮耀。武將手持尚方寶劍可以斬一切不聽話的官員,先斬後奏。

局勢發展太快,(在前邊的文章中有詳述)。明崇禎十七年,大明朝氣數已盡,這一年,先後發生了:闖王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帝自殺殉國,吳三桂降清,清軍入關。吳三桂此時降清,大概是深思熟慮後的最好的結局,但代價是慘痛的,李自成殺吳三桂父親吳襄,及吳三桂一家38口。

從順治元年到順治十八年,這些年來,吳三桂一直忠於清朝,期間,南明遣使打算招降吳三桂,送給吳三桂軍送白銀五萬兩,大米一萬擔,並準備封吳三桂為薊國公。被吳三桂嚴辭拒絕,他吳三桂不想學呂布做三姓家奴。但是吳三桂透過使臣給南明皇帝朱由崧帶話:不忍一矢相加遺。意思是,吳三桂我畢竟蒙受皇恩,也不忍心將來親手用箭射死南明皇帝。。。

清順治十八年,吳三桂率軍攻入緬甸,緬甸王獻出南明皇帝朱由榔。吳三桂把朱由榔等數十人押往昆明處死。吳三桂食言了,他不僅處死南明皇帝,據說吳三桂還親手用弓弩絞死永歷帝。並殺害朱由榔全家。

吳三桂因剿滅南明,殺死朱由榔被清廷封賞為平西王(親王),他的兒子吳應熊與建寧公主結婚封和碩額駙,並加太子少保,只是必須在北京生活。康熙元年,清廷準許吳三桂在昆明開藩設府,令吳三桂管理雲南軍民事務,同時轄貴州。吳三桂從遼東一個總兵,審時度勢利用明亡亂世的機會十多年內達到人生一個巔峰,成為藩王,統治雲南貴州。吳三桂非英雄,他是梟雄。在民間,吳三桂的名聲也降至最低。吳三桂出名了,吳三桂弒舊主,賣國求榮,吳三桂被士人所唾棄。

經過多年的發展,吳三桂兵強馬壯,擁有五十三佐領,綠營一萬兩千人。佐領是滿語牛錄的漢文轉譯。滿清的八旗制度下,牛錄是八旗最基本的單位,清初漢人叫做佐領,一佐領大約300人。吳三桂擁兵五十三佐領相當於約16000兵力。吳三桂希望世鎮雲南,永世為王。

順治十八年,順治帝英年早逝,遺詔立玄燁為太子。玄燁登基繼位第二年改年號康熙,這就是號稱千古一帝的康熙大帝。康熙帝年少有為雄心勃勃。他十四歲就親政。

康熙帝畫像

康熙帝對於撤藩早有想法,吳三桂遠在雲南也在思索長久之計。吳三桂不僅擁有數萬精兵,而且發展了很多黨羽,幾年以來他的老部下在各地任要職,黨羽遍布天下。雲貴兩省督撫都歸吳三桂節制,朝廷每年給吳三桂的俸餉達到白銀900多萬兩!康熙朝廷已經入不敷出。吳三桂根基日深。康熙六年,吳三桂上書康熙帝以眼疾為由請辭。這是一個危險的試探訊號。朝中,吳三桂的黨羽們奏請康熙帝:繼續任用吳三桂管理雲貴。康熙不許,命收回任命,從康熙六年開始,朝廷令雲貴兩省督撫直接聽令於中央,不再受命於吳三桂。這是撤藩的強烈訊號。康熙六年,康熙帝把平西王吳三桂的行政權和司法權都給剝奪了。為了報復,吳三桂借口雲南邊疆苗民叛亂,向朝廷加倍索要軍餉。康熙帝一時下不了台。

康熙帝身邊的大臣索尼等人勸說康熙帝,要撤藩不可操之過急,他吳三桂權勢大,也是見過大風浪的狠角色,狗急了要跳墻。康熙帝只得忍了又忍。康熙十二年,康熙帝令尚可喜 耿精忠移藩,也就是撤藩。三藩之中,吳三桂的勢力最大,康熙帝這次雖沒有直接令吳三桂移藩,三藩撤去兩藩,訊號已是足夠明顯。吳三桂乘機再次上書試探:主動要求撤藩。朝中許多大臣再勸康熙帝三思,如今天下初定,吳三桂黨羽遍布天下,一呼百應,恐局勢不可收拾。康熙帝這次終於忍不住了!康熙帝認為,吳三桂必反,索性答應撤藩。康熙帝下詔令吳三桂移藩錦州,並派出特使赴雲南,催促吳三桂早日動身。

康熙年間三藩之亂軍閥割據圖

平西王吳三桂

吳三桂見康熙帝這回玩真的,沒有了回旋余地,令部下們抓緊時間準備起兵。吳三桂一面與朝廷討價還價編造各種理由拖延時間,一面與各地他的黨羽們串通,尤其是平南王尚可喜,準備一同起兵。最終,康熙帝令吳三桂最遲不得遲於康熙十二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啟程。十一月二十一日,吳三桂邀請雲南巡撫朱國治及其屬下官員來平西王府,吳三桂脅迫朱國治一起反清,朱國治義正言辭拒絕,並將吳三桂臭罵一頓,吳三桂令將朱國治立即斬首,吳三桂以朱國治的人頭祭旗,自稱周王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提出「興明討虜」,起兵。吳三桂斥責清廷:「竊我先朝神器,變中國冠裳」,他要為明朝報仇!吳三桂真是臉皮厚,他忘了崇禎十七年他是怎麽投降清軍獻出山海關,順治十八年他又親手殺死南明永歷帝。如今他倒成了明朝忠臣。

康熙十二年十一月底,吳三桂正式起兵,吳三桂的黨羽,舊部隨即在各地起兵響應。吳三桂經過十多年的準備,已經兵強馬壯,不久,他的軍隊就占領貴州,雲貴總督甘文焜逃到鎮遠,被吳三桂軍包圍,甘文焜自殺。清政府一時準備不充分,難以應付,不久吳三桂就率軍占領湖南衡陽,嶽陽。又順勢控制湖北。康熙帝接下來的策略表明他是一個優秀的政治家、軍事家。康熙帝第一招:令將吳三桂之子吳應熊斬首,將吳三桂在北京的親信全部處死。第二招:康熙帝下詔,原吳三桂在各地的部下親信,只要不謀反的,一律不處分,繼續任職。這一招穩定了軍心,起到各個擊破的目的,使得策應吳三桂起兵的部將越來越少。第三招:令順承郡王勒爾錦為寧南靖寇大將軍,率師征討吳三桂。以及前期,康熙帝先下手撤掉其他兩藩,孤立吳三桂。

康熙十三年,清軍與吳軍在嶽州大戰,嶽州是湖南通往長江的門戶,吳三桂令手下大將吳應麟鎮守,擁兵七萬多,清軍猛攻嶽州,吳軍戰死上萬,但清軍始終無法攻陷嶽州,於是退兵。吳三桂令在嶽州囤積三年糧草準備固守。此後幾年,雙方處於僵持階段互有勝負。吳三桂當年舉兵反清,夢想著全國各地反清復明人士一呼百應,結果他失算了。有識之士都不會加入吳三桂隊伍,吳三桂在中原百姓心目中早已臭名昭著。只有一人響應,他是王輔臣,曾經的吳三桂的舊將,王輔臣任陜西提督,他是吳三桂重金收買的兄弟朋友,王輔臣就好比是三國時期的呂布。王輔臣於康熙十三年舉兵反清,占領陜西平涼,自立為王。吳三桂大喜,封王輔臣為平遠大將軍。陜西反叛,對於清帝來說,當然更加重視,當年李自成也是從西安起兵反明。康熙帝令圖海為撫遠大將軍征討平涼。

康熙十五年,局勢逆轉,吳三桂的盟友尚可喜 耿精忠投降清朝。王輔臣也投降清朝,康熙帝令他官復原職,既往不咎。康熙帝的策略也在於做個好榜樣給其他響應起義的吳三桂幫兇看。其實也沒什麽人響應吳三桂。清廷用各個擊破的方法,不久就把吳三桂孤立。康熙十五年,清軍平定了平涼,南下攻嶽州。康熙十七年,1678年,清軍圍困長沙、嶽州,吳三桂為穩定軍心,在衡州(今衡陽)稱帝,國號周,年號昭武,以衡州為定天府。封其妻張氏為皇後,孫吳世璠為皇太孫,侄兒吳應麟為大將軍。吳三桂稱帝前派人聯系了衡州抗清名人王夫之,希望請王夫之出山輔佐自己。王夫之斷然拒絕。看來,吳三桂反清,得不到前明朝的遺老們支持。

吳三桂不愧是沙場老將,他封馬寶為大將軍率兵五萬,向南進發,在永興兩敗清軍。殺死清軍將領數人。此後,吳三桂發兵10萬進入廣西,很快就占據廣西大部,後又揮師進入廣東,吳三桂軍在廣東廣西占領大片城池。康熙十七年八月,衡州酷暑難耐,吳三桂急火攻心,大病不起,他料到自己活不過這個月了,他命心腹大臣準備後事,準備安排皇太孫吳世璠繼位。八月十八日,一代梟雄吳三桂在衡州病死。他的孫子吳世璠繼位。

吳三桂死後不久,康熙十八年,正月,清軍於水陸兩路發起總攻,終於攻破嶽州城,不久又攻克長沙。清軍取得決定性勝利。吳軍退回到貴州。又過了兩年,吳軍將領負隅頑抗,有序撤退,清軍艱難地逐漸收復失地,清康熙二十年,清軍終於圍困昆明。吳三桂的舊將老臣們簇擁著吳世璠負隅頑抗了兩個多月,終於清軍破城。吳軍6000多人降清,吳世璠自殺。

從康熙十二年1673年到康熙二十年1681年,清朝終於平定吳三桂軍,歷時八年,史稱三藩之亂。由於清朝沒有完整的戰爭數據統計,只能估計,時任四川某地道台的王騭在康熙的上疏中說「四川禍變相踵,荒煙百裏,臣當年運糧行間,滿目創痍。自蕩平後,修養生息,然計通省戶口,仍不過一萬八千余丁,不及他省一縣之眾」。此處,根據王騭的初步統計,四川一省由於三藩之亂,加之清軍入關戰亂連連,全省戶口不過一萬八千丁。全國,其余戰亂地區:湖南、兩廣、貴州、雲南、兩江、蘇浙劫後余生多少人呢?沒有統計。根據康熙五十一年的政府統計,全國計人丁一千九百萬!明末,全國人口約1.5億,由於清軍入關,戰亂連連,加之八年的三藩之亂,幾十年的戰亂,中國人口已經減少到1900萬!(有的學者認為,丁不能完全等同於人口,丁是指20-60歲的納稅人)

此後,康熙帝也認識到,戰亂連連人口急劇減少與清軍入關關系密切。擺在他面前的任務是,令人民休養生息,減少賦稅,發展生產,增加人口,國家才能長治久安。此外,推行滿漢一家也勢在必行,消除漢人對於滿人執政的排斥最好的辦法就是大量任用漢人官員。

吳三桂的叛亂,給國家和人民造成了巨大的損失。多少人失去生命,多少人流離失所。由於歷史原因,吳三桂反清,得不到人民的支持,更得不到王夫之那樣前明朝遺老的支持。吳三桂在軍事上歲算優秀,但目關短淺,也沒有能力跟清朝舉國上下鬥。打持久戰,還是看經濟實力。或許原本,吳三桂並不想反叛,他只想世守雲南,是康熙帝操之過急,才走上絕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