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回顧歷史:長征突圍

2024-01-24歷史

由於第五次反「圍剿」的失利,1934年10月,中央紅軍被迫啟動了戰略轉移的計劃,旨在沖破國民黨軍隊的圍追堵截,前往湘鄂西與紅二、六軍團會合,共同建立新的革命根據地。這一戰略行動在啟動之初被稱之為「西征」。紅六軍團作為先行部隊,率先踏上了西征之路,肩負著中央的使命。也正因為這一特殊的任務,紅六軍團被譽為紅一方面軍長征的先遣部隊。實際上,紅六軍團的西征行動,作為最早的長征起點,在後來與紅二軍團的匯合中,共同構成了紅二方面軍長征的重要基石。可以說,紅六軍團的西征是紅軍長征歷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篇章。同時,它也將一、二、四方面軍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共同書寫了中國革命歷史的輝煌篇章。

1934年4月,瑞金最後一道屏障廣昌失守,標誌著「左」的「以堡壘對保壘」戰略的徹底失敗,也標誌著我軍打破蔣介石反革命圍剿的希望變成泡影。6月25日,共產國際致電中共中央,強調保存有生力量是決定結束蘇區戰略方針的基礎。電報指出: 「對蘇區主力紅軍結束的事情,這唯一的只是為了保存活的力量,以免遭受敵人可能的打擊……首先是趨於保存活的力量及在新的條件下來鞏固和擴大自己,以待時機進行廣大的進攻,以反對帝國主義、國民黨。」

7月23日,中共中央書記處、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在給紅六軍團及湘贛軍區的訓令中命令紅六軍團(此時叫紅十七師、十八師)「離開湘贛蘇區,轉移到湖南中部去發展遊擊戰爭,創立新的蘇區」。紅六軍團作為紅軍長征先遣隊,從湘贛革命根據地撤出,向湖南中部挺進。與此同時,對紅六軍團的具體行動路線和地域作了三條規定:

「紅六軍團由遂川的黃坳、上下七及其附近地域敵人守備較薄弱處,自行選擇突破地段進行突圍。第一步到達湖南桂東的附近區域,發展遊擊戰爭,擴充套件遊擊區域;第二步到達新田、祁陽、零陵地域,發展遊擊戰爭,創立蘇區根據地;第三步橫渡湘江,向新化、漵浦廣大區域發展,並向北與賀龍領導的紅二軍團取得聯系」。

中央、中央軍委這個訓令的目的在於讓紅六軍團先行突圍西征,深入湖南,調動敵人,摸清情況,在湘中開辟一塊新的根據地,以便使中央紅軍轉移到湘西根據地與賀龍領導的紅二軍團會合。

在接到黨中央和央軍委的電報後,湘贛省委積極進行了戰略轉移的準備工作,召開了政工會議,研究了轉移的計劃。經過約兩個星期的積極準備,在1934年8月7日,部隊從湘贛蘇區東南部的遂川縣出發,開始突圍西征。

11日,部隊進到湖南省桂東縣以南的寨前圩,成功突破了從五鬥江、營前到桂東的四道封鎖線。至此成功突圍並勝利抵達目的地——湖南中部地區。這一行動為中央紅軍的戰略轉移提供了重要的情報和資源支持。

紅六軍團勝利突圍的喜訊,如同一場驚雷,震撼了湘桂兩省的軍閥。湖南軍閥何健急令劉建緒派兵追擊,同時調集重兵防堵攔擊;廣西軍閥李宗仁也命令第七軍廖磊部向邊境集結,企圖將紅六軍團圍殲於郴縣、桂東汝城之間。面對敵人重兵雲集的局勢,紅六軍團果斷放棄在桂東建立遊擊區的計劃。
1934年8月12日夜,紅六軍團從寨前圩出發,巧妙地穿越敵人防線,占領新田縣城,挺進零陵地區,展現出頑強的戰鬥力和高超的戰術水平。然而,敵人並未輕易放過,他們迅速過湘江布防,企圖將紅六軍團困於湘江沿岸。
面對危機,紅六軍團靈活應變,折向雙牌縣陽明山,再向東突圍,沖破敵軍包圍圈。他們繞過敵第十師側翼,急轉南下,向嘉禾、藍山疾馳。隨後,他們又掉頭向西,進抵湘桂邊境。紅六軍團這種靈活機動的戰術,令敵人疲於奔命,徹底實作了揮師西進、牽制敵人、減輕中央蘇區壓力的戰略目標。

1934年9月4日,紅六軍團在廣西興安縣的界首鎮,巧妙地越過湘江,順利占領西延縣城。9月8日,紅六軍團在車田接到中央軍委的電報。為了支援紅一方面軍的突圍行動,中央軍委要求紅六軍團在城步、綏寧、武岡地區展開遊擊戰,堅守至9月20日。隨後,紅六軍團需沿湘桂邊境行進,與紅二軍團會合,在鳳凰、亁城、永綏等地建立穩固的革命根據地。
紅二軍團,由賀龍、周逸群領導,在湘鄂西根據地建設過程中應運而生,於1931年3月正式更名為紅三軍。1932年10月,湘鄂西根據地遭受敵軍圍剿,紅三軍被迫從洪湖突圍,轉戰豫西南、陜南、川東等地,歷經艱辛,於1933年初重返湘鄂邊。1934年7月,紅三軍在黔東地區積極開展遊擊戰,成功開辟了黔東蘇區。

到1934年9月,黔東蘇區已覆蓋印江、德江、沿河、松桃、酉陽五縣地域,幅員遼闊,人口眾多。這一區域的開辟具有重大戰略意義,不僅為建立湘鄂川黔邊根據地奠定了堅實基礎,更為紅二、六軍團的會合創造了有利條件。
紅六軍團在接到中央軍委9月8日的電報後,立刻從西延的車田出發,向西疾進,與紅二軍團取得聯系,共同策劃迎接紅一方面軍的轉移至湘西行動。然而,隨著敵軍在靖縣、綏寧地區的集結,紅軍面臨的形勢日益嚴峻。紅六軍團果斷調整計劃,決定向西挺進。經過半個月的艱苦轉戰,終於在10月24日與前來接應的紅二軍團在黔東印江的木黃地區會師。

紅二、六軍團的勝利會師,不僅打破了敵人的陰謀,為紅一方面軍的長征開辟了道路,更是為新的根據地、新的落腳點鋪平了道路。當10月上旬的微風拂過,中央紅軍主力各軍團集結完畢,整裝待發。中共中央決定留下紅24師和地方部隊共1.6萬余人,他們將堅守在中央革命根據地,繼續戰鬥。

為了響應中共中央的號召,中共蘇區中央分局、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辦事處、中央軍區應運而生。項英擔任中央分局書記、中央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陳毅則肩負起中央政府辦事處主任的重任。他們將共同領導中央革命根據地及閩浙贛根據地的鬥爭,為這片紅色的土地註入新的活力。

中央紅軍長征後,陳濟棠執行了互相借道的秘密協定,讓開大路四十裏,在他的防區內沒有對紅軍進行堵截。10月21日、11月8日,紅軍主力相繼較為順利地透過了國民黨軍隊第一、二道封鎖線。

陳濟棠是廣東地方實力派,同蔣介石一直存在矛盾。在第五次「圍剿」中,北線、東線、西線的國軍黨軍隊打得非常激烈,唯獨南路軍總司令陳濟棠指揮的南方戰線卻一直比較平靜。於是,紅軍與陳濟棠開始試探性接觸。1934年7月,陳濟棠秘密派人到蘇區接洽,表示贊成中共在三個條件下「同全中國武裝隊伍聯合起來共同抗日」的主張,願意經過談判來協調雙方的關系。9月底,朱德總司令親自致信陳濟棠,於是就有了上面這封信。在信中,朱德表示歡迎陳濟棠的合作反蔣抗日之意,信中說的黃師長,是指陳濟棠所部第三軍第七師師長黃廷楨。10月初,紅軍代表潘漢年、何長工帶著周恩來以朱德名義起草的介紹信,到尋烏附近的一個山村同陳濟棠部代表進行談判,達成就地停戰、互通情報、解除封鎖、相互通商和必要時互相借道等五項協定。

紅軍主力順利地越過兩道封鎖線,這是朱德、周恩來根據黨的統一戰線思想,抓住陳濟棠和蔣介石之間的矛盾,為中央紅軍主力突圍開啟通道的成功之舉。

紅軍透過國民黨軍的第二道封鎖線時,蔣介石已經對紅軍西進的路線有所判定,認為紅軍將「繼續向宜章方向逃竄」,遂於11月6日以國民黨「軍事委員會委員長南昌行營」的名義頒布緊急「堵剿」電令,令陳濟棠、何鍵等部在粵漢鐵路位於湘、粵邊界湖南境內的郴縣至宜章間地區,利用原有的碉堡加強工事,構築第三道封鎖線,堵截紅軍西進湘西。同時令嫡系薛嶽的追剿部隊晝夜兼程,由江西、福建趕赴湖南。

此時,湘軍和粵軍都把堵住紅軍不進入自己的防區作為第一要務,因而所確定的作戰方針均為「先堵後剿」,將主力控制在縱深,在力保地盤不失的前提下,再準備利用道路交通方便的條件,從南北兩側向紅軍部隊進行擠壓。在部署上,在紅軍前進的道路上配置兵力不多,在九峰坪僅有粵軍一個團,並沒有堡壘;樂昌只有粵軍兩個團;汝城、宜章間無正規部隊,只有民團;宜章以北亦只有湘軍第15師的一個團。

然而,博古等人根本聽不進毛澤東的建議,頑固堅持既定的西進方針和路線不變,只是命令紅軍盡快透過第三道封鎖線,奪路前往湘鄂西。這種錯誤的決策導致紅軍在行進過程中遭遇了重重困難。盡管有英勇的紅軍將士們克服艱難險阻,但最終還是未能突破敵人的封鎖線。

11月7日中午,紅三軍團軍團長彭德懷和政治委員楊尚昆向中革軍委緊急報告,建議紅軍突破第三道封鎖線。他們指出,國民黨軍隊在湘南處於存亡關頭,何鍵必然會與蔣介石協同動作;而粵軍對蔣介石的入粵意圖表示懷疑,目前沒有南北夾擊紅軍的企圖。因此,建議紅三軍團按照原計劃向西推進,掃除位於良田、赤石司一帶的封鎖線,然後突破宜郴間地區,相機奪取宜章。中革軍委接受了他們的建議。

7日下午,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對突破國民黨軍隊第三道封鎖線的行動做出部署。決定紅軍從宜章北部的良田和宜章東南的坪石之間突破敵人的第三道封鎖線。以紅三軍團為右翼隊,從宜章北部透過;紅一、紅九軍團為左翼隊,從宜章南部透過;軍委第一、第二縱隊和紅五軍團視情況而定。紅八軍團仍留在東山橋地域,嚴密警戒汝城。

為了確保紅軍順利透過樂昌、坪石封鎖線,紅一軍團部隊到達麻坑圩後,林彪親自利用粵軍留下的電話線與樂昌道上賴田民團團長通話,得知粵軍鄧光龍部三個師三個團已經進至樂昌,並以一個團正向九峰山開進。林彪聞言十分震驚,立即命令第2師第4團晝夜兼程,直奔九峰山,不管付出多少代價,必須搶占九峰山制高點。第4團在耿飆、楊成武率領下疾速前進,搶在粵軍之前占領了九峰山,接著又拿下了九峰山南側的茶嶺。與此同時,紅三軍團第5師占領了良田。兩支部隊扼守左右兩翼,掩護全軍安全透過了九峰山以北至五指峰之間地域。

紅軍繼續西行,迅速與在郴縣、宜章地區活動的地下黨組織與遊擊隊建立了聯系。他們透過這些力量,對湘南的敵情有了充分的了解,並行現宜章、嘉禾、臨武等地的國民黨軍力量仍然薄弱。中革軍委果斷決策,以一部兵力佯攻郴縣,牽制湘軍;另一部攻占宜章,阻止粵軍。主力則從宜章、郴縣之間穿過,向臨武、嘉禾前進,巧妙地透過了國民黨軍的封鎖線。

宜章,在紅軍西進的路途中,仿佛成為了一個頑固的釘子。紅3軍團,肩負著攻占宜章、開啟西進通道的重任。他們原計劃紅5師和紅6師並肩西進,突破章橋市、萬會橋防線,然後占領宜章城。然而,9日彭德懷得到情報,宜章並無國民黨軍正規軍,僅有地方民團防守。於是,他當機立斷,改變策略,決定派遣第6師第16團作為先遣支隊,配屬軍團迫擊炮營,對宜章進行遠端奔襲。紅5師主力、紅6師主力及軍團直屬隊則隨後跟進。

10日,紅5師攻占良田、黃泥坳,逼近郴縣,切斷了郴縣至宜章的交通要道。紅6師第16團隨即出發,團長李壽軒、政治委員於端祥率領團隊,在遊擊隊的引導下,冒著傾盆大雨向宜章挺進。當部隊逼近宜章城時,遭遇民團的阻攔。紅16團在行進間發起進攻,民團無力抵抗,四散而逃。紅16團乘勝追擊,直抵宜章城下,迅速掃清了城外據點,完成了對城市的包圍。

當地群眾見到紅軍的到來,紛紛出門迎接。三百多名築路工人主動協助紅軍挖坑道、紮梯子,為攻城做準備。城內守軍見大勢已去,趁著夜色逃離了城池。12日拂曉時分,城門大開,紅軍不戰而取了宜章城。

與此同時,紅1軍團一部向北挺進,接連攻克百余座堡壘,切斷了郴縣至宜章的交通要道,對郴縣形成威逼之勢,使湘軍驚慌失措,不得不退守陣地。這為紅軍主力行動提供了有力掩護。至此,紅軍在國民黨軍的第三道封鎖線上撕開了一個大缺口,為西進開辟了通道。

從11月13日至15日,紅軍各軍團和軍委兩個縱隊全部透過了國民黨軍的第三道封鎖線,進入湘南地區。在突破國民黨軍第二、第三道封鎖線的過程中,紅3軍團英勇善戰,立下了赫赫戰功。為此,中革軍委於11日致電各軍團,通令表揚「三軍團首長彭、楊同誌及三軍團全體指戰員在突破汝城及宜郴兩封鎖線時之英勇與模範的戰鬥動作」。

從10月下旬到11月中旬,中央紅軍連續突破了國民黨軍的三次封鎖線,取得了突圍西進、戰略轉移行動的初期勝利。

紅軍部隊在艱難的環境中展現出的堅強意誌、高昂鬥誌和銳利攻擊力,令對手膽寒,也確保了紅軍成功跳出了國民黨軍在中央蘇區周圍設定的重重壁壘,徹底打破了蔣介石想要全殲中央紅軍的企圖。然而,「左傾」錯誤路線的指導和博古、李德等人武斷、愚蠢的指揮,使得西進的紅軍始終難以擺脫國民黨軍的圍追堵截,無法充分施展紅軍靈活機動的作戰特長;甬道式行進的撤退部署以及消極避戰的作戰指揮,龐大笨重的行軍行列,還有避開大路專走小路的西進路線等等,都把戰略轉移變成了逃跑行動。盡管有與粵軍的借道協定,盡管前鋒部隊奪關搶隘,但八萬多紅軍隊伍擁擠在五嶺山脈南嶺、大庾嶺、騎田嶺中的崎嶇山路上步履蹣跚,整個隊伍如同一個被堅冰阻塞的板塊,行進速度緩慢得令人難以置信。因此,紅軍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突破第一道封鎖線時減員三千七百余人;

突破第二道封鎖線時減員九千七百余人;

突破第三道封鎖線時減員八千六百余人。

更為嚴重的是,紅軍喪失了擺脫國民黨軍圍追堵截的寶貴時間,給予了國民黨軍重新調兵遣將設定新防線的時間。這將導致紅軍面臨更加嚴酷的戰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