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李自成打著「迎闖王不納糧」的口號,那麽他的百萬大軍吃什麽?

2024-04-14歷史

文 | 栗頿

編輯 | 栗頿

明朝末年,老百姓民不聊生,既要忍受持續不斷的天災,又要承受朝廷加派的巨大賦稅,日子過得苦不堪言。

想要改變眼前的現狀,指望當時已經腐敗透頂的朝廷,簡直是癡人說夢。怎麽辦呢?老百姓只能想辦法自救,那個時期農民起義大爆發。

在農民起義的大浪潮裏,李自成以其獨特的口號「贏闖王,不納糧」贏得了無數農民的支持。 也在這場起義中取得成功,推翻了當時已經腐敗不堪的明朝政府。

李自成之所以起義,就是因為他知道老百姓的日子過得太苦,想要憑借起義的方式,改變當前的社會現狀,讓所有老百姓都脫離苦日子。

「不納糧」,就是想透過這種方式減輕老百姓的負擔,爭取民心。俗話說「得民心者,得天下」,李自成深知:想要推翻明王朝,需要得到更多老百姓的支持。

還別說,李自成起義的這個口號,很快就被傳播開,越來越多的老百姓自發加入他的隊伍。大家一致覺得:李自成是好人,將來肯定也會成為一個好官,或者好皇帝。

起義初期,李自成將隊伍命名為「闖王軍隊」。那時候,參與農民起義的人員並不多,李自成前期籌措的軍糧勉強能維持大家的生活。可慢慢地,隨著李自成的名氣越來越大,他的隊伍人數也蹭蹭上漲,溫飽也成了問題。

可即便如此,李自成還是堅持「不納糧」的原則。他知道,一旦開了「納糧」的口子,那他曾經招攬的民心,樹立的形象,就會在頃刻間轟塌。

不納糧,隊伍吃什麽呢?

那麽問題來了:隨著參加農民起義的人越來越多,李自成的隊伍從幾百到幾萬人、幾十萬人,甚至上百萬人,他們到底吃什麽呢?

要知道,農民起義是一件很耗費精力和體力的事情。隊伍中的士兵人數暴漲,意味著大家對衣食住行的需求量不斷提升。作為領袖,李自成要考慮的事情很多,最首要的就是士兵們的口糧問題。

人少的時候,李自成籌措軍糧的方式很簡單——打劫。

他命令手下的人搶奪土豪劣紳的財產,用打劫來的錢財充當軍費。雖說沒有結余,但軍服、兵器、糧草和軍餉都能跟得上。甚至,在錢財充裕的時候,還會用來救濟貧苦的老百姓,一度成為「劫富濟貧」的代名詞。

到了起義中期,李自成的隊伍人數已過幾十萬。如此龐大的軍隊,也讓他開始為軍糧發愁:附近的土豪劣紳,基本上都被他們搶劫一空,已經到了無處可搶的地步。

怎麽辦呢?李自成還是覺得「劫富濟貧」的方式更好。於是,他把目光放在了更偏遠的地方,以「任務」的方式,把搶劫土豪劣紳的事情分配下去。還別說,每次搶劫成功後,就能緩解燃眉之急。

可問題是,明朝的土地就那麽大,有錢的土豪鄉紳就那麽多,終有全部被搶完的一天。最後,李自成起義的隊伍,又再次陷入了軍糧危機。而且此時,他的隊伍任務已超過百萬,軍糧的需求更大。

若是照這樣下去,沒有推翻明王朝之前,李自成的士兵就可能會被「餓」死。眼下的重點,就是找到解決方案,讓所有士兵先填飽肚子,才有力氣繼續起義打仗。

新政策,順勢而生

眼看著搶不到軍糧,又沒辦法「納糧」,李自成只能另辟蹊徑。一番思考之後,他想到了「撫流亡,通商賈,募民墾田, 收其籽粒以餉軍」的方式。不得不說,李自成具備高瞻遠矚的能力,是個合格的領袖。

撫流亡, 和「不納糧」的初衷一樣,也是為了俘獲人心。農民起義全面爆發後,老百姓流離失所,老弱婦孺沒有能力參加起義,解決不了溫飽的時候,只能在路邊乞討。所謂「撫流亡」,就是安撫和幫助這些流離失所的老百姓,讓他們安定下來。

通商賈, 字面理解就是:要跟商賈打好關系,鼓勵他們多進行商業活動,促進貿易。要知道,那些被搶的土豪鄉紳,他們很大一部份都是商人,透過經濟貿易賺取了萬貫家產。李自成意識到經濟的重要性,只有商賈繼續做生意,才能促進經濟發展,他們才有可能「搶奪」到軍糧。

募民墾田,收其籽粒以餉軍。 既然不能納糧,那就招募老百姓開墾荒地,自己生產自己用。李自成堅信自己民心所向,只要提出的要求不算苛刻,老百姓都願意配合。農民最擅長的就是種地,只要他們願意開墾荒地種植,再加上李自成軍隊的幫忙,一定會種出很多糧食,解決眼前的軍糧緊缺的問題。

在開荒種田這項政策上,足以看到李自成的謀略。開荒種糧做軍餉,一來能保障軍隊的糧食供應,讓更多的士兵填飽肚子;二來能促進農業發展,等到農民起義成功後,老百姓也不用擔心餓肚子,絕對的雙贏政策。

或許李自成生來就註定不凡,他提出的每一項政策,最後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績。當他帶著百萬士兵攻進京城的時候,意味著屬於明王朝的時代,終於要過去了!

成也「不納糧」,敗也「不納糧」

按理說,李自成帶領士兵取得勝利,接下來應該開啟屬於他的時代才對。可偏偏,歷史記載李自成稱帝建立政權,只維持了短短42天。

原來,建立王朝政權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真的應了那句:欲戴其冠,必承其重。做了皇帝,李自成需要考慮的問題更多,需要用錢財的地方也更多。

之前的軍隊,依舊繼續軍糧維持日常開銷;各級的官吏,為朝廷出力,肯定也需要俸祿;無家可歸的災民,自然也需要錢財救濟;想要讓民生快速恢復,也需要巨大的經濟支撐。

原以為明朝最後一任皇帝,被推翻之前,肯定會有「小金庫」。憑借這筆財產,也能暫時緩解這些經濟危機。可誰曾想,李自成命人搜遍了皇宮上下的角角落落,卻一無所獲,原來崇禎是個「窮」皇帝。

沒辦法,李自成只能「重操舊業」,開啟了「追贓助餉」的籌錢方式維系政權。他派人專門對明王朝的官員富紳進行追繳,按照官員的等級需要繳納不同的「贓款」。倘若如數繳納,就能免去皮肉之苦;可要是拿不出「贓款」,就會被士兵各種嚴刑拷打,很多還為此搭上了性命。

這樣看來,李自成和當時明王朝的統治者沒有任何區別。尤其是手下的士兵,為了維持溫飽,居然在李自成看不到的地方燒搶掠奪,再次把老百姓推進火坑。曾經和李自成一起打天下的將領和士兵,早已經忘了他們的初衷。而這一切,都是拜李自成的「不納糧」所賜。

皇位還沒有坐穩的李自成,就被滿漢聯合進攻。這一次,李自成沒有那麽幸運,他錯過了最佳的應戰時機,在這場戰爭中兵敗。

不可否認,李自成提出「迎闖王,不納糧」的初衷是好的。他的格局和遠見很好,也懂得俘獲人心,只是登基為王和帶兵起義是兩回事。每個人都有不太擅長的區域,可能在處理朝政這件事上,李自成還有很多需要學習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