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曹劌智勝垂青史:長勺之戰

2024-02-28歷史

長勺之戰是春秋戰國時期齊魯之間的一場戰爭。齊桓公即位前,魯國曾經想推公子糾為齊君,但齊公子小白搶先即位,這就是後來的齊桓公。對於魯國的做法,齊桓公一直懷恨在心,努力尋求時機對魯國進行報復。周莊王十三年,即位不久的齊桓公就迫不及待,不顧主政大夫管仲內修政治、外結與國、待機而動的正確意見,發兵伐魯,打算一舉征服魯國,對其進行報復。面對齊國的進攻,魯莊公決心迎戰,深具謀略的魯國人曹劌也自告奮勇,請求隨莊公出戰。於是魯就以曹劌為將,與齊戰於長勺(今山東曲阜北)。在曹劌的謀劃運籌下,魯國大敗齊軍,取得了長勺之戰的勝利。

當時,就力量對比而言,齊軍占據明顯的優勢,加之齊桓公驕傲自大,不可一世,齊軍的士氣很高,頗有一種誌在必得的架勢;而魯軍相對處於弱勢,如果主動出擊,勝算不是太大。在這種敵強我弱的情況下,魯國要想最終成為贏家,必須透徹把握戰場的情況,對戰爭進行正確的策略謀劃,制定出合理的戰略方針原則,才能達到以弱勝強,最終贏得戰爭的戰略目的。所以,對於魯軍來說,正確認識敵強我弱的客觀形勢,采取後發制人、敵疲再打的防禦方針是贏得戰爭的必然選擇。而對於齊軍來說,他們則認為自己力量強大,肯定能取得勝利,於是他們采取先發制人的戰略,希望速戰速決,盡快打敗魯軍,結束戰鬥。這種迅速求勝的戰略方針和齊桓公高傲自大的心理使得齊軍滋生了驕傲情緒,為魯軍的後發制人提供了可乘之機。兩軍列陣完畢後,魯莊公想要先發制人,被曹劌制止。曹劌認為,敵強我弱,如果主動出擊,必然會遭到失敗,在戰爭初期,魯國只能按兵不動,采取防禦態勢,而後在戰爭發展過程中尋求時機,適時反擊,才能有機會獲勝。魯莊公采納了曹劌的這一正確主張,先按兵不動。齊軍見魯軍不動,就主動發起了進攻。在聲聲戰鼓中,齊軍對魯軍發動了一次又一次進攻,但都沒有奏效。在一而再,再而三的沖擊之後,齊軍不但沒有達成戰鬥的目的,反而使自己成了疲憊之師,大大挫傷了部隊的銳氣。此時的齊軍鬥誌大減,士氣低落,已是名副其實的疲憊之師,再無進攻的勇氣了。與此相反,此時的魯軍卻是陣勢穩固,鬥誌高昂。曹劌見戰場形勢已經呈現出了「彼疲我盈」的有利變化,於是就建議魯莊公實施戰略反擊。魯軍將士一鼓作氣,擊潰了齊軍,使得齊軍戰敗而逃。見此情景,魯莊公大為驚喜,隨即下令魯軍一鼓作氣,對齊軍進行追擊,以圖全殲敵軍,擴大勝利的戰果。這時,考慮問題比較細致的曹劌見魯莊公急於追擊,就連忙加以阻止。他對魯莊公說,不必這麽著急,以防敵軍佯裝敗逃,沿途設伏。如果真是這樣,我們進行追擊勢必會進入敵人的伏擊圈,造成不堪設想的後果。隨後,曹劌先下車察看一下齊軍的車轍痕跡,又登車仔細眺望了齊軍的旌旗,發現車轍痕跡混亂,旌旗也亂作一團,這才判明齊軍確實是敗逃,並不是佯敗。在這種情況下,曹劌才命令魯軍乘勝追擊,一舉將齊軍驅逐出魯國國境,最終取得了長勺之戰的勝利。綜觀齊魯長勺之戰的全過程,我們不難看出,曹劌對魯國的勝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正是他這種非同一般的戰略眼光,才左右了戰局的發展,使主動權牢牢地掌握在了魯國的手裏。當然,魯國能戰勝齊國,就齊本身來說,也有不少反面的教訓值得認真思考。一是齊桓公過於著急。作為新即位的國君,應該很好地發展自己,積累實力,正如他的主政大夫管仲所建議的那樣,要內修政治、外結與國,自己確實強大了,戰爭的勝利才有可靠的後盾;二是過於驕傲自負,聽不進不同意見,盲目出擊,有勇無謀,最終失敗。

齊魯長勺之戰雖然是一次諸侯之間規模不大的戰爭,但它卻在政略、戰略和策略上體現了古代一些可貴的軍事辯證法思想,給人們以有益的啟迪。這次戰爭充分說明,即使是在冷兵器的古代,最後勝利也總是屬於正義之師。曹劌論戰所敘述的原則和長勺戰例,成為中國後世「後發制人」防禦戰略思想的寶貴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