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從美蘇中到中美俄,歷史怎樣重演?三國角色如何互換,誰是關鍵?

2024-01-03歷史

從美蘇中到中美俄,歷史怎樣重演?三國角色如何互換,誰是關鍵?

20世紀初,蘇聯正式成立,其全球領先的發展潛力不可忽視;中國的知識界逐漸覺醒,先進思想在神州大地蓬勃湧現;美國則默默釋放著自身的野心,坐擁美洲大陸,註視著世界豪強的崛起。

在一個不引人註意的時間節點,美、蘇、中的大戲拉開了序幕。此後漫長的歲月裏,美蘇兩強一度主導著這場「演義」;而在21世紀後期,中國嶄露頭角,與美國在多個領域不相上下,俄羅斯則努力迎頭趕上。

那麽,從美蘇中到中美俄,究竟發生了什麽?在這三國角色的演變過程中,誰是至關重要的一環?

(中美俄的「三角關系」)

一、中美蘇三國演變:平靜的前奏,尚未揭下的面紗不論是中美蘇,還是中美俄,它們之間的關系宛如中國古代的三國演義,交織著分分合合,充滿著紛繁恩怨。

盡管如今美國對俄羅斯實施制裁,打擊中國的貿易,但在遙遠的百年前,這三國關系曾經歷過一段相對親密的「蜜月時光」。

2021年12月,美國副總統彭斯在一次演講中出人意料地提到:「在那並不算遙遠的歷史中,美國對中國的態度相當友好。在中國陷入危難時刻,美國站出來,保護了中國。」

在聚光燈下,彭斯深邃的眼神巧妙地掩飾了他的表情,微微揚起的嘴角使人難以揣摩他的用意。

2021年正值美國強烈打壓中國之際,雙方在芯片技術、南海問題上不斷摩擦,時任總統杜林普更是將中國列為「戰略對手」。

選擇這個時間點談論過去對中國的幫助,美國或許是為了混淆視聽,試圖給中國扣上「忘恩負義」的帽子,為自己對中國的打壓行動找到借口。

其實,彭斯口中的「保全了中國」的故事,美國聽眾早已熟悉透頂。幾十年來一再提及,顯得有些討巧。然而,這個故事的歷史確實發生在1900年左右,但其真實目的遠非彭斯所陳述的那樣單純。

當時正值19、20世紀之交,八個強盜般的國家聯合起來,以武力攻破晚清的大門。

在西方列強的強大軍力面前,滿清騎兵潰不成軍,輝煌的故宮和富麗堂皇的北京城變成了敵人留念照的背景。

然而,在北京城陷落後,有一支軍隊表現出乎百姓的意料:與其他部隊的燒殺搶掠不同,美國軍隊顯得相對溫和。

整編的2100名士兵並沒有參與到當時其他國家所進行的惡行中。美國人為何保持冷靜?是什麽讓他們抑制住內心最原始的沖動?答案其實相當簡單。

其他國家發動戰爭是為了分割中國,爭奪財富;而美國人的目的是保護自己在中國的傳教士,試圖從思想層面控制中國人。顯然,美國人並非出於善意來到中國。

在當時,普通百姓對美國人的印象還算正面。美國人不僅協助晚清王朝創立了清華大學,還資助了許多中國學生前往歐美留學。

相比之下,被戲稱為「北極熊」的俄國則趁機侵占中國領土,引起了晚清重臣和他們的皇帝的不滿。

不經意間,中美俄這場大戲在古老的東方大國土地上拉開了帷幕。然而,這場戲劇的開端卻頗具戲劇性,三方似乎未能看清彼此的實力。

在北京城被洗劫後不久,蘇聯在寒冷的北方地區嶄露頭角。

然而,剛剛成立的蘇聯引起了西方社會的擔憂。盡管蘇聯的年齡猶如繈褓中的嬰兒,但其擁有的潛力卻是其他國家無法匹敵的。

因此,成立初期的蘇聯長時間面臨著西方資本主義已開發國家的技術封鎖。

十月革命前,蘇聯的機器制造業幾乎沒有取得任何進展,對機械的需求主要依賴進口。而對蘇聯「寬容」的國家正是美國。

到了三十年代,蘇聯透過引入大量美國的工業技術,奠定了自己的工業基礎。從重工業、輕工業到農業和交通運輸業,蘇聯都從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引進了工藝和技術。

史太林曾對美國在戰前和戰爭期間對蘇聯工業的支持表示贊揚,稱之為「時髦的朋友」。

以工業建築為例,美國的艾拔·卡恩公司在這方面做出了巨大貢獻。

當時,世界經濟危機正從美國迅速傳播到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經濟蕭條對工業建築造成了嚴重沖擊。蘇聯利用這個機會宣布了第一個五年計劃。

然而,在1929年,蘇聯的建築設計公司沒有足夠的大規模建設經驗,無法完成如此重要的「一五」計劃任務。

與此同時,美國人艾拔·卡恩及其公司的400名員工能夠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準備出大型工廠的施工圖紙,並致力於在短短五個月內完成施工。

對於蘇聯的工業化計劃而言,時間至關重要。卡恩采用的批次生產流水線方法和高效的設計組織贏得了蘇聯領導人的贊賞。

作為史太林「第一個五年計劃」的一部份,卡恩公司負責蘇聯各類工業專案,包括發電站、煉鋼廠、拖拉機工廠,生產的產品從紡織品到渦輪機不一而足,分布在整個歐亞大陸上,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多節點網絡。

直至二戰爆發之前,蘇美之間的合作依然保持火熱。

在整個二戰期間,未受戰火波及的美國成為最大的贏家,透過向其他國家出口軍事裝備獲得了豐厚的回報。

而蘇聯由於經歷列寧格勒保衛戰和反攻德國等多場戰役,遭受了巨大的人員傷亡和經濟下滑。

作為亞洲主戰場的中國成為抵禦日本侵略最重要的戰場之一。在面對裝備遠超自身的敵人時,中國軍民付出了巨大的代價,最終取得了勝利。

因此,二戰結束後,美國擁有了其他國家無法比擬的經濟實力,在國力上占據了顯著優勢,世界話語權天平完全傾向於美國。

常言道,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美國的崛起讓蘇聯感到不適。同時,兩國在戰後涉及「歐洲的去從」、「國界變更」等問題上產生了分歧,彼此不服。

美國認為自身實力雄厚,理應成為世界的領導者;而蘇聯則認為在二戰中付出的犧牲巨大,因此需要建立保護自身安全的制度。

於是,蘇聯開始廣泛拉攏周邊小國,使它們成為守護自身安全的衛星國。

在此時,中國親切地稱呼蘇聯為「老大哥」,而被美國視為「亦步亦趨的中國」。中美蘇三國的格局迎來了不同的變化,交流逐漸減少,美國展露出稱霸世界的野心。

二、中美俄三國演變:冷戰結束,美蘇中時代的謝幕

中國雖然獲得了二戰勝利,但美國並不滿意,因為他們支持的是國民黨而非共產黨。

當時,占全球人口十分之一的國家變成了共產主義陣營,成為了美國稱霸之路上的絆腳石。

為了扼殺中國新生政權,美國在國際社會上大肆宣揚,貶低中國的聲望;為了徹底封鎖中國解放全國的希望,美國甚至派遣第七艦隊侵入台灣海峽,以武力威脅中國。

對於剛剛迎來戰爭勝利的中國而言,二戰的歡慶尚未結束,「三戰」的威脅已經迫在眉睫。在當時的中美蘇三國中,中國處於最弱勢的一方。

果不其然,美國派兵進入北韓半島,距離鴨綠江一線僅一步之遙,狂轟濫炸的炮火已經延燒至中國東北。在美國好戰分子麥克阿瑟的領導下,美軍勢如破竹,北韓半島幾乎全部落入美國之手。

唇亡齒寒,生死關頭,中美蘇三國中平時低調的中國毅然決定介入韓戰,發出了「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的堅定口號,這一號令擊潰了麥克阿瑟,成功擊退了世界上最強大的軍事國家。

中國憑借這場令人難以置信的勝利,嶄露頭角,成為與美蘇齊名的大國。然而,在空前緊張的冷戰氛圍下,中國選擇了適可而止,傾向於加入強大的社會主義陣營,與蘇聯建立緊密聯系,以長遠的戰略眼光為未來發展謀取利益。

在冷戰初期的十年裏,蘇聯親自指導中國,而美國卻全力封鎖中蘇兩國的貿易。中蘇兩國聯手對抗美國的強大威脅。

然而,政治的變幻無常,因各種原因,中蘇關系急速惡化,援助中國的專家被撤回,中蘇兩國甚至爆發邊境沖突。

與此同時,中美蘇三國的格局發生了變化,蘇聯主動發動進攻,美國變成被迫防守的一方,而中國依然保持低調。

為了在與蘇聯的競爭中獲勝,美國采取主動措施,放寬對中國的控制,並開始尋求與中國合作。

從基辛格秘密訪華開始,到尼克遜正式訪華,再到美國承認一個中國的原則……中美用短短幾年的時間實作了「破冰」,正式建立了外交關系。

隨著中美關系的緩和,美國開始自信地認為與蘇聯進行決戰的時機已經成熟。在這種情況下,美蘇兩國重新陷入高強度的對抗狀態。

其中最顯著的是在戰略武器領域,時任美國總統列根認為前總統卡特與蘇聯的核裁軍談判存在「致命缺陷」,因此重新啟動了美國武器的現代化行程,以確保核技術上的優勢。同時,透過「零點方案」迫使蘇聯在歐洲撤回中程導彈。

此外,列根還提出了「戰略防禦計劃」,計劃利用美西方在太空領域的技術優勢,將蘇聯的彈道導彈攔截在美國及其盟國的領土範圍之外。這一計劃透過媒體反復渲染,最終演變成了「星際大戰計劃」。

由於美蘇關系持續緊張,列根在第一任期內從未與蘇聯領導人進行過面對面的會談,成為冷戰以來美蘇領導人舉行峰會時間最長的空白期。

然而,在列根還未將自己的計劃充分發揚光大之際,蘇聯在沈重的壓力下迅速瀕臨解體。

1991年,數十年來一直行駛的蘇聯巨輪最終迎來了自己的終結:整個蘇聯分裂成15個國家,唯一能夠接替蘇聯地位的是俄羅斯。

然而,解體初期的俄羅斯卻顯得像是一只無頭蒼蠅,不知道應該何去何從。時任俄羅斯總統的葉利欽采取了西方的「休克療法」,試圖透過擁抱西方獲取援助,使俄羅斯擺脫解體後的困境。

然而,西方帶來的「指導」並沒有使俄羅斯經濟實作復蘇,俄羅斯對西方的期望最終破滅。直至20世紀末,俄羅斯經濟瀕臨崩潰的邊緣,中美俄的三足鼎立形勢似乎不再重現。

而就在中美蘇的三國演義接近終結時,俄羅斯的普京嶄露頭角。他挑起了復興俄羅斯的大旗,成為推動美蘇中關系向中美俄關系轉變的關鍵人物。

蘇聯解體後,美國將中國視為「頭號敵人」。在嚴峻的國際形勢下,人們開始質疑中國是否能夠繼續保持低調。這個問題一直沒有明確的答案,直到2000年,普京登上克里姆林宮的寶座,人們才認識到,美國將要面對的仍然是中俄兩大力量。

普京上台初期,俄羅斯表現得有些保守,似乎仍未擺脫葉利欽時期的「軟弱」形象。

在面臨如此困境的情況下,普京選擇了堅韌不拔、忍辱負重。考慮到當時俄羅斯的弱小國力和國際地位,他對美歐等大國采取了忍讓的策略,集中主要力量發展國內社會經濟。

普京的這一決策發揮了俄羅斯民族頑強的忍耐力。透過保持低調、暫時收斂鋒芒併集中力量建設國家,俄羅斯逐漸蘇醒,其綜合國力顯著提升,軍事和外交實力也相應增強。

隨著時機成熟,普京開始實施大刀闊斧的改革,彰顯俄羅斯大國主義的崛起。普京致力於恢復俄羅斯的大國地位,急切希望重新贏得國際社會的認可。

強大的俄羅斯使得中美俄的三國演義繼續發展。此時,「強大」成為普京在講話中頻繁提及的關鍵詞匯。

與此同時,中國經過長期的工業化行程,已經由一個落後的農業國嬗變成為發達的工業國。

面對中國的強勢崛起,昔日美蘇中的關系已經不再固守不變:中國正在取代俄羅斯,成為挑戰美國霸主地位的力量。

對於這種變化,美國起初未予過多關註,因為他們正深陷於反恐戰爭泥沼,難以自拔。

俄羅斯人對於這一轉變感到困惑,但在普京的引領下,他們努力追趕。俄羅斯開始積極介入國際事務,透過在慕尼黑安全會議上激烈抨擊美國霸權主義、參與烏克蘭和敘利亞危機等行動,全球範圍內與美國展開激烈對抗,以證明自己大國地位。

然而,俄羅斯在某些方面仍存在巨大差距,即便奮起追趕也難以復蘇蘇聯時期的輝煌。

正如國際社會普遍觀察到的:「俄羅斯沈浸在過去的夢境中,但他們已經失去了與美國競爭的資格……俄羅斯渴望獲得美國的尊重,但卻沒有和美國成為朋友的資本。」

相較於上世紀50年代,中俄兩國經歷了截然不同的發展道路。如今的俄羅斯,夾在中美之間,無法與中美一方全面對抗,類似冷戰時期中國的境遇。

因此,經過普京的介入,昔日美蘇中的關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俄羅斯如今充當制衡者的角色,與中國一樣,無法與美國完全對立。

當下,中美俄這場三國大戲仍在上演,然而,隨著美國近年來舉措的不斷顛覆,人們不難察覺到美國對中國的日益忌憚。中美俄這場戲劇的最終發展趨勢似乎變得更加撲朔迷離。

總結:在我們國家的觀念中,「天下大同」和共同命運並非遙不可及的理念——中國用幾十年的時間完成了和平發展、和平復興的歷程。

然而,在西方人的思維方式中,「和平」常被看作一場謊言。他們一直奉行著叢林法則,從奴隸社會起源,一直延續至今的種族歧視,堅信人類間存在著「主人」和「奴隸」的區別。即便是發展迅猛的俄羅斯,在美國人眼中也不過是「擁有核武器的奴隸」而已。

然而令美國感到困擾的是,中國並不渴望與美國陷入正面沖突,提倡相互尊重。但這在美國看來難以接受,在他們的觀念中,一個國家要麽是他們的主人,要麽就只能是他們的奴隸。平等相處、和平發展?這在美國人的理念中幾乎沒有存在的空間。

因此,當前中美俄三國關系變得尤為復雜。關於未來格局的變化,其發展路徑充滿著諸多變數。然而,保持自身的發展,始終是明智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