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秦瓊兒子墓出土,揭出唐第一猛將身份:不是李元霸,也不是尉遲恭

2023-12-24歷史

秦瓊兒子墓出土,揭出唐第一猛將身份:不是李元霸,也不是尉遲恭

曾經留連於【隋唐演義】的讀者皆知,書中敘述了一段令人熱血沸騰的故事,聚焦於隋朝的十八位英勇好漢。這一群縱橫捭闔、馳騁天下的豪傑被賦予了響亮的綽號:

在其中有西府趙王李元霸,天寶大將宇文成都,八臂哪咤裴元慶,紫面天王熊闊海,南陽侯伍雲召,伍雲召族弟伍天錫,

燕山公少保羅成,靠山王楊林,花刀大帥魏文通,四寶上將尚師徒,八馬將新文禮,雙槍老將定彥平,金刀殿帥左天成,鐵槍大將來護兒,掛錘莊莊主梁師泰,兵馬大元帥秦瓊,皂袍大將尉遲恭,赤發靈官單雄信。

這些綽號聽起來個個威赫非凡,堪稱是當世英雄。然而,深入研讀隋唐史書後,不禁發現原來許多這些人物都是虛構的。比如說頗受矚目的李元霸,原來只是一個虛構的人物。

在【隋唐演義】中,李元霸被描繪成大鵬金翅鳥的轉世,年僅12歲便力大無窮、勇不可當。據說他每頓飯要消耗一鬥米和十斤肉。他的手能揮動一對八百斤重的擂鼓甕金錘,騎乘的更是一匹萬裏煙雲獸,威勢無敵。

以鬥米論飯,十斤食肉。揮動的鐵錘,每柄四百斤,兩柄共八百斤,大小如同缸一般。而他騎乘的萬裏雲獸更是無人可敵。

這樣的敘述讓人為之震撼,卻不得不承認其中諸多元素都屬於作者的創意虛構。

在實際歷史中,並不存在名為李元霸的人物。相反,大多數學者普遍認為,這個小說中的人物原型應該是李淵的第三個兒子李玄霸。

李淵和竇皇後共生育了四個兒子,分別是大兒子李建成、二兒子李世民、三兒子李玄霸以及四兒子李元吉。據正史記載,李元霸的原型應為李淵的三兒子李玄霸。

然而,關於李玄霸的正史記載相當有限,【舊唐書·列傳】中提到:「衛王玄霸,高祖第三子也……高祖二十二男:太穆皇後生隱太子建成及太宗、衛王玄霸、巢王元吉……」而【新唐書·列傳】中則簡短地記述:「衛懷王玄霸字大德。幼辯惠。隋大業十年薨,年十六,無子。武德元年,追王及謚,又贈秦州總管、司空。以太宗子泰為宜都王,奉其祀,葬芷陽。泰徙封越,更以宗室西平王瓊子保定嗣。薨,無子,國除。」

這些歷史記載總共不到100字,使得這個人物在歷史中幾乎沒有留下痕跡。根據史料,這位李玄霸在十六歲時就早逝,且無子嗣。李淵建立大唐後,追封李玄霸為衛懷王,並將李世民的四兒子李泰過繼給了李玄霸。

對於李元霸的追封,可以推測李淵對他仍有深厚感情。然而,李玄霸的早逝表明他身體虛弱多病,與【隋唐演義】中所描繪的勇猛無敵的李元霸形成了鮮明的反差。

有人可能會疑問,既然原型是李玄霸,為何小說中不直接使用原名,而要改為李元霸?這是因為【隋唐演義】是清朝時期的作品,而在大清朝,要是不避諱皇帝的名字可是會惹上麻煩的。因此,為了規避康熙玄燁的名字,作者將李玄霸改為了李元霸。

此外,小說中的其他英雄,如宇文成都、羅成、裴元慶等都是虛構的人物。相反,像秦瓊這樣的歷史人物確實存在,是隋末唐初的一位傑出將領。然而,【隋唐演義】對秦瓊的排名卻與歷史不符。透過研究史料和出土文物,我們可以得知,秦瓊實際上是隋末唐初的一位卓越將領,堪稱第一猛將。

秦瓊,字叔寶,出生於齊州歷城(今山東濟南),正史未詳秦瓊祖父、父親姓名。然而,1995年在濟南出土的墓誌中記載了秦瓊父親的名字為秦愛,祖父為秦方太,均為北齊的文官。盡管家世為文官,秦瓊卻在戰亂年代中練就了卓越的武藝。

關於秦瓊所使之兵器,小說【隋唐演義】中描述他手持雙鐧,擅長秦家絕學「秦家鐧」。然而,【舊唐書·秦叔寶傳】中的記載揭示了他在太宗征伐時常使用的武器是長槍:「叔寶每從太宗征伐,敵中有驍將銳卒,炫耀人馬,出入來去者,太宗頗怒之,輒命叔寶往取,叔寶應命,躍馬負槍而進,比刺之萬眾之中。」

秦瓊的坐騎也引起了不同記載的紛爭。【隋唐演義】中稱他騎乘黃驃馬,並描寫了「秦瓊賣馬」的故事。然而,【酉陽雜俎】中卻提到他騎的是名為忽雷駁的特殊馬匹。據說,這匹馬愛飲酒,雄武有力,每次月夜測試時都能奮力跨越三頂黑氈房。在秦瓊去世後,這匹馬也因悲傷而終:「秦叔寶所乘馬,號忽雷駁,常飲以酒。每於月明中試,能豎越三領黑氈。及胡公卒,嘶鳴不食而死。」

秦瓊一生跟隨多位將領,包括隋朝大將來護兒、張須陀,瓦崗軍首領李密,洛陽王世充以及大唐的李淵李世民父子。他參與過無數傳奇戰役,被譽為隋末唐初的第一猛將。

在大業年間,秦瓊在隋朝名將來護兒的統帥下展現出傑出的戰功。

來護兒,字崇善,出生於江都(今江蘇揚州),是東漢名將來歙的後代。由於他在平定陳朝和江南叛亂中的出色表現,被隋文帝封為大將軍。揮舞著一桿鐵槍,他的戰鬥風格猶如蛟龍出海,威猛無比,因此江湖上尊稱他為「鐵槍將」。

年輕時從軍的秦瓊,選擇在來護兒的麾下效力。盡管他的軍職不是很高,但秦瓊渴望上進,加之他的俠肝義膽,贏得了來護兒的賞識。有一年,秦瓊的母親去世,來護兒親自派人前去表示慰問。其他士兵都覺得奇怪,因為以前主帥從不過問這類事情,為什麽這次如此重視呢?來護兒解釋道:

「此人勇猛且富有誌節,必將成就非凡,豈能置之不理?」

來護兒看好秦叔寶的英勇和雄心,確信他將來必定功成名就。而事實證明,來護兒的眼光是毫不差錯的。

隋朝末年,隋煬帝楊廣內奢侈、外征不休,導致農民起義此起彼伏。秦瓊隨之轉投齊郡通守張須陀麾下。

張須陀,字果,出生於弘農閿鄉(今河南靈寶),是隋末農民起義中嶄露頭角的一位將領。面對各地農民起義蔓延,地方官員束手無策,唯有張須陀是一位勇猛之將,敢於戰鬥至死。據說他曾帶著五個人挑戰兩萬叛軍,憑借勇敢的作風深得部下愛戴。

【隋書·張須陀傳】中載:

「性格剛烈,勇略出眾。年輕時跟隨史萬歲征戰,以勇力獲得儀同之職,並被賜予三百段物品。」

張須陀可謂是一位「千夫所指」的將領,他的鋒芒所指之處,叛軍無不畏懼。他不僅本身勇武過人,麾下更是聚集了眾多豪傑之士,其中包括當時18歲的秦瓊和15歲的羅士信。

因此,秦瓊在張須陀的帶領下四處征討叛軍。而秦瓊成名之戰,當屬隋軍討伐盧明月的那場戰役。

在隋大業十年(614年)的十二月,涿郡(治所位於今天的北京城西南)爆發叛亂,由盧明月率領的軍隊十余萬人發起對祝阿(今天的山東禹城西南)的進攻。為了征討叛軍,秦瓊與張須陀一同出征。然而,張須陀僅率領一萬兵力,而盧明月的軍隊卻高達十萬,雙方兵力懸殊,形勢十分嚴峻。在敵軍營地外,張須陀被迫在敵軍營地外六七裏的地方紮營,雙方對峙了數十日後,隋軍出現了糧食短缺和軍心動搖的情況,形勢更加不利。

面對困境,張須陀召集了緊急的作戰會議,提出了一項計劃:首先,他自己率領主力軍與敵軍進行正面交戰,佯裝敗北向後逃跑,引誘敵軍主力追擊,造成大營空虛。然後,他計劃派遣1000名勇士從敵軍背後進行襲擊,以出其不意,取得勝利。

面對這個危險的任務,張須陀向眾將士詢問誰敢去執行,結果眾將都保持沈默,直到手下的羅士信站出來表示願意承擔任務。秦瓊也站了出來,表示願意一同前往。

張須陀對將士們說:「敵人見到我們假裝潰敗,必定會追逐我們。一旦敵軍主力離開,大營就會空虛。此時,我們需要派遣1000人從敵人背後襲擊他們的大營,制造意外並取得勝利。」

這個任務充滿危險,但羅士信站出來表示願意,秦瓊也表示願意一同前往。

在後來的交戰中,秦瓊和羅士信率領1000人埋伏在蘆葦蕩中。當張須陀佯裝敗北時,盧明月緊追不舍。當敵軍主力都越過時,秦瓊和羅士信迅速襲擊敵人的大營。面對緊閉的營門,兩人攀上城樓,展開激烈戰鬥,導致敵營一片混亂。隨後,兩人砍開營門,迎接友軍進入城內,縱火焚燒敵軍的三十多個寨營,火光沖天,煙霧彌漫。

盧明月隨即率領部隊返回,試圖解救,而張須陀則率軍反擊,與秦瓊、羅士信形成夾擊之勢,最終大破敵軍。盧明月只能率領數百名騎兵倉皇逃離,戰役以隋軍的勝利而告終。

這次戰鬥讓張須陀贏得了勝利,而秦瓊也因此一戰成名,他的英勇表現在遠近傳頌。在攻克敵軍大營的關鍵時刻,叔寶和羅士信沖至柵前,遭遇柵門緊閉,於是二人順勢攀登敵樓,斬殺數名敵人,引起敵營混亂。叔寶和士信成功斬斷關口,縱火焚燒了三十余個柵營,煙霧滾滾,火光沖天。盧明月被迫回軍奮起反擊,但張須陀、秦瓊、羅士信三人形成夾擊之勢,成功擊潰敵軍,盧明月只能率數百騎兵倉皇逃竄,這場戰役成為秦瓊初露頭角的一次戰功,他的英勇事跡聲傳千裏。

在瓦崗軍役期間,參與了攻打宇文化及等多場戰役。大業十二年(616年),在翟讓的帶領下,瓦崗軍崛起成為河南地區最強大的叛軍。十月,曾隨禮部尚書楊玄感反隋的李密也投效瓦崗軍。

當時瓦崗軍面臨糧草不足的困擾,李密提議首先攻占滎陽(今河南鄭州),奪取糧倉以增強實力,隨後再制定更進一步的計劃。翟讓同意了這一策略,率軍展開行動。

得知此訊息後,隋煬帝任命張須陀為滎陽通守,率領精銳萬余人前往討伐翟讓。與此同時,隋軍中仍役屬的秦瓊也加入了討伐行動。

在大業十二年十一月,李密精心設計,將張須陀的軍隊引誘至大海寺(今河南滎陽東北)一帶埋伏。張須陀陷入包圍圈,最終被李密、翟讓、徐世勣、王伯當等人斬殺,享年五十二歲。

張須陀身陷重圍力竭而亡,秦瓊率領殘軍投奔裴仁基,而裴仁基隨後又歸附李密,秦瓊則隨之成為瓦崗軍的將領。

李密對秦瓊的投降感到非常高興,史書記載:「密得叔寶大喜,以為賬內驃騎,待之甚厚。」(【舊唐書·秦叔寶傳】)

一年後,即大業十三年(617年),瓦崗軍內部爆發兵變,李密取代了翟讓,成為瓦崗軍的領袖。李密懷揣著征服洛陽的野心,準備稱帝。緊接著,他釋出檄文,公開隋煬帝楊廣的十大罪狀,發動進攻洛陽的戰役。

面對洛陽受到威脅的局面,隋煬帝楊廣決定向鎮守江都的得力將領王世充求援,派遣他率領軍隊支援東都洛陽。

王世充是隋末風雲人物,他出身於一個具有胡人血統的家族,原姓支,後改姓王。王世充不僅熱衷於學習經史和兵法,擅長辯論,更以巧舌如簧獲得隋煬帝的信任。他還致力於滿足煬帝奢華的生活需求,收集各種珍奇玩物。

大業十三年(617年)七月,隋煬帝派遣王世充前往東都洛陽,指揮全區的戰鬥。王世充帶領著五萬親兵從江淮趕到,加上其他援軍,總兵力達到十萬。然而,王世充與李密在洛陽城下進行了一百多場戰鬥,雙方勝負未分,陷入僵局。

發生了一場重大事件。

在大業十四年(618年)的三月,宇文化及在江都(今江蘇揚州)策動了一場兵變,終結了隋煬帝楊廣的統治。訊息傳至東都洛陽時,整個城市哀悼不已。隨後,大臣元文都和盧楚等人共同支持越王楊侗(dòng)登基為新皇帝,定年號為皇泰,後世稱之為皇泰主。

宇文化及奪取隋煬帝之後,率領著江都的十萬禁軍,氣勢洶洶地向中原進軍,企圖將洛陽攻陷並建立根據地。

此刻洛陽城外的局勢十分微妙,城外不僅有瓦崗軍的李密,還有遠道而來的宇文化及,形勢十分棘手。該如何應對呢?一位名叫蓋琮的人上書建議招降李密,共同對付宇文化及。元文都和盧楚等人也紛紛表示同意,眾人一致認為這是個明智的計策。於是,楊侗也表示同意,並派遣蓋琮攜帶皇帝的詔書去遊說李密。

李密答應了這個提議,或許因為他也面臨著兩線作戰的困境,一邊有洛陽,另一邊有宇文化及,夾在中間。李密打算先擊敗宇文化及,再順勢攻占洛陽。

於是,李密的瓦崗軍與宇文化及的軍隊展開了激戰。在戰場上,瓦崗軍勇猛沖鋒,最終擊敗了宇文化及。然而,瓦崗軍也遭受了巨大的傷亡,李密幾乎喪命於此。幸運的是,有一位英勇的人挺身而出,救了他一命,正是秦叔寶。秦叔寶單槍匹馬拯救了李密,並帶領大軍成功擊退了宇文化及。這場戰鬥總算是取得了勝利。

「密與化及大戰於黎陽童山,為流矢所中,墮馬悶絕。左右奔散,追兵且至,唯叔寶獨捍衛之,密遂獲免。叔寶又收兵與之力戰,化及乃退。」(【舊唐書·秦叔寶傳】)

盡管李密在征討宇文化及的戰鬥中取得了勝利,但他的精銳戰士幾乎全軍覆沒,剩余的士兵也疲憊不堪,整個瓦崗軍元氣大傷。

在洛陽城內,此時正醞釀著一場巨變。元文都、盧楚等人主張和解,但王世充對此不予理會,果斷發動政變,將元文都、盧楚等人殘忍殺害,並將剛剛登基的隋恭帝楊侗排擠至無權無勢的地步,獨攬了整個洛陽的掌控權。

一旦掌權,王世充的首要目標就是徹底摧毀瓦崗軍。

在與瓦崗軍的兩次交戰中,首戰瓦崗軍取得了勝利,卻因內部產生輕敵情緒。王世充抓住這一時機,在夜幕降臨時秘密派遣了200多名騎兵,突襲了瓦崗軍的營地,縱火焚燒營地,導致瓦崗軍士兵們陣腳大亂,四散奔逃。從這一刻開始,昔日盛極一時的瓦崗軍在歷史的舞台上漸行漸遠。

李密逃亡後匆匆投奔關中,尋求庇護於李淵。李密和李淵同為關隴貴族集團的後代,共享西魏、北周時期的淵源。兩人的祖輩曾共同榮居八柱國大將軍之位,是當時八大將軍中的雙璧。因此,在李密失勢後,他迅速投奔李淵。

瓦崗軍的其他重要成員,如秦叔寶、程咬金、羅士信、裴仁基、單雄信等名將,紛紛投降於王世充,使其勢力迅速擴充套件至整個河南地區。

在王世充執政期間,秦瓊投效於他。盡管王世充對秦瓊非常敬重,甚至封他為龍驤將軍,但秦瓊對王世充的領導並不信服,認為他的品德有很大問題。

首先,王世充的崛起是透過巴結和奉承隋煬帝,獻奇珍異寶起家的。這些瓦崗寨的老將在戰場上經驗豐富,很難接受他的領導。其次,王世充口若懸河,言辭啰嗦,一言不發反復強調,歷時千端,百司耗盡心力聽取他的教誨。歷史記載:「世充每聽朝,必殷勤誨諭,言辭重復,千端萬緒,百司奉事,疲於聽受。」(摘自【舊唐書·王世充傳】)

程咬金對王世充更是直言不諱,形容他如同老巫婆:「王世充這個人氣量很小,很淺薄,而且好說大話,又愛賭咒發誓,這明明就是個老巫婆,豈是撥亂反正之主,跟著他長久不了。」

最為重要的一點是,王世充殘忍地殺害了裴仁基和裴行儼父子。在瓦崗寨時期,裴仁基是秦瓊和程咬金的老上級,裴行儼則是瓦崗軍的重要將領。這對父子對王世充深感不滿,試圖暗殺他,以期恢復楊侗的皇位。然而,計劃敗露,王世充殘忍地將裴家父子斬首,同時也毫不留情地終結了楊侗的生命。裴氏父子的慘死激起了秦瓊和程咬金等人的憤怒。

由於以上原因,秦瓊等人決定離開王世充的統治,經過密謀,他們終於等到了機會。在一場與唐軍的激戰中,秦瓊和程咬金等人趁機出戰,突然騎馬向西疾馳一段距離。秦瓊下馬,向王世充行禮,並直言:「雖然你對我們禮遇有加,但我們不願再效忠於你,告辭告辭。」 王世充目瞪口呆,深知秦瓊武藝高強,不敢追趕,只能眼睜睜地看著秦瓊等人離去。

歷史記載:「叔寶薄世充之多詐,因其出抗官軍,至於九曲,與程咬金、吳黑闥、牛進達等數十騎西馳百許步,下馬拜世充曰:「雖蒙殊禮,不能仰事,請從此辭。」世充不敢逼,於是來降。」

唐武德二年(619年)的春天,秦瓊等一眾將領背離王世充,迎接李淵的慷慨擁抱。李淵欣然接納他們,並將他們劃入秦王李世民的旗下。對於秦瓊,李世民早有耳聞,於是將其任命為馬軍總管,對其勇武給予高度贊譽。

「太宗素聞其勇,厚加禮遇,從鎮長春宮,拜馬軍總管。」(摘自【舊唐書·秦叔寶傳】)

李世民心生敬意,對秦瓊的騎術深感羨慕,因此讓他帶領精銳騎兵,擔任馬軍總管一職。這成為秦瓊回報李世民的良機。

美良川戰役的背景乃是這樣的:

唐朝建立初期,大業十三年(617年)七月,李淵在太原興師反隋。在攻克長安後,他於次年五月稱帝,確立唐朝。然而,新生的唐朝尚屬不穩,僅占據關中和山西地區。

619年三月,晉北的劉武周率兵南下,擊敗唐軍,奪取太原、臨汾等重鎮。李淵計劃主動放棄山西,集中防守潼關。唯一不同意的是李世民:「太原是王業根基,河東富實,棄之太可惜也!」在李世民堅持下,關中兵馬被調往山西,由他親自率領,準備奪回失地。

十一月,李世民率領3萬兵馬渡黃河,與宋金剛軍在柏壁相對峙。他等待機會,調整軍隊,為隨後的行動做好準備。

當時,夏縣的呂崇茂背叛,李淵派永安王李孝基前去平叛。

唐軍分為兩集團,北部由李世民駐守柏壁,南部由李孝基集團攻打夏縣。

十二月,呂崇茂請求宋金剛支援,尉遲敬德和尋相南下增援。因李孝基疏於防備,導致唐軍在夏縣慘敗,高級將領紛紛被俘。尉遲敬德計劃將戰俘和輜重帶回澮州一帶。

李世民決定主動出擊,設伏在尉遲敬德和尋相北返途中。

伏擊地點選在夏縣北的美良川,地勢低矮丘陵,中部平闊多澤,稷河橫貫其中。李世民布下殷開山、秦瓊、秦孝通等將領,埋伏在丘陵上,等待尉遲敬德行至此處。突然間,戰鼓震天,唐軍如潮水般湧來。

尉遲敬德見狀,保持鎮定,親自挺馬槊,率領軍隊沖向唐軍

唐朝軍隊與劉武周的軍隊長時間對峙,雙方的軍糧都嚴重不足,持續下去將對雙方都造成難以承受的壓力。根據【資治通鑒】的史載,李世民提出了一項建議,希望雙方的頂尖將領秦瓊和尉遲敬德能夠在美良川進行一場1對1的單挑。面對李世民的建議,宋金剛也不願意陷入長時間的戰爭,最終同意了這一提議。

據【舊唐書·秦叔寶傳】和【新唐書·秦叔寶傳】的記載,這場決鬥中「戰美良川,破尉遲敬德」。而【資治通鑒】則詳細記錄了「大破之,斬首二千余級」,清晰顯示秦瓊在這場決戰中取得了勝利。秦瓊率領的部隊斬獲2000余級首級,贏得了這場單挑。尉遲敬德在拼死沖出包圍圈後,只能狼狽逃往澮州,幸存於此。

唐高祖李淵得知唐軍勝利的訊息後異常欣喜,他為秦瓊賞賜了一只金瓶,並行表了慷慨激昂的贊辭:「卿不顧妻子,遠來投我,又立下如此大功。朕肉可為卿用者,當割以賜卿,況子女玉帛乎?卿當勉之。」這表達了對秦瓊的崇高敬意和對其英勇行為的高度贊揚。

接下來,唐軍一方逐步收復失地,同時持續與宋金剛軍隊對峙。一年後,由於軍糧匱乏,宋金剛被迫撤退,而李世民則全力追擊。宋金剛無奈之下,在介休(今山西介休)率領2萬大軍布陣,與唐軍展開決戰。

在這場戰鬥中,唐軍大破敵陣,秦瓊和程咬金負責攻擊大陣北端,所向披靡。最終,劉武周和宋金剛只得逃往突厥,尉遲敬德見勢已去,便歸順了大唐。

綜上所述,我認為在隋末唐初,真正的一流將領並非虛構的李元霸或尉遲恭,而是山東好漢秦叔寶。這一觀點也得到了1974年出土的秦瓊兒子秦懷道墓誌銘的證實。墓誌中記載:「祖叔寶,隋龍驤將軍,擒尉遲敬德於美良川。」這再次證實了秦叔寶在美良川的決戰中的卓越表現。

在美良川戰役中,秦瓊展現了在1對1戰鬥中的出色表現,成功擊敗了尉遲恭,這使得觀察者們對他和尉遲恭的武技之間的較量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歷史典籍【資治通鑒】中也有詳細的記載:

「秦王世民派遣兵尚書殷開山、總管秦叔寶等迎戰於美良川,最終大獲全勝,斬獲敵軍二千余人的首級。隨後,敬德和尋相在蒲阪引精銳騎兵悄悄前來支援王行本,而世民則親率三千步騎兵,夜間透過小道迅速趕到安邑,展開夜襲,成功大敗敵軍。敬德和相僅以身免,只得舍棄其眾,全軍覆滅。」

綜合考慮文物和史書的資料,可以得出結論:秦瓊的武技確實在唐初獨步一時,無人可及。然而,在後來的演義中,秦瓊似乎被貶低了不少。

美良川大戰之後,秦瓊積極參與了虎牢關等多個重要戰役,為大唐軍隊捉拿竇建德、逼降王世充立下赫赫戰功,使得中原主要地區逐漸落入唐朝的掌控。為了其卓越的表現,秦瓊受到了黃金百斤、帛七千段的豐厚賞賜,並因功封為翼國公。

武德九年(626年),秦瓊積極參與了玄武門之變。雖然他未列入進入城門的九人之列,但他堅守在玄武門外,與太子府謝叔方、薛萬徹率領的軍隊進行了激烈戰鬥。據記載,太子府的兵力多達二千,而秦王府的兵力相對較少。盡管秦瓊率領的軍隊頑強抵抗,但逐漸難以為繼。隨著尉遲敬德斬下太子李建成的首級,向城樓底下的人展示,太子黨的人紛紛潰散。秦瓊完成了李世民交給他的使命,功勛卓著。

事變結束後,李世民對有功人員進行了封賞,拜秦瓊為左武衛大將軍,賜予七百戶實封。

然而,玄武門之變之後,秦瓊在歷史舞台上的身影逐漸淡出。或許是由於長時間的征戰,他的健康狀況出現了問題。秦瓊曾對人說過這樣一番話:

「吾少長戎馬,所經二百余陣,屢中重瘡,計吾前後出血亦數斛矣,安得不病乎?」

貞觀十二年(638年),秦瓊因病離世,追贈徐州都督,並葬於昭陵。五年後,唐太宗李世民為獎勵共同征戰的開國功臣,在太極宮東北方修建了一座淩煙閣。李世民親自為閣題贊,褚遂良為其題額,閻立本繪制畫像,共繪畫了二十四位開國功臣的像,其中包括秦瓊,成為了名垂青史的大唐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