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1949年,15萬名山東幹部南下,多人終生未回家,他們任務是什麽

2024-07-26歷史

一直以來,咱中國人傳統想法裏都看重「落葉歸根」,不管在外頭是風風光光還是窮困潦倒,到最後多數人都會回到養育自己的家鄉。但是,在 1949 年,有這樣一群人,他們原本是山東地區的各級幹部,前途一片光明,卻都突然主動提出要南下,去到剛解放的南方各省,有的人一輩子都沒再回山東老家,這到底是啥情況呢

1948 年下半年,國共兩黨之間的戰局越來越清晰了,以前敵強我弱的局面完全反轉了。可是,咱們黨不停取勝的時候,組織就開始琢磨更長遠的事兒:比起北方的各大解放區,南方各省要麽剛解放,要麽還沒解放,差不多啥都得從頭弄,要是只靠各省自己,重新建設太難了,特別是管理這塊,要是弄錯了,特別容易讓老百姓對咱們黨不信任,那麻煩可就大了。

因為有這樣的考慮,1948 年 9 月 8 日至 13 日,咱們黨在西柏坡開會,最後定下來從五大老解放區抽調起碼 5 萬名各級幹部,跟著軍隊南下,在新解放區設立黨政軍機構。這裏面要求華東地區抽調 1.5 萬人,得在 1949 年 3 月前做好出發準備。

這年年底,華東局做出決定,這 1.5 萬人的名額統統交給山東來負責。這說到底是因為山東是解放老區,解放得早,各方面力量也相對強些,況且當時其他地區幹部特別緊缺,只有山東地區還能抽出力量來支援。這麽多原因湊一塊,山東幹部南下是最妥當的。

依照規定,南下的幹部涵蓋了黨務、軍事、民運、經濟、教育等諸多方面。按照原來的地方編制,把班子分成兩半,一組準備南下,一組留在原地工作。搭配好接管的班子後,成建制地南下。

如今咱們覺著幹部抽調挺平常,可在那會兒完全不是這麽回事。先說那時,全國還沒徹底解放呢,南方各省有的剛解放,可境內還有好多土匪和國民黨殘軍藏著,想找機會反攻;有的省份雖說相對穩當些,但窮得啥都沒有,重建的困難有多大能想象到。另外,那時候交通可不像現在這麽便利,也沒條件讓所有人坐火車去,好多幹部最後都是跟著部隊行軍到南方的。而且,山東人向來註重「安土重遷」,沒啥大事輕易不會離開家鄉。山東幹部南下,不光得放棄當下安穩日子,去新地方從頭再來,更關鍵的是,沒人清楚自己能不能回、啥時候能回。所以,「南下」這事兒在當時對每個幹部都是個不好決定的難題。

因為路途太難走,一路上幹部們吃的是被雨水泡濕還發黴的炒面,有時連幹糧都沒有,只能吃草籽、樹葉充饑。而且,飲用水特別缺,多數時候大家在路上只能喝沈澱的河水跟雨水。住宿就更苦了,窯洞、破廟、船艙就算是不錯的臨時住處了,很多時候幹部們都得在野外睡,有個幹部在日記裏寫過:1949 年 12 月那天晚上,同誌們在山頂的草棚裏宿營。行軍一整天,累得不行,倒頭就睡。早上起來收拾背包才發現,竟然跟國民黨殘兵的死屍睡一塊了。

盡管心裏清楚南下肯定特別艱難,可依舊有好多人踴躍響應號召。要南下的幹部名單,有的是組織挑的,有的是幹部自己報名的。那時候解放戰爭尚未結束,山東各市縣好多青壯年正在部隊打仗呢,然而大家覺悟挺高,聽說要南下支援。所有人都明白這趟去南方不容易,可還是毫不猶豫地要求參與,就連很多小腳婦女都報名啦。

24 歲的王士英剛成為中共濟陽縣委宣傳部長,他 1939 年入的黨,先後經歷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以他的年齡來說,王士英未來肯定有大出息。可是,他當上宣傳部長還沒一個月,華東局就下達了從山東抽調幹部南下的通知。身為青年幹部,王士英頭一個報名,成為了縣城南下的 130 名幹部當中的一員。

1949 年春節剛過完,幹部南下這事兒就安排上了,縣裏給每人專門批了 3 天假,讓安排家裏的事。在回家的途中,王士英心裏犯起了嘀咕:他打小就沒了父親,是母親一個人辛苦把他養大,如今自己好不容易有出息了,卻要不聲不響地跑去南方,這一去都不知道啥時候能回來,而且這會兒南方還打著仗呢,母親能答應嗎?

不管王士英有多為難,他總歸是回了家。一進家門,王士英就給母親磕了個頭,接著跟母親說起自己的革命經歷,想用這法子讓母親想通。當王士英說到如今江南人民盼著解放軍過江的時候,母親猛地問:「你是不是也要往南去?」

從古至今,忠和孝很難兩全。老母親一質問,向來能說會道的王士英竟然沒話了,吭哧半天不敢正面回應。看他這樣子,母親無奈地嘆了口氣。原來,王士英的堂哥和鄰居家孩子都要南下,王士英的母親太懂自己兒子了,心裏清楚他肯定也會報名去。

王士英是家裏的獨苗苗,他爹又早早走了。他雖說一心想著報效國家,可也著實發愁自己走了以後母親沒人照顧。這麽一想,王士英狠狠咬了咬牙,講:「娘,您要是舍不得兒子去,咱就再跟組織說說。」

讓王士英沒想到的是,母親堅決不同意:「咱別去,誰去啊!你是黨培養出來的幹部,得幹大事。」母親拿出給王士英新做好的棉大衣,還有一個紅布包,裏面是「土改」時分到的一枚銀元,母親一直都沒花。

懷著母親的擔心和期望,1949 年 3 月 1 號,王士英跟著部隊往南走,這一路上他坐過敞篷的火車、汽車,還坐過輪船,不過大多時候都得靠兩條腿走路。走了兩個多月,好不容易,在 5 月到了還在打仗的浙江省。

依據組織的安排,王士英領著來自濟陽、樂陵等地的 20 名南下幹部,接管了新昌縣,王士英出任縣委副書記兼縣長。這一年,他僅有 25 歲。

南下的山東幹部不但要應對語言文化不一樣的難題,當地的各類問題更是讓他們特別頭疼。王士英在新昌呆了好幾十年,把自己的美好青春都獻給了這兒。就算沒回山東老家,可在王士英的心中,新昌早就成了他的第二個家鄉。

在 50 年代的時候,王士英被調到了浙江工業幹部學校當校長,打那以後,他一直在教育領域埋頭苦幹,給江浙地區的工業和電子科技領域培育出了好多高素質人才,貢獻特別大。

在山東有這麽一句老話,叫「少不走南,老不走北」。那時候南下的山東幹部,多數都是沒上過戰場的文職工作者,到了匪患猖獗的地方,他們的情況可就特別危險啦

王泮亭是山東壽光的,原本是村裏的民兵隊長,後來響應號召加入了南下的隊伍。

王泮亭要去的是福建省寧陽縣,那時候這兒的匪患特別嚴重,聲名遠揚。當地的土匪膽子大得離譜,大白天居然就敢公然襲擊咱黨的幹部,好多戰士和幹部都被土匪給害了。

王泮亭跟著部隊來到福建的時候,才 20 歲。來了之後他發現,這兒的匪患比自己原先想的可嚴重太多了。福建山多樹密,交通又不方便,本來就容易出土匪。而且蔣介石結束大陸後還不甘心,派了好多特務在福建這邊收買土匪搗亂,有了國民黨幫忙的土匪戰鬥力一下子強了不少。

山東的幹部們到了福建以後,多次跟當地土匪交鋒,可兩邊都沒討著好。到了 1950 年下半年,因為國民黨的援助增多,土匪變得越來越張狂,讓我方傷亡慘重。就在剿匪工作毫無頭緒的時候,年輕的王泮亭卻想出了奇招,立下大功。

在剿匪的時候,王泮亭領著主力部隊去到土匪「老巢」旁邊的吳山村。可村裏有內奸,等王泮亭到了,土匪早就知道訊息跑沒影了。這一回白跑一趟,大家都有點喪氣,慢慢離開了吳山村。不過王泮亭琢磨了土匪的活動套路,覺得土匪還會回來。為了別驚動土匪,王泮亭讓其他人照舊撤離,自己單獨帶了一個排,躲進密林裏等著。

果真是這樣,咱們黨的大部隊一撤走沒多久,土匪就又回吳山村了。那時候的山路難走得很,七八十裏的山路,來回起碼得花一晚上,就算咱們軍隊用最快的速度趕,也得到第二天了,所以土匪就大大咧咧地回吳山村,想要轉移搶來的財物。

土匪們壓根沒想到,王泮亭居然殺了回來,領著一隊人把他們打得毫無防備。咱們兩個班 30 多號人,像秋風掃落葉那樣,把將近百人的匪軍全給滅了,連匪首都給活捉了。

這一仗打得特別出彩,在當地百姓那兒也樹立起了威信。之前好多百姓因為被土匪威脅,都不敢幫咱黨,可王泮亭把土匪活捉後,百姓對咱黨就有信心了,都紛紛主動去參與剿匪。從 1950 年底到 1951 年年中,福建省一共剿滅了七萬多土匪,把這一大禍害給除掉了。

跟王士英相同,王泮亭後來也沒回山東,就在福建紮了根、定了居。不過在他心裏頭,一直牽掛著的還是山東老家的每一棵草、每一棵樹。

這幾年,山東解放區陸陸續續有差不多 10 萬幹部南下,去支援新解放區的工作。像王士英、王泮亭這類南下的山東幹部特別多,他們正值青春的時候告別家鄉和親人,去到陌生的南方,把一生中最棒的時光都給了那兒,一輩子都沒再回故鄉。作為革命戰爭時期的一個特殊群體,南下幹部們的過往已然成為了歷史,可他們的精神永遠都不會消失,會一直鼓舞著後人努力奮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