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淮海戰役:國民黨軍到底輸在哪?「三個不定」註定其必輸無疑

2024-01-20歷史

淮海戰役,國共兵力對比是80萬對60萬。按說無論怎麽講,國民黨軍都應該有一些作為,都不應該打成全軍覆沒。那麽,國民黨軍到底輸在哪裏呢?

戰略和作戰指導上不該猶疑不定

一場大的決戰,首先要有清晰明確的戰略和作戰指導。

1948年8月,國民黨曾召開了一個高級別的軍事會議,盡管蔣介石和國民黨的高級將領們在戰略形勢判斷上,都已感覺到戰爭越打越不利,但都拿不出像樣的主張,致使最終的所謂高級軍事會議,形式大於內容,沒有推出任何有針對性、指導性、操作性的戰略和作戰指導。

隨著大決戰的臨近,與我軍精心準備決戰不同,蔣介石和國民黨統帥部依然麻木不仁,嚴重缺乏各種預見和準備。只是在到底采取何種戰略和策略上爭吵不休,各持己見。比如到底是否把全部兵力撤回長江以南問題,到底是不是守江必守淮問題,到底是不是撤守徐州問題。蔣介石和國民黨統帥部一直沒有一個明確的主張。

直到1948年11月4日,蔣介石才派參謀總長顧祝同到徐州召開軍事會議,最終匆忙作出了向徐州收縮的戰略。然而,此時我軍淮海戰役作戰命令已下達,粟裕根據戰場實際情況,提前兩天於11月6日發起戰役。

一邊是剛做出向徐州收縮的草草決定,一邊是已然發起戰役。國民黨軍的戰略和作戰指導何其滯後也!透過後來杜聿明等許多國民黨高級將領的回憶,他們根本沒有想到我軍會如此之快發起戰役。杜聿明這樣回憶道:

「在淮海戰役序戰一開始,由於蔣介石集團的基礎腐朽透頂,未能實作預定計劃(哪怕是最不好的計劃),及時集中兵力應戰,在解放軍變化莫測、運用極妙的戰略戰術下,就形成了打被動戰的局面,使國民黨軍內部慌亂一團,手足無措。」

顯然,戰略和作戰指導上的猶疑不定,從一開始就註定了國民黨軍被動挨打直至最後徹底被殲滅的命運。

指揮上不該遲遲不定

歷來作戰,指揮是核心、是龍頭、是關鍵。面對即將到來的大決戰,我軍方面,粟裕於10月31日即向軍委建議:此次戰役規模很大,請陳(毅)軍長、鄧(小平)政委統一指揮。毛澤東和中央軍委當即批準。與我軍快速解決統一指揮問題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國民黨軍對於指揮的問題遲遲得不到解決。

首先,考慮到劉峙指揮能力不夠,蔣介石欲讓白崇禧來蚌埠統一指揮。白先是同意但緊接著「反水」,給蔣介石放了「鴿子」。之後蔣介石一度考慮宋希濂來徐州給劉峙當副手,負責前線實際指揮。雖命令已下,但後來蔣介石又變了卦。最後蔣介石還是讓杜聿明來徐州負責前線實際指揮。

指揮人事上的幾經變化,致使杜聿明到達徐州前線時已是11月10日。此時淮海戰役已開打4天,黃百韜兵團已被我團團包圍。

指揮上的遲遲不定,折射的是國民黨高層內部份崩離析、離心離德,折射的是蔣介石統軍馭將能力的弱化。大戰需要高度權威的統一指揮,但白崇禧卻放了蔣介石的「鴿子」,高級將領之間又派系林立、互相傾軋。這也使得國軍雖有80萬大軍,但因無權威高效的指揮,這個仗越打下去,在指揮上越會是一團遭。

部署和戰術上不該搖擺不定

由於戰略上猶疑不定,勢必導致部署上無定數,甚至有些搖擺不定。在國民黨軍10月底擬定的「徐蚌會戰」作戰計劃中,原本上是將徐州各部主力撤至蚌埠地區,退守淮河從而確保南京外圍,企圖在淮河附近與我軍對決。11月4日的會議又對部署進行了新的調整,決定又堅守徐州,令黃百韜和李延年的部隊西撤。

據稱,白崇禧不來蚌埠指揮,其中的一個原因就是,他認為徐蚌戰場上的作戰部署擺成了「死十字」,而要命的是這種部署連調整都來不及。杜聿明也認為國民黨軍的作戰部署古今戰爭所罕見。稍懂軍事常識的人都知道,部署上的失誤往往是致命的,可以說部署失著,基本上這個仗就不好打下去了。

再看整個淮海戰役國軍的戰略戰術,可以說處處失著、處處被動。救黃百韜不成,還把黃維兵團也搭進去了。隨後便提出了南北對進打通徐蚌線計劃,打了幾天不行,便放棄徐州。放棄徐州杜聿明原本建議蔣介石撤即不能打、打即不能撤,蔣介石先是同意,後是反悔,又讓杜聿明去救黃維,結果非但沒救成,杜聿明集團也被包圍在陳官莊地區。

粟裕晚年在回憶淮海戰役時特意提到了蔣介石的戰略戰術,他這樣說道:

「從敵人的失敗,我們可以看出蔣介石這個人很小氣。他有一個怪脾氣,你要他一點,他連半點也不給你,如果你拿下了他大的呢?他連小的也不要了。這次淮海戰役,他又很小氣。開始舍不得丟44軍,黃百韜在新安鎮等待連雲港撤來的44軍,結果,黃百韜陷入重圍。黃百韜陷入重圍後,他又舍不得丟黃百韜,不但派邱清泉、李彌來救,還派黃維來救,結果,黃百韜沒有得救,黃維又被包圍了。他又讓杜聿明來救黃維。結果黃維沒有得救,又丟了杜聿明的三個兵團。」

粟裕的這段話,是經過多年沈澱的總結和評論,這一總結和評論,無線是客觀的、深刻的。他道出了蔣介石和國民黨軍在戰略戰術上的敗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