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周處除三害:其實是士族子弟在出仕前的匯報演出,平民只配喊666

2024-04-12歷史

在【三國演義】當中「諸葛亮舌戰群儒」可謂是一大名場面,核心論點就在於:東吳該不該投降曹操。

群儒辯方認為應該投降。

諸葛亮辯方認為應該抵抗到底。

那麽,來看看群儒都有誰:張昭、陸績、虞翻、薛綜、步騭、嚴畯、程德樞。

這些人無一例外,都是士族出身。其中,張昭、步騭、薛綜、嚴畯、程德樞原本都是北方徐州沛郡一帶的士族,逢亂南渡,落腳江東,屬於外來士族。其他則是江東土著士族:虞翻出身會稽虞氏,其父為日南太守虞歆;陸績更厲害,出身吳郡陸氏,為「江東四姓」,其父為廬江太守陸康。

孫策與孫權在江東起家,所依靠的就是以「吳郡四姓」(陸、顧、朱、張)為代表的江東士族支持。

按照【三國演義】的世界觀:群儒所代表的就是江東士族的利益,投降之後人家依舊是頂流;而孫權投降之後大概率命都保不住,所以諸葛亮其實是孫權的「嘴替」。

但在真實歷史上,江東士族之所以支持孫權與劉備聯合抗曹,不是因為諸葛亮多能說,而是因為對手曹丞相提倡的是「唯才是舉」,打擊士族勢力。

所以真要投降,江東士族可就沒辦法繼續「龍生龍、鳳生鳳」了……

說了這麽多廢話,實際就是:江東的孫吳政權,是東漢中期以來士族門閥掌控上層資源的樣板間。

在東吳,想要做官需具備一個硬件標準:必須是士族子弟。

01

「周處除三害」的具體情況大家都不陌生,大體就是周處少年時候在當地是個古惑仔,名列三害之一。後來浪子回頭,殺了猛虎、宰了蛟龍,然後就當官去了。

此時正是魏蜀吳三國鼎立,周處在東吳擔任的第一個官職是「東觀左丞」,後來官至「無難都督」。

在東吳被西晉所滅之後,又給司馬家族打工,歷任新平太守、散騎常侍、禦史中丞。

在征討西氐時不幸戰死,追贈平西將軍。

事情就是這麽個事情,情況就是這個情況。

很勵誌,很有教育意義,是「浪子回頭金不換」的最佳品牌代言人。

但是只要了解東漢中期以來的士族門閥政治,「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就能夠看出來其中的節竅。

當時一個人如果想要做官,那麽他爹就必須是官。

只有士族子弟才有資格出仕。

當時官員銓選實行的是察舉制,也稱舉孝廉。

「孝」指孝悌,「廉」指清廉。而有資格「訪察」與「舉薦」的只有世家大族,這就使得士族已經事實上壟斷了做官的途徑。

具體到周處,如果他是平民子弟,乃至寒門子弟,殺了猛虎、宰了蛟龍,洗心革面,然後就是——老老實實的在家修理地球唄,不然還想咋的?

而周處出仕之後,起步官職就是「東觀左丞」。

「東觀」是東吳修史撰書機構,屬於清貴部門,大約等同於明清時期的翰林院。

一把手為「東觀令」,二把手即周處擔任的「東觀左丞」。

因為有這段鍍金經歷,所以後來官遠亨通,在東吳官至「無難都督」。

「無難」指的是「無難軍」,是東吳最精銳的部隊,分為左、右兩部,最高指揮官即「無難都督」。

能在江東士族把持下的東吳混到這個地步, 你猜周處是什麽出身?

02

周處之父名為「周魴」,以「舉孝廉」入仕,第一個官職是「寧國縣長」(漢時,大縣一把手稱「縣令」,小縣一把手稱「縣長」)。

周魴後來官至「鄱陽太守」。

「太守」是一郡最高軍政長官,而當時的「郡」約等於「地級市」。

人家是出身吳郡陽羨周氏,雖然比不上「吳郡四姓」,但也是江東士族的中堅力量。

所以,周處是貨真價實、如假包換的士族子弟。

「好騎馬驅馳田獵」:當時能騎馬狩獵,基本相當於今天開著蘭博基尼飆車。

周處橫行鄉裏多年,猜猜為啥沒被抓起來抽鞭子然後充軍?

因為人家是士族子弟、是官N代,老爹是鄱陽太守。

而且「周處除三害」本身也是一個值得商榷的事情。

【晉書·周處傳】裏記載的是:在聽到父老說「水中有蛟,山中有白額虎」之後,周處即「刺殺虎,又入水擊蛟。蛟或浮或沒,行數十裏……竟殺蛟而出」。

先說白額虎,這可是老虎:體長可達3.8米、體重550-600斤的大老虎!

只要見到過老虎奔跑威勢的就能知道什麽是山林之王:在冷兵器時代,孤身一人搏殺老虎,那純純就是扯淡,不要提什麽古代人體質如何如何……

至於蛟龍,且不說世界上是否真的有蛟龍。假設真的有蛟龍,或者說是鱷魚之類的東西,按照那個記載:在水裏與蛟龍一路搏殺幾十裏地——確定周處是碳基生物嗎?

註:東吳的太守兼領將軍或加將軍號,是一郡最高軍政長官。此外,東吳是實行世襲領兵制,太守有500部曲兵,屬於私兵,可承襲。

03

在漢代實行的「舉孝廉」,實際從東漢中期之後因為考核松弛、察舉不實, 格調從魏晉時期已經在走下坡路。

一些有更高追求與謀劃的士族子弟開始尋求「舉孝廉」之外的其他途徑入仕,其中最常用的一個就是「養望」。

即透過各種手段為自己揚名,說白了就是「炒作」,具體方式有:

第一,設法找前輩名士鍍金,比如曹操不知道用了什麽手段,讓橋玄給出評價:「能安天下者,其在操乎!」

而當時的水鏡先生司馬徽更是給人鍍金的最佳工具人。

第二,疏財養客,比如張邈、胡母班等就是走這個路子。

第三,把自己打造為道德標桿,比如「陸績懷橘」。

以上三種都是屬於常規操作,用得多了也就沒啥意思了。

而周處或者說是背後的高人卻是深諳「養望」之法,段位極高,竟然懂得「欲揚先抑」,曲折輾轉,所以更具一番風貌。

先是打造一個浪子人設,每天飛鷹走馬,騷擾鄉裏,成為「三害」之一。

然後找準時機幡然悔悟:上山殺虎,下水屠蛟。

這與「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其實是一個原理——好人成佛得歷經九九八十一難,壞人成佛卻僅需一個念頭……

人家周處不但幡然悔悟,而且還「出生入死」的解決掉了「兩害」,由此「三害」並除,皆大歡喜:鑼鼓喧天、鞭炮齊鳴,錦旗收到手軟,逼格直接拉滿!

04

這種高端操作,在當時屬於是大師級王者了。

所以,周處的事跡理所當然的引起了陸機、陸雲的重點關註——這兩位可是江東士族集團的扛把子。

「二陸」給了好評之後,很快周處就出仕為官。而且起點非常好,開局就是清貴的「東觀左丞」。

然後芝麻開花節節高,一路高升。

東吳滅亡之後,周處在西晉一樣是混得如魚得水。

曹魏時期,曹氏集團始終秉持曹操「唯才是舉」的官員銓選策略,「九品中正制」最開始實際是打壓士族門閥,將州級及以上的官員任免收歸朝廷;而在司馬氏以晉代魏之後,急切當中為了取得士族門閥的支持,設立「大中正」,這使得士族門閥由此全面把握了低、中、高所有官員的銓選權力。

東吳在曹魏時期雖然宮廷內鬥到了極點,但是卻可以咬牙硬抗曹魏幾十年,甚至在太元二年(252年)東興之戰還大敗魏軍。

而在司馬氏以晉代魏之後,東吳很快就「一片降幡出石頭」。

那麽,「千尋鐵鎖沈江底」,為什麽早不沈、晚不沈。

個中緣由,可以細品。

其中一個很好的註腳就是周處,無比絲滑的轉換門庭——實際這只是緊跟江東士族集團步伐而已。

周處在西晉最高官至禦史中丞——因為禦史大夫虛設,所以禦史中丞就是禦史台的最高長官,名副其實的朝堂大佬,位高權重。

這大概就是一次「養望」,終身回報吧。

05

所謂「周處除三害」,無關自我救贖,只有強行感動。

這是士族壟斷上層資源的一行贊美詩,也是N代子弟出仕為官之前,精心編導的一次匯報演出。

你家唱罷,我家登場。

最可怕的是,平民不但要當看客,還很自覺的喊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