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明朝王府那些事兒3-整個明朝時期出現在陜西各處的王府通鑒(上)

2024-04-12歷史

(本文的所有圖片均來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本文總計3100字,閱讀完大概需要 9 分鐘)

合集內的前兩輯,我們簡單介紹了明朝王府如今還留下的痕跡,以及明朝親王府與郡王府之間的一些區別。時間過去這麽久之後,我們將適時地重新啟動合集內容。

眾所周知,明朝,作為如今影響人們生活較多的一個封建王朝,其建立者朱元璋自我認知體系下形成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時代烙。加之其子孫後代眾多又不得不散布於全中國各地的現狀,基本上可以肯定,如今,散布在全國上下,除了北京城外,其余所謂的王府殘留的痕跡,大多數都與朱元璋的子孫後代相關。

那麽放眼當時,明朝時期,全國上下各省所分布的王府,又鑲嵌有何等內涵的故事呢?自今日起,我們先盤點明朝時期陜西各處王府的建立與廢棄,以及這背後的故事。限於篇幅,本篇是為陜西各明朝王府通鑒之上篇。

·西安秦王府,天下第一藩

洪武三年四月,皇帝朱元璋封次子朱樉為秦王,封地位於陜西布政使司西安府治所長安縣。隨即,朱元璋派長興侯耿炳文以及陜西都指揮使濮英主持營建秦王府。

秦王府依元朝陜西行中書省治所的基礎,在原宋元時期城墻外東北處興建秦王府。王府設端禮、體仁、遵義、廣智四門。

1907年愛德華多拍攝的西安端禮門舊照

王城城墻土夯,外包城磚,南北長二百一十丈,東西闊一百二十八丈,高二丈九尺五寸,女墻高五尺五寸。城河闊五丈,深三丈。王城外圍蕭墻周長九裏余。關於此處的長度計量,現代看著可能有點迷茫,據1983年陜西省考古研究所北門考古隊【秦王府北門勘查記】記載,王城城墻長671米,寬408米.

王府建成後不久,耿炳文主持擴建西安府城,將王府包入城中。洪武十一年,也即是公元1378年,秦王朱樉就藩。之後數代秦王對王府多有增建,王府有匾,上書「天下第一藩封」。

我們曾在【明朝藩王選講-秦王朱樉支系】中對於秦王以及秦王府後來的故事有所提及。第四任秦王,朱樉之庶長孫朱誌均在任時,是為宣德年間,其與當時的皇帝朱瞻基平輩屬於堂兄弟關系。朱誌均上奏稱承運殿歲久弊壞,乞留陜西各衛征進官軍五千人修造。皇帝朱瞻基同意了這位堂弟的請求。整修之後的秦府「宮殿軒敞,川園亭池極一時之麗觀」。

說到這裏,就不得不提一句題外話,後來的明朝皇帝對於秦王系、晉王系這兩家還算比較客氣,為什麽呢?這兩家從根上捋,畢竟是朱棣的兩位兄長。當初省愚在【明朝藩王選講】系列中,對於這兩家匆匆收場了,幾年過去後也整理了不少資料,咱們後面會慢慢補充講述。

第七任秦王名叫朱誠泳,其與憲宗朱見深是堂兄弟,不過他於1488年襲封秦王之時,時任皇帝是其侄子輩的弘治帝朱祐樘。朱誠泳在王位之時引龍首渠、通濟渠水入王城護城河,河中種植蓮花,建造亭台閣榭,一時間秦王府的美景聞名遐邇。我們在明朝時期一些文學作品中能察覺一些端倪:

「涇、渭之中為陜西會城,即古長安。中有秦府,匾曰「天下第一藩封」。每謁秦王,殿中公宴畢,必私宴於書堂,得縱觀台池魚鳥之盛。書堂後引渠投餌食之,爭食有聲。池後叠土壘石為山,約亭台十余座。中設幾席,陳圖史及珍奇玩好,爛然奪目。石砌遍插奇花異木。方春,海棠舒紅,梨花吐白,嫩蕊芳菲,老檜青翠。最者千條柏一本,千枝團欒叢郁,尤為可愛。後園植牡丹數畝,紅紫粉白,國色相間,天香襲人。中畜孔雀數十,飛走呼鳴其間,投以黍食,鹹自牡丹中飛起競逐,尤為佳麗。」-------(明)張瀚【松窗夢語】卷二

其實這麽輝煌的秦王府,其實也曾遭遇過不測。景泰三年八月,秦王府失火,九月秦康王朱誌(土絮)奏稱「本府承運殿及門俱被火災,乞令陜西都布二司修造」,皇帝詔曰「軍民差役繁重,貧難缺食,命本府自修之」。嘉靖二年九月秦府宮殿再次失火,此番沒有留下過多的筆錄。省愚在整理明朝各地王府通鑒之時,發現明朝時期王府失火是家常便飯,亦不知這其中有幾許奧秘。

亭台樓閣中藏著的歷史奧秘

而山河破碎之時,秦王府這座寫滿歷史滄桑的古建築也沒有能保住其當年的模樣。明末,李自成占西安,第十五任秦王朱存極投降,秦王府被李自成改為大順王府。

清朝順治六年,清朝拆毀王城內主要殿宇建築,改為滿城八旗校場。個中滋味,或許只能有當時參與拆遷的人心中才能覺出其含義之不同。

再後來,雍正元年,西安都城隍廟失火,時任川陜總督年羹堯再次拆除了王城內殘存建築,用木料石料修建都城隍廟。至清末民初,秦王府王城被訛稱為「皇城」。1927年1月,在於右任建議下,馮玉祥將「皇城」改名為「紅城」,並將陜西省政府從北院門移至此。石敬亭主持陜政時,改名為「新城」,並改四門名稱,西門為「前進門」,東門為「奮鬥門」,南門為「努力門」,北門為「自新門」。這四座門的名稱,看著倒是很上進的樣子。

陜西省政府和西安綏靖公署先後駐紮於此。新城現為陜西省人民政府駐地,1983年拆毀北門,現存有數段夯土城墻殘跡。

如今,再走在西安的街頭,那明秦王府的城墻還能在不經意間時不時突然呈現在眼前。不過,在歷史滄海的歲月積澱中,那些見證過風雨飄搖的每一塊磚墻,早已經隨著時間的飄逝,靜靜躺在了歷史的角落裏,如今已然不見半點浪花的浮現。

·漢中瑞王府,匆匆過客般

講完了西安的秦王府,我們繼續陜西其余王府的故事講述。

在明朝陜西布政使司漢中府府治南鄭縣,也曾有過一座王府,不過這座王府的故事倒是夾雜著些許波瀾。

最初,洪武帝朱元璋封自己的第十四子朱楧為漢王,封地就在漢中府。當時受封漢王後,朱楧年方一歲又兩個月,著實年幼,所以,年幼當時而未建王府。洪武二十五年三月,是為公元1392年,朱元璋改封朱楧為肅王,封國遷至陜西行都指揮使司甘州左衛。所以至此時,漢中也一直未修建王府。

時間節點一直來到17世紀二十年代,天啟七年,皇帝朱由校的五叔瑞王朱常浩一把年紀尚未就藩,封國便設定在漢中府,此時,姍姍來遲修建瑞王府。而最終瑞王府就與瑞王朱常浩本身一樣,基本上沒有留下太多的歷史痕跡,明亡後瑞王府被廢弛,如今還留下殘存的蓮花池遺跡。

·平涼韓王府,貧瘠且荒涼

明朝洪武年間的平涼府,下轄三州七縣,是為:平涼縣、崇信縣、華亭縣、鎮原縣、隆德縣、涇州、靜寧州、固原州,我們展開來看,屬地遍布如今的甘肅省平涼市、慶陽市以及寧夏區固原市。不過,值得一提的是,平涼府當時隸屬於陜西布政使司管轄。

陽光照耀下的歷史余暉

洪武二十四年,是為公元1391年,朱元璋封第二十二子安王朱楹於平涼府,隨即在平涼建安王府。可惜,朱楹並未能長壽,於永樂十五年薨逝,無子,國除,王府一度荒廢。

永樂二十二年,明成祖朱棣改封自己的二十弟韓王朱松的嫡長子,第二任韓王朱沖(火或)於平涼府,以故安王府為韓王府。但是很顯然,朱沖(火或)不太願意待在這土地貧瘠的平涼府。宣德初年,朱沖(火或)向皇帝朱瞻基請求徙江南之地,被遠房侄子皇帝宣宗拒絕。朱沖(火或)見遷徙無門,只能請挪用護衛屯田地租修繕王府、建邸第,皇帝許之。

因此,韓王府遂由主事毛俊主持翻修擴建韓王宮邸,並營建了郡王府襄陵王府、樂平王府,及岷州廣福寺等建築。此處的襄陵王是為朱沖(火或)的二弟朱沖炢,樂平王是為朱沖(火或)的四弟朱沖烌;其三弟朱沖㷒早夭。雖說平涼府地處相對偏僻,遠離江南富庶之地,也遠離京師,但是韓王府後來的奢華程度並不亞於富庶之地的王府。韓王府有欞星門、端禮門、廣智門、體仁門、承運門、承運殿、存心殿、東府宮、崇文書院、秉忠堂、慎德堂(齋堂)、惠迪堂、玉淵堂、賓館堂、琴堂、攬秀樓、看花樓、金香亭、體艮亭、壽柏亭、永春園、聚景園等建築。在府城之北二裏還有韓昭王修建的園林「暖泉城」,內有迎賓樓、承暉閣、喜雨閣、觀瀾閣、匯流堂、金魚堂、夏賞亭、柳湖山、水樂亭等建築。

以上描述都被記載在【古今圖書整合·方輿組譯·職方典】中。

公元1643年,李自成攻陷平涼,時任韓王朱韶䐾被執,自此始,王府廢。如今已難再尋覓到痕跡。

陜西的明朝王府故事並未結束,讓我們休息幾許,下一輯接著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