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戰史復盤:黃維12兵團雙堆集覆滅的幾個主要原因

2023-12-31歷史

淮海戰役中,全部美式裝備的黃維12兵團12萬人馬僅僅20余天便全軍覆沒,灰飛煙滅,這讓黃維很不服氣。

直到晚年,黃維面對記者采訪時仍然倔強地說道:「如果不是華野來了6個縱隊,我就呆在那讓中野打,中野3個月也別想打進來。」

但是事實上,從蔣介石到國防部,再到作為兵團司令官的黃維,所犯下的一系列指揮錯誤,註定了12兵團無論怎麽樣都是死路一條的結局。

剖析緣由——

蔣介石用人失當、黃維決而不斷、友軍支援不力、杜聿明舍卒保車、12兵團守而不固,突而不堅,最終作鳥獸散。

在淮海戰役第二階段,我中原野戰軍在華東野戰軍的密切配合下,殲滅了擁有12萬人馬,號稱國民黨「一等勁旅」的黃維兵團。

該兵團的被殲,不僅使國民黨喪失了精銳之師。而且也最後孤立了在陳官莊地區的杜聿明集團。黃維兵團的失敗,除其它根本原因外,國民黨軍在指揮方面所犯的嚴重錯誤,也不失為一個重要原因。

一、勞師遠征,進退失據

黃維12兵團是國民黨主力兵團之一,1948年9月成立於漢口,兵團成立不久,即在國民黨華中「剿總」的指揮下,由確山赴豫西一帶作機動作戰。

但一無所獲後,又不得不於11月初撤回原駐地。至11月6日,兵團主力剛剛集結完畢,其85軍尚未到達集結地區,淮海戰役已經開始。蔣介石遂令其東援,且「不得以任何借口延遲行動」。

於是,整個12兵團未及休整和動員,倉促於11月8日由確山、駐馬店地區出發,遵照指定路線,開始了「走向死亡的進軍」。

黃維兵團臨時奉命馳援徐州,原打算由正陽、新蔡、阜陽經蒙城、宿縣向徐州增援。但由於沿途遭我中野2縱、6縱及地方部隊的追擊、側擊和截擊,行動十分緩慢,至11月18日才到迪蒙城、渦河一線。

在強渡渦河時,黃維發現當面之敵不僅有原來偵知的中野6縱,還有中野其他部隊,且渦河北岸解放軍在構築工事,堡壘式的堅固掩體星羅棋布,為從前所未有,似乎有打硬仗之勢。

18軍軍長楊伯濤建議暫留蒙城觀察,以免陷入圈套,黃維對此亦有同感。然蔣介石強令其限期攻占宿縣,黃維兵團也只好硬著頭皮沿蒙宿公路推進。

由於我軍按計劃北撤,黃維兵團進展「順利」。

11月23日,到達澮河一線的黃維兵團,以其「王牌」18軍為主力,分三路向南坪集地區猛烈攻擊,當即遭到我中野第4、第9縱隊的堅決阻擊。

是日夜,我堅守部隊奉命主動撤離南坪集,黃維以為我軍被擊潰,即令第10軍、第18軍過河繼續北進。

24日,當第18軍進至澮河以北七裏廟、大朱家,第10軍一部在朱口渡過澮河,先後遭到我軍阻擊時,黃維才發現其先頭攻擊部隊已進入我軍預設的口袋,翼側受到威脅。

遂於24日下午命已過河之第18軍及第10軍一部向澮河南岸撤退,擬向固鎮轉移,至下午6時,部隊到達雙堆集。因戰車和汽車夜間無法行駛,只好就地宿營。

此時,我中野1、2、3、4、6、9、11等7個縱隊和陜南12旅、豫皖獨立旅於當日黃昏乘機全線出擊,經一夜激戰,至25日晨,將黃維兵團合圍於以雙堆集為中心的不到二十華裏的地域內。

黃維兵團的被圍,作為國民黨最高統帥的蔣介石和戰場指揮官黃維都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首先,蔣介石用人失當,兵法雲:「為大將者,必先料人」,這是戰爭指導的基本規律。因為戰略決策的實施,既取決於高層決策者的組織籌劃,也取決於高層決策者對執行決策的諸層次指揮員的選擇使用。

黃維被委任為兵團司令是陳城極力推薦的,但黃維性情孤僻,嚴峻寡恩,且久離戰陣,亦缺乏對解放軍的作戰經驗,他對帶好隊伍毫無信心,只打算幹六個月,便將部隊交給副司令胡璉,自己回去繼續從事軍校工作。

在東援徐州時,胡璉並不在軍中,參謀長蕭銳隨軍至蒙城後也因病離職,蕭銳走後副參謀長韋鎮福等都是初臨戰場。如此大兵團作戰,司令部本身就不健全,打起仗來自然就錯漏百出。

再者,黃維本人指揮作戰猶豫不決。

11月23日,黃維兵團從蒙城推至澮河一線,黃維急令第10軍、第18軍迅速擊破當面之敵,向宿縣挺進。經一日激戰,竟毫無進展。

是日夜我軍主動後撇,第10軍、第18軍不知是計,冒然過河,繼續進攻。渡河後他們才發現在通向宿縣的道路兩側,解放軍構築魚鱗式大縱深陣地,兵力雄厚,嚴陣以待,而據後續部隊,剛歸建制的85軍報告,蒙城已被我軍占領。

此時的黃維兵團已陷入包圍圈,但解放軍對該兵團的合圍之勢還沒完全形成。南坪集東南的固鎮由李延年兵團據守,兩地相距八十余裏,黃維兵團迅速轉移,仍不失為上策。

但黃維雖有轉移之計劃,而無轉移之決心,遲遲不下轉移命令。又讓85軍和14軍各後退20余裏沿澮河布防,以掩護嫡系第18軍和第10軍先離戰場。

這樣一來,所有四個軍誰的頭上都著了火,要脫的未能脫,要走的不能走,幾乎全兵團都與解放軍絞著在一起,結果造成整個兵團轉移遲滯,貽誤軍機。

兵家雲:「用兵之害,猶豫最大」。

由於黃維猶豫不決,進退失據,自投羅網,給我軍造成了良好的殲敵之機。黃維指揮上的錯誤,完全被我軍所利用。

在殲滅黃百韜兵團,淮海戰役第一階段結束後,由於黃維兵團來路遠,走得急,過河多,受我軍遊擊隊襲擾,輜重掉在後面路上,汽車沒油,機械化反成了大害。

且12兵團偵察不力,對戰場情況不明,根本不知道我中野部隊在哪裏,鉆進入我中野預設的口袋之中而不自知。

根據敵情變化,11月23日22時,劉、鄧、陳致電軍委並告粟裕等,認為「殲擊黃維之時機甚好」,要求華野以3至4個縱隊對李延年、劉汝明兵團防禦,至少以4個縱隊參加殲滅黃維的作戰,中央軍委及時批準了這一方案。

然國民黨對我軍作戰企圖一籌莫展,甚至誤認為我軍在南線集中兵力是先殲李延年兵團,忙令其回撤蚌埠。

又把我軍對黃維的引誘誤以為是我軍之潰退,拒絕黃維兵團南下向李延年靠攏的建議,致使黃維兵團越陷越深,最後被我合圍於雙堆集地區。

二、外援不繼,坐待受死

黃維兵團被圍之初,與集結在雙堆集地區的我中野部隊兵力大約為一比一。在數量上我軍並未占絕對優勢,從裝備上講,我軍還處在劣勢。

11月26日,蔣介石令黃維應不顧一切即以主力向東攻擊,擊破當面之敵.與李延年兵團會師。

27日,黃維兵團在空軍、炮兵和坦克支援下,以4個主力師交替掩護開始突圍。

但由於敵先頭第85軍110師乘機舉行戰場起義,打亂了整個突圍計劃,加上部隊士氣低落,補給中斷,在我軍堅決阻擊下,突圍始終未能得逞。

28日,國民黨軍參謀總長顧祝同飛臨雙堆集,要黃維「站穩腳,就地固守,並把所占地區加以擴大」。還許諾空投糧彈補給。黃維在突圍無望後,於28日調整部署,被迫固守待援。

黃維兵團被圍在平原村莊,無險可守,四面八方應戰,防不勝防,外無援軍,內缺糧彈,「死守待援」實質上是「守死」。

至12月初,全兵團被殲,起義者已達3萬余人,機動突擊力量不足七、八個團。

雖然胡璉從南京返回部隊為官兵打氣,處在包圍圈內的黃維也令其部隊在雙堆集周圍搞了旨在破壞解放軍進攻的所謂「蹂蹴戰術」,但並未能阻擋住我軍的攻勢,包圍圈越來越小。

從12月5日起,在我東、南、西三個攻擊集團有重點,多方面的連續攻擊下,至15日24時被我全殲。

黃維兵團在包圍圈內僅二十余天即遭我軍殲滅,究其失敗原因,若從國民黨軍指揮方面分析,至少應包括以下三點:

1、蔣介石援救不力

黃維固守的目的是等待援軍,可直到整個兵團被殲,也沒有一支援軍趕到。

11月28日,蔣介石曾電令杜聿明赴南京開會,對解黃維之圍,杜聿明在會上一再強調:「只有讓黃維守著,牽制敵人,將徐州的部隊撤出,經永城到迪蒙城、渦陽、阜陽地區,以淮河為依托,再向敵人攻擊,以解黃維之圍」。

杜聿明這一方案的實質是舍卒保車,犧牲黃維兵團,以掩護徐州3個兵團退逃到淮河南岸。

對於杜拿明這種撤而不打,遷回避戰的計劃,蔣介石雖覺得不妥,但又無路可走,只好表示同意,杜聿明遂於30日晚率邱清泉、李彌、孫元良等部放棄徐州,向西撤退,但很快被我華東野戰軍8個縱隊將其20萬人合圈於陳官莊地區。

2、黃維守而不固

黃維被圍之初,對解放軍的力量估計不足,他的副司令胡璉也認為劉、鄧一下子吞不了我們。

為固守待援,黃維曾以主力第18軍守雙堆集的兩個制高點平谷堆和尖谷堆,作縱深防禦,並以此為核心,第85軍向西、第14軍向東,第10軍朝南北方向構成環形防禦體系。

並每天抽調1至3個團配以戰車和炮兵的火力,向解放軍陣地突擊,但不久因援兵遲遲不到,空投糧彈又杯水車薪,局面無法維持。

我中野原準備乘黃維兵團撤退混亂之機,迅速插入,以圖在運動中殲敵。但由於受兵力、火力所限,未能達到此目的。

在黃維兵團站穩腳跟轉為固守後,中野及時改變戰術,采取堅決壓縮,逐步剜擊的戰法,攻占一村,鞏固一村,構築縱深堅強的攻防陣地,利用敵軍突圍或出擊之時,予以重大殺傷。

在準備工作上,特別強調了近迫作業,黃維兵團曾用小股兵力向我近迫作業的解放軍襲擊,但被預伏的解放軍部隊截擊。

黃維兵團又采取對壕作業的方法,即同樣在陣地前構築交通壕,向解放軍交通壕對進,迎頭阻截,以遲滯解放軍向陣地接近。但因士兵饑寒交迫,體力不支,作業進度極為緩慢。

伸出的交通壕很近,而且條數過少,往往為解放軍多條交通壕所包圍,俘虜說:我們最怕解放軍的近迫作業,一夜間戰壕就挖到我們陣地,面對解放軍的進攻,形勢較明朗,然對策卻出不來,黃維兵團固守無方,結果只能坐待守死。

3、突圍變作鳥獸散

黃維兵團固守待援在先,突圍自救在後。蔣介石原打算讓空軍掩護維兵團突圍,但黃維和空軍聯系的結果則是不能照計劃實施。

為不至於束手待斃,黃維和副司令胡璉於15日決計突圍,但采取的方針卻是四面開弓,全線反撲,覓縫鉆隙,沖出重圍。

實際上這是一個四散逃命的計劃。此時如能攥緊一個拳頭,拚力死沖,或許能逃脫一部份兵力。

然此時兵無鬥誌,將士離心,不到規定時間部份部隊就提前行動,結果企圖暴露,最終導致全軍覆沒。

縱觀黃維兵團東援、被圍、解圍、突圍以至被殲的整個過程,我們不難看出,黃維兵團的失敗既有國民黨最高統帥部在軍事決策上的失誤,也有戰場指揮官在軍事指揮上的錯誤。

正是由於國民黨軍戰略之失敗多於戰術,戰役指揮中錯中生錯,才使得我軍及時捕捉了稍縱即逝的戰機,包圍、殲滅黃維兵團,完成了淮海戰役中承前啟後的關鍵一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