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齊魯大地山東,哪裏是齊,哪裏是魯?曾經存在過哪些諸侯國?

2024-04-11歷史
山東被稱為齊魯大地,你知道目前的16個地級市哪些屬於魯國,哪些屬於齊國嗎?
在春秋時期,齊魯兩國南北以泰沂山脈以及齊長城為界,北部為齊,南方為魯,齊國的西部邊界在當時的黃河。
因此,山東今天的淄博、濟南、聊城、德州、濱州、東營、濰坊、煙台、威海、青島屬於齊國勢力範圍,而濟寧全境,泰安、菏澤、棗莊、臨沂四市部份區域則屬於魯國範圍,
另外,臨沂部份區域、日照先後屬於莒國、齊國、楚國。另外,臨沂部份區域、日照則先後屬於莒國、齊國、楚國。
除了齊國和魯國,其實在春秋時期,在山東省境內建都的諸侯國多達四十二個,比如紀國、滕國、薛國、向國、莒國、淳於國等等。
以下就是在山東曾經存在的諸侯國介紹。
齊國,西周建立後,功臣姜尚被封為齊侯,都營丘,建齊國。淄博由此成為齊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後經西周、春秋、戰國,長達800余年。前221年滅於秦國。
魯國,公元前1045年,周滅商,大封天下,武王之弟周公姬旦被封於舊奄國地曲阜,周公輔佐天子,其子伯禽代父就封,更名魯國,先後傳二十五世三十四君,至公元前249年被楚所滅 。
春秋諸侯國
紀國,是位於商朝東方的諸侯國,國祚延續到西周到春秋時代。國君為姜姓。國都紀,位於山東半島中北部,渤海萊州灣的西南岸的今壽光市。
譚國,周朝初年大封諸侯時,建立譚國(今山東省章丘縣西),爵位為子,由於國勢一直不強盛,不久淪為齊國的附庸。齊桓公稱霸諸侯後,吞並了譚國。
曹國,歷史上春秋戰國時代的一個諸侯國,伯爵,國君為姬姓。周文王子曹叔振鐸(姬振鐸)後裔。建都陶丘,轄地大致為現在的定陶附近。公元前487年,宋國滅曹。
祝國,黃帝之後,周武王封其於祝(故城在今山東省長清東北祝阿故城),後來就有了祝國
滕國,中國歷史上春秋戰國時代的一個諸侯國,國君為姬姓,前1046年立國,前414年被越王朱勾所滅。周公東征後封其弟錯叔繡於滕,今山東滕縣西南7公裏有古滕城即其國都。戰國初期,滕國即被宋康王所滅。
聶國,春秋時齊國丁公分封其支庶子孫於聶城(今山東省茌平縣西)為齊國附庸,稱聶國。
向國,古代在今山東省莒縣西南有一個向國,春秋初年被莒國攻滅。
薛國,薛國,夏商周三代東方的一個諸侯國。歷經1500多年。在今山東省滕州市官橋鎮、張汪鎮。
宿國,周朝時,周武王為了表示對伏羲氏的景仰,就封伏羲氏的後代在宿國(今山東東平縣東南),風姓。為周初分封七十一國之一,為姬姓之外的異姓國,故址在今山東東平縣稍南2裏,男爵,最後被宋國所滅。
遂國,遂國是周武王封舜的後裔於遂(今山東省寧陽、肥城一帶)所建之國,是魯國的附庸國,春秋時為齊所滅。
鄫國,少康的小兒子曲烈,被分封到一個叫鄫(zeng,曾)的地方,建立鄫國。周武王滅商後,封鄫為子爵,移封鄫於山東臨沂蒼山縣西北部城。疆域:駐蒼山縣向城西南,包括蒼山大部份,棗莊部份,以及郯城沂河以西部份。公元前567年,鄫國因自恃有魯國作後盾,而怠慢了莒國,莒國抓住魯國疏於扶助鄫國的時機,一舉滅掉了鄫國。
邾國(鄒),顓頊帝之後代曹挾於周武王時被封於「邾」,建立邾國,最初附庸於魯,春秋時漸強,進為子爵之國,稱「邾婁」,後又改為「鄒」,建都於邾(今山東曲阜東南南陬村)。後來,春秋時魯穆公改邾國為鄒國。因建都鄒邑而得名。曹姓,戰國初亡於楚宣王。
莒國,周朝諸侯國,國君為己姓。建國於公元前1046年,建國君主是己茲輿期。是山東東夷中最強的國家, 齊桓公為公子時,曾到莒國避難,留下「勿忘在莒」的典故。公元前431年莒國為楚國所滅,但是莒國的全境後來為齊國占領。公元前284年燕將樂毅聯合五國攻田齊,占領齊國大部,田單輔佐齊襄王憑借莒、即墨二城復國。
淳於國 ,周武王把安丘縣東北部封給淳於公,建立淳於國.淳於公為姜姓,和當時的菜,紀等國為鄰.春秋初年,從河南搬來的杞國不斷侵逼,淳於無力抵抗,國君只好逃到外地避難,淳於國亡。
杞國,西周末年,由於鄰國的侵逼,杞在河南無法立足,便舉國東遷,回到國君的祖籍(今濰坊市),後來在昌樂,安丘等地建國,現在安丘黃旗堡鎮西南有杞國古城遺址,就是杞都城之一.春秋末年,杞國被楚國攻滅。
萊國,商代以前,萊國的統治中心在昌樂.臨朐等縣,東部直到黃縣沿海地區.姜太公初封齊國,建都營丘(今昌樂縣境內),離萊都較近,萊候曾多次率眾爭奪營丘.春秋時期,隨著齊國的強大,齊國打敗萊國,占有今平度縣以西的領士,萊公被迫遷都黃縣,稱東萊.戰國時,東萊亦被齊國吞並。
鄣國,西周初,鄣國被齊太公收為附庸國,後齊太公將鄣國及臨近的齊國分封給庶子。春秋時鄣國被齊滅掉。鄣國故址在今山東省泰安市東平縣接山鄉障城村一帶。鄟國,是中國歷史上春秋時期的一個諸侯國,位於今山東省郯城縣沭河以東部份、臨沭縣石門鄉部份和江蘇省東海縣溫泉鎮的部份村莊,後亡於魯國。
諸國,早在夏代.諸城市境內就建立了諸國.初為姒姓國,到春秋時改為彭姓統治.其統治區域在諸城,安丘一帶。
井國,周代受封諸侯國井國在山東安丘,井是姜姓之國。
縉國,西周封給晉國之後,縉雲氏的一支遷到魯西,今山東濟寧縣西南有縉雲山,一名晉陰山,縉雲氏於此建立鄑國(山東昌邑西北),春秋初被魯所滅。
邿國,國君為妊姓,位於今山東省濟南市長清縣一帶,受魯國控制。公元前560年,邿國發生內亂,魯國乘機吞並之。
須句國,春秋時期有風姓國叫須句國(在今山東東平縣西北),是太昊伏羲氏的後代,國人稱為須句氏,後邾國吞並須句國,但不久又復國,後成為魯國附庸。
郜國,周文王的第十五個兒子受封於郜(今山東成武縣東南),建立郜國。春秋時郜國被宋國吞沒。
郕國,在周成王東征之後被封在山東寧陽一帶,位伯爵。都城在今山東寧陽縣北。郕為姬姓國,始封君叔武為周文王之子。郕國夾在齊、魯兩個大國之間,逐漸淪為附庸。公元前408年,齊國再度攻陷郕,郕君失國。
牟國,牟周朝時分封的子爵國,牟國故址在今山東省萊蕪市城東10公裏的辛莊鎮趙家泉村,春秋時期是魯國的附屬國,春秋末期亡。
顓臾國,公元前11世紀,周成王封太後裔建顓臾國, 顓臾國位於今山東省的風姓古國,春秋時期,顓臾為魯國封疆內的附庸國。
茅國,西周時期,周文王之子周公旦的第三個兒子茅叔受封於茅(今山東金鄉縣西南),建立茅國,後來茅國為鄒國攻滅。
費國,今山東省費縣東部地,魯國季孫氏叛魯,自立費國。後並於齊。
郇國,周文王第18子受封於郇(近山東臨猗縣),史稱郇侯、郇伯。春秋時,郇國為晉國所並。
介國,東部一個少數民族國家,位置在青島地域,春秋中期被齊吞並。
任國,有仍氏(亦稱有任氏,任,仍古時同音) 後裔建立的仍國.周朝時期,仍國被封為任國,首都在今山東濟寧市境。任為風姓國,太皞的後裔。春秋戰國時代任國先後隸屬於魯、宋、齊國。至戰國時期任國猶存。秦統一中國後,廢任國而改為任城縣。
扈國,從【春秋】記載可知扈國多為政商要地。周代春秋時仍存,戰國時,不被提及,扈城很可能毀於列強相互吞並的戰爭,扈國遺址位於山東濟南平陰縣洪範池鎮南崖村(東扈峪村)。
極國,西周封國,在今山東省金鄉縣。初為魯國的附庸,春秋隱公二年(前721年),魯大夫展無駭帥師滅掉極國。
根牟國,周朝時東夷人建立的諸侯國,曹姓國,是顓頊的後裔,子爵,在今山東沂水縣南之牟鄉。春秋時(公元前600年)被魯國所滅。
鄅國,國都開陽在今山東臨沂城北8公裏處之鄅古城村。疆域:在古瑯琊開陽縣,現在臨沂大部份,蒼山部份、沂南部份。鄅國為妘姓國,妘姓是祝融八姓之一。鄅國在西周時立國,爵位為子爵。鄅國曾為邾國的附庸。公元前524年(春秋魯昭公十八年)一度被邾國襲破,盡俘其人。翌年,宋國伐邾國,邾國被迫歸還鄅俘,鄅復存。後又被魯國吞並。
逼陽國,在今山東省棗莊市南,台兒莊區澗頭集西南約2.5公裏處張山子鎮境內城裏村郊。逼陽為妘姓國,祝融的後裔,始封君為祝融之孫求言。夏商時期有存,周時相沿,後為13國諸侯討伐。
夷國,都城在今山東即墨縣西。夷為妘姓國。古時夷多用為泛稱,此為特指。
遂國,都城在今山東肥城縣南。遂為媯姓國。始封君虞遂為舜的後裔,夏商時期守之。周時張封於此。周僖王元年(公元前681年),齊滅遂。地歸於齊。
萊國,都城在今山東黃縣東南。萊或作郲、釐,為姜姓國。夏商時期即存於此,周時相沿。
郳國,都城在今山東滕州市東。郳為曹姓國,始封君名友,為邾文公之子,故郳亦稱小邾。戰國時期為楚所滅。
陽國,都城在今山東沂南縣境。陽為姬姓國,受封者為燕(今北京房山區境)的支系,原居今河南唐縣境。
這回你知道你的老家以前屬於什麽諸侯國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