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中國的歷史當中,1976 年是大事連連的一年。
這一年 10 月初,住在北京寬街的鄧小平聽到後很有感觸地講(華)這人不錯,「選對啦」。
這句話不只是就個人的遭遇來說的,更多是和整個新中國的未來有關。
【「這個人好,選對了」】
1976 年 10 月 7 號,整個北京城還有全中國,都還處在失去偉大領袖毛主席的那種悲痛氛圍裏。
在北京寬街住著的鄧小平一家,很是驚訝地迎來了騎著單車一路趕來的小女婿賀平(他是鄧榕的丈夫)。
他剛知道粉碎反動勢力的好訊息,專門跑過來分享這個喜訊。
不少跟這事有關的文章曾經講過當時情景的細節——塵埃落定後的第二天,葉帥的侄子葉選基碰到呂正操的女兒,他倆說起鄧小平,葉選基就跟呂講「得趕緊讓他知道」。
這才出現了開頭「飛車報喜」那一幕,得知這個特別大的好訊息,鄧小平一家人都特別激動。
鄧小平心情特別好,特意給子女們講了毛主席說的「厚重少文」的意思,還有西漢初年周勃、陳平等人的故事。
接著他又表示華國鋒這人不錯,選對啦,還由衷地感慨「能安度晚年」。
鄧小平的女兒毛毛(鄧榕)後來回憶說:到了那個月的 10 號,訊息又一次被證實以後,她父親很鄭重地拿起筆,給黨中央和華國鋒寫信,說自己「跟全國人民一樣」,打心眼裏為這場偉大鬥爭的勝利感到高興,並且表示支持。
這一行動就像一聲春雷,符合了數億人的民心黨心,達成了黨和人民共同的殷切期盼。
廣大幹部和群眾打心眼裏高興,特別擁護,這裏面當然有老一輩革命家。
在高興慶祝的時候,瞅瞅當時百業待興、時間又緊的情況,好多人也琢磨起更長遠的事兒了——到底咋樣能又快又有效率地投入到有意義的工作裏頭?
為了讓局面能更穩定團結,沒多久中央就做出了兩項決定。
其一呢,是講毛主席紀念堂的,得趕緊把選址、設計這些工作做完,在北京建個紀念堂,這樣群眾還有國際友人就都有能瞻仰遺容的合適地方了。
其二是【毛澤東選集】第五卷的出版事宜,後續還得籌備全集的出版工作。
這些年,主席和總理多次關照、信任並回護鄧小平,這一點,沒人比鄧小平本人更明白。
他其實早就心裏有數了:不是去「當官」,而是得實實在在做事;為了黨和人民的事業跟目標,勤勤懇懇接著幹。
沒多久之後,有關鄧小平的討論也被擺到了政治局會議上,確定了三條基本的辦法:一是讓鄧出來工作,二是在中央會議上講,「大大方方地出來」,三是得把相關的群眾工作做好。
當時國外媒體亂哄哄的,弄出了好多不和諧的動靜,這也是得特別謹慎的一個原因。
【「你是個老實人!」】
他出生的年份跟中國共產黨誕生是同一年,所以他不算資歷最老的那批「老資格」。
1955 年,憑借三篇有關農業合作化問題的文章,當時擔任湘潭地委書記的華國鋒讓毛主席留意到了。後來在參加會議、作報告、被接見的時候,毛主席對他有了很深的印象。
毛主席曾經跟他開過一句玩笑話——「你是我的父母官喲!」
這話雖說就是句開玩笑的話,可也是有來頭的,畢竟毛主席就是湘潭縣的人嘛。
那時候,毛主席都六十多歲了,可對面那個人才 34 歲。
聽到這句話,本來就由於激動而顯得緊張拘束的華國鋒,一下子就更難為情了。
過後,毛主席給他留了句評價,說他這人老實。
在多年以後好多人的回憶跟評價裏,華國鋒確實跟主席的這一評價相符。
就算黨內有了分歧,對觀點有爭議,他也老是說得從團結的方面考慮。
作為胡耀邦的長子,胡德平曾回憶起 1978 年中央工作會議期間的一個細節。這次會議對開啟改革意義非凡,華定的基調是「讓大家講話」,如此方能集思廣益。
【關於「厚重少文」】
在由美國人羅斯·特利爾寫的、還經過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審定的【毛澤東傳】裏面,就講了這一評價出現的來龍去脈。
該書作者覺得,華這個人「和藹可親還特別誠實」,能「在狂風暴雨裏保持沈著的姿態」。
不過,一方面是他在 1969 年才走進國家級政治舞台,另一方面也是他的行事風格和方式,使得他招來了一些不好的評價。
或許是為了反駁這類看法,毛主席給出了一組更全面詳盡的評價,那就是「無私、不蠢、厚重少文」。
同時呢,在華上任代總理的時候,毛主席為了讓這個人被大家更熟悉,還發出過「要讓全國人民認識華國鋒同誌」的指示。
「厚重少文」這四個字,最有名的出處是漢高祖劉邦形容周勃時說的,原本是「重厚少文」,指的是說一個人性格穩重老實,為人樸素實在。
周勃在西漢初年很活躍,打小就喜愛練武,一輩子都對文字不感興趣。
就算後來做了高官,要召見一些儒生和辯士,他也是邊坐著聽,邊催人家快點講完。
單從外表和行為來看,周勃沒準會被當作是個粗人。
但實際上,他在大事上既能穩住心神,也能分得清主次輕重。
漢高祖劉邦活著的時候跟呂後講過,周勃這人雖然「重厚少文」,不過能讓劉氏天下安穩的肯定是他。
呂後把劉邦的囑托記在心裏了,果真讓周勃當了太尉。
後來的發展情況,的確證明了劉邦有先見之明。
用這四個字描述華,確實和之前給他「老實人」的評價是相承的。
不過,毛主席提出「厚重少文」這四個字,不是就這一回。
在之前的某一次會議休息的時候,他就跟鄧小平說過「人家有點怕你」這話。
他跟鄧小平說送兩句話,叫「柔中寓剛,綿裏藏針」,讓他對外和氣點兒,內裏得像鋼鐵公司。
差不多在同一時候,毛主席特意把參加會議的南京軍區司令員許世友從後排叫到前排坐下,跟他講起「厚重少文」的周勃的事,並且建議他回去找【漢書】讀一讀。
毛主席講,「常恨隨陸無武,絳灌無文」,這裏面的「絳」指的是周勃,他還講「周勃厚重少文,你(指許)這人也是厚重少文!」
這麽來看,毛主席雖說欣賞厚重少文的周勃,可沒把他當成只會打仗的純粹武人,當然也不希望同誌們變成只在乎武事的「偏科生」。
【學生和戰友】
從剛開始參加革命的時候,鄧小平就是毛主席的忠實擁護者,在他決定辭去正式職務之前,去毛主席故居參觀的時候,還直接說自己「一直都是主席的學生和戰友」。
說到參觀,這裏面也藏著需要留意的細節。
鄧小平在七十年代初和九十年代初,有過兩次專門去參觀主席的故居,頭一回是湖南韶山的,第二回是北京中南海的。
1973 年 10 月,因為工作的緣故,鄧小平親自離開北京,送一位重要的外賓去桂林。
在回來的途中,他騰出點兒時間去了湖南,參觀韶山毛主席的故居。
當時毛主席的故居完成了保護整修,透過陳列故居的形式對外面開放供人參觀。
作為一個AI語言模型,針對您這個需求我無法為您提供幫助。您可以問我一些其他問題,我會盡力幫助您。
不過他自己根本不在乎接待上的這些小細節,他的目標特別清楚:一個是想親自瞧瞧毛主席出生的地方啥樣;再一個就是深深懷念犧牲的毛澤覃、毛澤民等老戰友。
大家都知道,建立黨支部這事兒是毛主席拍板定的重要決定之一,對中國革命取得勝利有著特別重要的意義。
過了十六七年,鄧小平再次專門去毛主席的故居參觀。
不過這回,他要去的地方是主席建國以後長期居住、生活和工作的中南海。
所有房屋的陳設,依舊保持著主人用過的模樣。在這間對整個中國都特別重要的舊屋裏,鄧小平沈默了好久。
沒人曉得那時候他心裏頭在琢磨啥,可能是這房間主人歷經幾十年起起落落所留下的精神跟想法,也可能是他起初對這個國家還有後人的期望……
從好多細節裏都能輕易瞧出來,鄧小平對毛主席的想法還有行動決策特別理解、尊敬和信服,毛主席還曾經說過他「政治思想強,人才難得」,那欣賞的意思簡直太明顯啦。
【水到渠成】
怎樣回應毛主席的欣賞與信任呢?
在第二年召開的為他恢復所任職務的十屆三中全會上,鄧小平發言了,也給出了自己的回答。
作為一名共產黨員,得拋開私心,實實在在地「履行黨員責任,聽從黨的安排」。
在該卷裏有毛主席多次評論鄧小平的內容,要是出版了,能讓更多人知道這些細節。
而鄧小平先後發出的兩封信件的內容,都被「轉發全黨」處理了。
水到渠成所需的條件,正在慢慢變成現實。
1977 年 7 月 17 日的十屆三中全會上,讓鄧小平恢復職務的決議被一致透過了。
後來他公開現身在一場足球賽閉幕式的現場,好多外媒都把這當成重大新聞仔細報道。
【當務之急:抓科教】
從手術後的恢復休養那段時間起,雖說多次表示做啥工作都完全聽從安排,可站在自己這邊,「最想幹」的工作屬於啥範疇,鄧小平並非沒琢磨過。
他覺得要達成現代化,科學技術趕緊追趕上來是非常重要且必需的條件。
要想把科技發展起來,那肯定得有知識和人才,這就體現出教育有多重要啦。
他好幾次聊天的時候都說形勢特別緊急:在科學技術這塊兒,咱們起碼落後了二十年。
首先得承認自己落後,承認了才會想著努力改進,才能找到解決的法子。
那時候,美國的科技人員不少於一百二十萬,蘇聯有大概八九十萬,日本也在這方面投入了很多資源。
那時候中國的科技人員才二十來萬,這裏面還包括了一些老的、弱的、病的和殘的,這很明顯是遠遠不夠的。
與此同時,因為不太重視跟國外資訊的交流,科研方面出現了脫節的情況。
咱們這兒的尖子生,如今好多新的科技文獻都弄不明白。
想要抓好教育和科技,得先重視人才培養。
應該設立重點大學、重點中學和重點小學,用嚴格的考試把優秀的人集中起來學習。
從事科學研究的隊伍得更精幹些,真正搞科研的人得能跟上最新的科技進步情況。同時呢,得從現有的科研人員裏挑出一部份不適合接著搞研究的,讓他們去中學或者大學當教員。
想讓科教領域發展得不錯,得把整個社會的風氣給扭轉了。
得尊重知識、尊重人才,要正確看待腦力勞動的價值與地位。
對於那些真有本事的尖子人才,得給必要的後勤保障,讓他們能安下心搞研究,能弄出有用的成果,「這對政治有好處」。
這些談話裏的好多重點,都成了之後開展工作的方向。
透過這些觀察,讓他更堅定了「我們得趕緊奮起直追」的念頭。如今現代科學技術變化太快,時代一直都在給人施加更大的壓力。
就像毛主席當年精辟講的「旗子立起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趨赴」那樣,不管是國家的發展,還是民族的前行,都得對未來有清晰的方向認知。
不止一回碰到記者提問,或者在別的一些場合,鄧小平一直都態度明確地表示:「沒有毛主席就沒有新中國,這一點都不誇張。」
所以天安門上的毛主席像,得一直一直掛下去。
這大概就是他給當年那個「老師和戰友」的最佳回應。
【歷史轉折裏的人和事】,作者是程中原、夏杏珍
【回憶華國鋒:「沈默老人」有意和歷史隔開】;2008 年 9 月 2 日;中國新聞網
【73 年鄧小平參觀韶山毛澤東故居的內情】;【黨史博覽】;2010 年 11 月 2 日
【毛澤東傳】 作者:[美]羅斯·特利爾 來源:金羊網-新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