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淮海戰役後期,軍委緊急調400萬包香煙,80萬斤豬肉發到戰士手中

2024-01-15歷史

1949年1月10日,人民解放軍繼遼沈戰役後,在淮海戰役再次取得了解放戰爭的空前勝利。六十多萬裝備簡陋的解放軍經過六十多個日夜,打敗了八十多萬裝備精良的國民黨軍。這是三大解放戰爭中規模空前的「大戰」,敵我雙方參戰總人數達一百四十多萬人。

長達八年的抗日戰爭剛結束不久,中國經濟尚未來得及恢復,國民黨卻敢擅自撕毀【雙十協定】,拉響國內戰爭的號角,為何尚未恢復元氣的國民黨會如此囂張?

據資料顯示,國民黨在解放戰爭中的軍事裝備,幾乎都來自於美軍的支援,原來是大哥撐腰,才有的胡作非為。

為了應戰,共產黨竭盡所能給六十多萬解放軍配上作戰的武器裝備。此外,解放軍的軍糧、保暖衣物等問題也亟需解決,一人哪怕是一碗白米飯、一件軍大衣,一頓操作下來起碼也得上億元。

數量有限的軍費究竟是購置先進裝備,還是籌備戰士糧食?沒有裝備的戰士會喪命,不能溫飽的戰士也會喪命。

在如此艱苦的情況下,1949年,我軍是如何出奇制勝實作淮海戰役勝利的?當年官渡之戰,曹操兩萬大軍大勝袁紹十萬大軍,憑的是天時地利人和,那我軍呢,憑的是什麽?

陳毅元帥:淮海戰役的勝利是人民群眾的小推車推出來的

1948年9月,濟南戰役勝利後,華東野戰軍司令員粟裕上書中共中央,希望允許率兵南下乘勝追擊,繼續殲滅國民黨的黃百韜第七兵團。

為了最大可能實作解放戰役勝利,毛澤東從大局出發,接連幾天開展關於淮海戰役的戰略部署計劃。最後,毛澤東電告粟裕以三個階段通關淮海之戰,力求借淮海戰役解放整個中原地區。

1948年11月1日,中共中央決定派出六十萬兵力,從不同方向秘密進攻徐州。國民黨收到訊息後,立馬調動華中剿匪總司令部的十二兵團支援徐州,此時,國軍駐守徐州兵力也達到了七十萬人。

雖然,我軍戰略部署充分,但是這場戰役豈非容易。

6日夜晚,華東野戰軍按計劃逼近黃百韜的戰略要點,隨後發起進攻。不過,由於國軍在武器裝備及地理位置上都占據了一定的優勢,我軍的炮兵部隊又沒跟上大部隊,這導致在雙方交戰中,我軍多次出現炮火支援嚴重不足的情況。

發起反擊的前三天,我軍非但沒有什麽進展,還導致了自身的嚴重傷亡。面對裝備先進、兵力優越的敵軍的威脅,中共的主力軍隊的士氣非但沒有降退,反而高漲。

早在淮海戰役展開戰略部署時,中共中央就曾對戰役進行了詳細分析:按照當前的國內形勢與部隊的思想情緒來看,我軍勝利占絕對優勢。

雖然歷史上以弱勝強的戰役為數不多,但凡是勝利的皆是民心所向。論民心,中共軍隊無疑是百姓心中最受歡迎的軍隊,不管他們在哪裏行軍作戰,都能獲得當地百姓的援助,包括這次淮海戰役。

淮海戰役中,老百姓的參戰規模可謂是達到了頂峰。陳毅曾說:「淮海戰役的勝利是百姓用小推車推出來的。」確實,淮海戰役的勝利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一半功勞是人民解放軍的,一半功勞是老百姓的。

首先是後勤巨大物資供給問題。

戰爭中最害怕的是什麽?不是戰死沙場,而是饑寒交迫。由於淮海地區的糧食長期遭到駐紮在該地的國軍搶掠,加上連年災荒,所以當地的糧食儲量根本不足以支撐近百萬大軍的巨大開銷。

一旦淮海戰役的戰線拉長,軍中將勢必出現糧荒危機。

早在戰略部署時期,中共中央就料到了淮海戰役的物資供給問題。但是由於連年戰爭,中央財政早已入不敷出。為了集中力量支援淮海戰役,11月4日,華東局組建了統一的最高支前領導機關——華東支前委員會,統籌戰役後勤保障和支前工作。

毛澤東說過,戰爭的偉大力量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於民眾之中。據史料記載,淮海戰役中所需的物資基本上都是從華東、中原、華北等解放區的老百姓捐送出來的。當時,淮海戰役還流傳有「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的佳話。

為了充分發揮百姓的力量,黨領導解放區的人民積極開展「耕戰互助」運動。發起之後,運動空前高漲,全國各地支持共產黨的老百姓甚至聯合發起「要人有人,要糧有糧,要物有物,全力支援前線」的口號。

為了保證前線戰士吃飽穿暖,家家戶戶晝夜碾米抹面,籌備菜蔬油鹽、趕做軍裝。據不完全統計,1948年到1949年間,三大解放區共籌運了九點六億斤糧食,軍鞋七百多萬雙,軍襪兩百多萬雙等。一些婦女因為連續長期做鞋,甚至造成手指殘疾。

物資來源基本解決後,新的問題又出現了,如何將這些物資運送給前線的戰士?隨著淮海戰役規模的不斷擴大,軍隊人數不斷增多,糧食的供給問題日趨艱巨。

當時保守估計,假設每人每天按兩斤糧食計算,那麽每天軍營後勤部就要備上一千兩百萬斤糧食。這是什麽概念?按目前中國最大噸位的貨車(四十四噸)計算,每天最低要往返二十八趟,才能運完當天的糧食。另外,由於作戰區域地形崎嶇復雜,水網、平原、丘陵觥籌交錯,運送糧食的任務變得更加艱巨。

在淮海戰役第一階段時,部隊的軍糧主要是由臨近戰區的魯中南四、五、六專區以及渤海、膠東後方調配過來的,總量超一億斤。鄧小平發話強調:「盡大力將彈藥、糧食運到前線。」

該如何解決如此龐大的物資運輸任務?這時中共想到了此前在山東解放戰役中的民站建設。民站建設是為適應新形勢下大規模運動戰的需要而建立的,是當時人力及物資調撥的重要中樞機構。

部份基礎民站已經有了雛形,但是誰去運輸呢?這可不是百千人就能解決的運輸任務,依據當時運輸及交通條件,沒有上百萬人的運輸團隊根本難以保證支前任務順利完成。

於是,中國共產黨在群眾中開展了發動工作。黨員幹部以身作則,率先投身淮海戰役的支前工作中去,從而引導和激勵了千百萬人民群眾加入了支前隊伍。據不完全統計,淮海戰役先後共動員了五百四十三萬人民群眾投身支前工作,包括隨軍常備民工二十二萬、二線轉運民工一百三十萬,後方臨時民工三百九十一萬。

當時農民組織了勞動互助組,村裏上上下下出現了青壯年出征支前,後方群眾在家生產的壯觀景象。

為了最大發揮民夫的後勤保障作用,中共在原有民站的基礎上繼續擴建站點,大站與大站之間相隔三十裏,大站中間十五裏再設立一個分站。據統計淮海戰役前後,僅是山東運輸線上就設有一百七十多個民站站點。這些民站都是支前民工為保證淮海戰役的後勤運輸工作,夜以繼日趕出來的工程。

盡管這樣,運輸的民工隊伍還要長途跋涉近千裏才能將物資運送到前線。淮海戰役期間,為保障前線供給,縱橫交錯的運輸網上每天都會出現民工如流水般井然有序地推著小推車通往淮海戰場的身影。

經過與敵軍殊死搏鬥,我軍終於在第一階段以全殲黃百韜的十萬兵團宣告勝利。此時,國名黨高層正內訌不斷,蔣介石一邊擔心淮海戰況,一邊又害怕李宗仁等人篡位。

眼看國軍在淮海戰場逐漸失利,為挽救局面,蔣介石不得不電請國民黨一級將軍白崇禧出戰指揮。但是蔣介石之前得罪太多人,當時黨內外不少人都等著看他的笑話,白崇禧也存心拆台,婉拒不去,還制約蔣介石從華中地區調兵增援。

在淮海戰役第二階段,我軍人數、民工、俘虜人數直線上升,總數達到一百四十萬人。為滿足前線軍糧等物資的供給需求,徐州解放後,我軍又新增加了兩種運糧方式——汽車運輸和火車運輸。

有人可能會問,為何到這個階段才采取火車運輸?中國之前的交通條件極其簡陋,大部份地區並沒有軌域支持火車通行。此次成功開通火車運輸,全仗支前民工日夜趕工修築鐵路軌域。

新的運輸方式投入到糧食運輸上後,短短十六天,支前民工就成功將四百多萬斤糧食從徐州運到蕭縣,順利完成了對追擊部隊的糧食供應任務。

淮海戰役第二階段結束後,粟裕,陳士榘,鐘期光,張震等華野將領認為前線部隊連續作戰,日夜不停,經常吃不到油鹽,應該好好慰勞一下,於是建議華東局組織慰問。此事被軍委知道後,周副主席親自致電華東局:凡我華東,中原參戰部隊,一律慰勞以香煙5包,豬肉一斤,凡不吸煙者,以其他等價物品代替。

當時中野和華野的部隊已經增加到了80多萬人,每人一斤豬肉,五包香煙,就是80萬斤豬肉,400萬包香煙,這可不是一個簡單的數碼。當時香煙好弄,華東局自己就有卷煙廠,但是豬肉卻不好弄。

為了籌措80萬斤豬肉,華東局一面組織幹部統一收購老百姓的豬肉,一面到集市上以四斤麥子換一斤豬肉。那些天從城鎮到鄉村,到處都在屠宰生豬,收購豬肉,很多群眾寧願自己不吃豬肉,也要把豬肉貢獻出來給前線的將士。80萬斤豬肉僅僅用了十余天就籌措完畢,運輸到了前線戰壕裏,讓戰士們過了一個好年。

由於軍民團結,前後方配合順利,我軍在淮海戰役中節節勝利,大敗蔣介石威風。國民黨兵官是越打越悲觀,打到最後甚至丟盔棄甲,各自逃命。除此之外,國民黨還遭到了各路百姓的打壓。杜聿明回憶說:「徐州附近的人民對於國民黨實行了嚴密封鎖,國民黨特務只能派出,無法返回。」

淮海戰役進行到中後期,國民黨的金主爸爸美國,也逐漸對國民黨失去了信心,拒絕再向蔣介石提供任何增加援助的請求。

隨著戰線拉長,國軍的儲備物資逐漸開始出現缺口,每人每周分不到一斤糧食,為了爭奪空頭食物,甚至開始了自相殘殺。

戰役發展到第三階段,可以說國民黨在這場戰役中已經完全沒有翻身的機會了,他敗了人民解放軍,敗給了廣大人民群眾,也敗給了自己。

當時共軍已經消滅了國軍三十四個師,同時包圍了邱清泉第二兵團和李彌第十三兵團的二十二師。為了配合平津戰役對傅作義集團的分割包圍,共軍提出暫緩對杜聿明部的進攻,休整二十天。最後,被包圍的杜聿明部,糧盡彈絕,戰士士氣極度低迷。

1949年1月10日,杜聿明被俘,淮海戰役宣告勝利。

臨近淮海戰役結束前十天,鄧小平曾親自到支前總兵站——河南商丘,當時呈現在鄧小平眼前的是數不盡的支援物資,如炮彈、炸藥、糧食、布匹、服裝、軍鞋等。看著眼前那些從倉庫堆到車站月台的大片物資,鄧小平笑得咧開了嘴。

古人雲:「得民心者,得天下。」國軍的失敗遠非是戰敗那麽簡單,即使他憑借美國的援助勝利了,其勝利的果實也不會持續太久。

據國民黨第十八軍軍長楊伯濤回憶:當他以解放軍俘虜的身份出現在臨渙集集中時,他看見市集上車水馬龍,行人如織,解放軍和當地百姓有說有笑。然而,反觀當年他率兵同樣是經過這些地方時,當地卻連一撮豬毛都沒看見。百姓看見國軍就如看見狼一樣,躲得遠遠的,大氣也不敢出。由這樣的統帥統領國家,誰又願意追隨呢?

「得民心者,得天下。」只有時刻把人民群眾的利益放在最高位置,真心實意地為人民群眾服務,才能將人民群眾的力量充分發揮出來,正如淮海戰役中用小推車推出來的勝利。一直以來,共產黨都是人民群眾的強勁後盾,而人民群眾也都是共產黨的力量源泉。

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希望「小推車」精神更古長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