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當年她借給八路軍7000斤糧食,為何在建國後,寧願餓死也不去要?

2024-07-20歷史

自古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無論是戰國時期,還是抗戰時期,都陸陸續續湧出許多可歌可泣的人物。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一位河北農村婦女的故事。

在幾十年前,中國正處於發展起步的階段,正所謂,萬事開頭難,中國成立之初也是困難重重。屋漏恰逢連夜雨,國家又遇到大饑荒,這個時候有許多老百姓為了活下去,拿著當初八路軍留下的借條前往部隊換糧,而有這樣一個農婦手裏握有大量的「糧食欠條」卻從未開口要償還,她就是今天的主人公——張翠屏!

張翠屏出生於1912年,老家河北承德,和眾多農村女娃一樣,她長大後,經媒人介紹嫁給同樣老實本分的農村小夥朱殿昆。

而這件事情還需要從抗日戰爭時期說起。

1937年7月7日,駐紮在盧溝橋的日本軍隊,毫無預兆地在中國駐軍附近舉行所謂的演習,並稱有一名士兵消失了,要求進入北平西南的宛平縣進行搜查(今盧溝橋鎮)。被中國軍方拒絕後,便向盧溝橋發動進攻。

自此,七七事變揭開了全國抗日戰爭的序幕。

本來張翠屏夫婦應該跟大多數人一樣,在小山村裏生老病死。直到日寇將戰火燒至這裏,才改變了他們的一生。當時村裏到處可見母叫兒打東洋、妻送郎上戰場的情景。

張翠屏的丈夫朱殿昆當了一名八路軍交通員,負責給當地八路軍傳送情報,而他們家也順勢成為了八路軍的一個秘密據點。張翠屏在家裏照顧八路軍傷員,為八路軍漿洗、縫補衣服。因為幹起活來非常的麻利快速,戰士們還親切地稱她為「麻利嫂」。與當時駐紮在那裏的李雲昌將軍結下了深厚的情誼。

李運昌,原名李芳岐,1908年9月出生於唐山樂亭縣木瓜口村。是黃埔軍校第四期學員,1925年加入共產黨,先後組織各地農民暴動,長期從事地下工作。直到1938年開始領導抗日武裝暴動,成立冀東抗日聯軍,李雲昌任司令員,率部隊打擊日偽軍,擴大了抗日政治影響。

1943年1月21號傍晚,正在興隆縣達峪村布置工作的李運昌,接到訊息稱:有七千多日偽軍已經把冀東軍區司令部包圍了,並封鎖了所有下山路口,準備給八路軍來個一網打盡。而此時,山上駐守的八路軍只有三百余人,根本無法與敵人廝殺,李運昌果斷下命令:燒毀所有檔,將電台綁上手榴彈準備突圍。

但是他們對周圍環境並不了解,周圍地勢復雜,山路陡峭,一時間竟不知道該從哪裏突圍。而交通員朱殿昆在外沒有回來,他們迫切需要一名熟悉地形的精靈。這時候,張翠屏了解到情況後,果斷挺身而出,要帶大家從一條小路離開。

而司令李運昌一看是個女子,而且挺著個大肚子,便立刻拒絕了,先不說能不能把大家帶出去,她自身行動都很困難了,大家又怎麽敢拿她去冒險。

可是,張翠屏也一口拒絕了司令員的好意,她堅定地說自己和肚中的孩子加在一起也比不過三百多名戰士的性命。此時國家正是需要他們的時候,怎麽能白白死在這裏呢!

於是,張翠屏帶著三百多人從山上的懸崖上開始撤退。一路上山路崎嶇,到處都是懸崖峭壁,這些八路軍戰士大多都是平原人,哪見過這種陣勢。面對路途的險峻,張翠屏搶在展示前面,自己先爬過去,在扔下繩索,將戰士們一個個拉上去。就這樣懸崖總算過去了。

可是後面還有一片冰天雪地的平原,厚厚的冰層上覆蓋著一層薄薄的積雪,導致道路異常難走。戰士們更是一步一滑,三步一摔的艱難前進著,還要防備著伏兵,可謂是困難重重。而這時候的張翠屏挺著個大肚子就更加難行了,一直都有兩名戰士攙扶著她緩慢前進。就這樣意外還是發生了,張翠屏摔倒了,連同攙扶她的女兵也一起重重摔倒在地上。

張翠屏隨即感覺到一陣腹痛,身下一攤液體流出,晚了,這是羊水破了,這可怎麽辦?士兵著急卻無可奈何,李運昌也是嚇了一跳,趕緊找來女兵幫忙。張翠屏知道羊水已經破了,只能試著把孩子生下來,她懷孕已經有八個多月了,早產應該可以活下來。抱著不成功便成仁的態度,在部隊衛生員的幫助下,最後成功生下一名男嬰。

這時候張翠屏說道:首長,您是文化人,給幫忙起個名字吧。李運昌也沒有推辭,想了想會所就叫朱海清吧,看到周圍都是冰川,又說他出生在冰天雪地裏,小名就叫冰兒吧!

後來部隊成功穿過敵人的包圍網,張翠屏便與部隊分開準備回到村子裏。張翠屏開開心心地走在回家的路上,此時她還不知道有一個天大壞訊息在等著她,那就是她老公朱殿昆在打探訊息時被捕犧牲。當回到家中的張翠屏聽到訊息後,倆眼一黑就昏過去了,醒來後也是郁郁寡歡的,看著自己剛生下的孩子就成了孤兒,她感覺自己整個人失去了支撐。不過,張翠屏很快就振作起來了,她要接下丈夫留下的擔子,成為新的交通員,繼續未完的使命。

她用實際行動告訴我們:生命的意義在於對信念的堅持,在於對信仰的追求。

隊伍離開後,張翠屏家裏這個秘密聯絡點並沒有撤去,經常會有八路的工作人員在此工作。每當有八路軍經過,或者到這裏執行任務時,她都會為戰士們為做飯,而在那個混亂年代,糧食一直都是最稀缺的物資。

而八路軍的物資更是儲備簡陋,有時候不得不向老百姓借糧,但都會打下借條。而張翠屏也深知這一點,在八路軍到此缺糧的緊要關頭,她都會給戰士們送去吃的,後來更是擔負起我軍地下工作人員的夥食,沒想到,經過幾年的日積月累,八路軍一共給她打下了足足7000斤糧食的欠條。

「七千斤糧食築長城,身懷六甲戰懸崖」的張翠屏就是這麽默默無聞的奉獻著,為祖國的事業盡一份力。

俗話說: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濕鞋。張翠屏家是聯絡點的事被漢奸知道了,便帶著當地的日寇部隊進行掃蕩。而張翠屏也是因此成為了日寇的追捕物件,每天都活在躲躲藏藏的日子中,生活更是過得艱苦難耐。但張翠屏依然不忘初心,為國家大義而默默奉獻!

張翠屏的努力沒有白費,八路軍最終將日軍趕出了國門,讓百姓結束了戰火連天的生活。

但是新中國剛剛成立,一切都是百廢待興,國家實力積弱,而百姓生活雖然穩定了,但質素並沒有得到改善,時不時的天災更是火上澆油,讓百姓的生活更加困難。

在國家的發展上,中國人民剛剛經歷了五八年的大躍進,就進入六十年代初的大饑荒,一場饑荒一鬧就是三年。那時候黨和國家領導人最頭疼的就是6億人民的吃飯問題,基本上只要國家開會,不論何種會議,會議大小,都要提到糧食問題。

1959年夏天開始,全國出現大面積的幹旱,然後國內自然災害不斷,糧食產量大振幅下降。但是地方領導為了政績,居然謊報災情,還說糧食大豐收,然後開始各種總催繳國糧。最終導致出現全國性的糧荒。

近幾年有部電視劇叫【老農民】不知道大家看過沒有?而這部劇以山東黃河岸邊的麥香村為主講述了六十年代大饑荒的人們是如何生活的。猶記得裏邊有一幕是,作為隊長的牛大膽在大年三十給隊員發物資的情況,大家辛辛苦苦一年,到年底每家每戶發了一盒火柴過年。

可見當時農民生活是多麽艱難。

後來一位居住在青島的老人回憶當年時說,我都記不清那年的除夕夜吃的什麽了。但是「喝稀的」和「吃不飽」是她如何都忘不掉的。老人回憶說:我們兄弟姊妹五個人,全靠父親一個人養活,當時糧票有限,白面就更吃不上了,家裏吃的最多的就是地瓜幹和清水是的稀飯湯,就是過年也是吃這些,有的家裏稍好點的就吃頓餃子,但是餃子皮裏摻的都是地瓜面,玉米面或豆面,餃子餡更是見不到肉星和油花。

據當時的資料記載,1958年,全國面積旱災,春旱時間長,波及面廣,嚴重影響農作物的播種和生長。河北省中部和東部地區更是連續200多天沒有下過雨雪,隨後華東與東北有800多萬傾農田受旱,吉林省有一千多座水庫幹枯,為近30年唯有的大旱。

1959年,因為旱情影響河北省150萬公頃小麥生長,成災區就有62萬公頃,還有20萬公頃需要挑水點種;黑龍江省也有150萬傾耕地受旱,隨後渭河,黃河中下遊以南,武夷山以北廣大地區普遍少雨,閩、粵地區也是60多天無雨,隨後旱災繼續擴大,波及至豫、魯、川、皖、鄂、湘、黑、陜、晉等等20個地區,受災範圍直達在50年代是前所未有的。

1960年,旱情還在繼續擴大,除黃河外,多地多處河流斷流,導致災民連水都喝不上了。據資料記載1960年全國總人口比上年減少1000多萬,以河南地區最為嚴重。有9個縣死亡率超過100%,為正常年份的好幾倍。

當時國家也釋出過公文,凡是手裏有欠條的都可以憑借欠條向政府兌換小米。

當時很多人手拿當年八路軍留下的借條前去換糧,在這樣的環境下張翠屏不但沒有換取糧食,還把欠條鎖在小鐵盒子裏,寧願帶著全家人一起挺著挨餓,都沒去找政府換糧,最後就是揭不開鍋了,張翠萍也不許有人動這些欠條。

如果張翠屏拿著手裏欠條去找國家換糧,那絕不是一個小數量,在當時全國大饑荒,七千斤糧食對於當時的家庭就是一個糧倉,絕對夠他們一家平安渡過災荒年。

張翠屏說:國家現在正處於困難時期,雖然自己有資格找政府換糧食。他也不能去給國家添麻煩,寧可一家人吃野菜吃樹皮,也絕不向國家伸手。

一直到1982年,70歲的張翠屏臨終前才告訴兒子朱海清這段傳奇故事。她還給兒子說:不是我們對八路軍有恩,而是八路軍對我們家有恩,李司令現在是國家幹部,你們可不能去麻煩他,不然九泉之下我也不會原諒你們。

其實,在新中國成立後,李運昌司令也尋找過他們,但始終沒找到他們。1988年4月, 李運昌終於得到了張翠屏之子朱海清的訊息,這個出生在危難關頭的孩子,此時正在河北興隆的一個鑄鐵廠工作。 李司令見到他後很激動,還擔心找錯了便特地問他的小名叫什麽?當朱海清「冰兒」兩個字說出口時,李司令終於放下在心中沈積多年的重擔。李運昌很是激動,興奮的情緒久久不能平復,抱著朱海清不撒手,嘴裏說著終於找到你了。

只是,天不遂人願,朱海清告訴李運昌自己母親已經去世多年。李運昌聽到自己口中的麻利嫂已經去世,更是當場痛哭,想不到動念一別竟是生死永別。李運昌說:要不是麻利嫂,我們當年就死在鬼子的槍下了。

後來朱海清帶李司令去了母親的墓地,李司令送上一只花籃,上面寫著——向恩人麻利嫂致敬!

中國之所以能取得抗日戰爭的勝利,就是因為在黨的領導下全民族緊密地團結在一起。眾誌成城一心抗日,在抗戰時期像張翠屏這樣的人還有很多很多,他們默默無聞奉獻著,為抗戰的勝利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但是他們從來不計較個人得失,也不希望國家能夠回饋他們。我們應該銘記這些默默無聞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