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動員50萬大軍,三次攻打越南都失敗,蒙古鐵騎為何止步東南亞?

2024-04-12歷史

作者|冷研作者團隊-微漫煙葉

字數:9186,閱讀時間:約23分鐘

編者按:越南作為現在中國東南方向重要的鄰居,其歷史可以說是分為三部份即①與中國的戰爭,②與中國的互相影響,③對周邊國家不斷擴張。其中除了秦朝使其納入中國領土千年之久之外。其他宋,元,明,清。四朝對越戰爭都未能再重現秦朝的輝煌,其中也包括蒙古人這樣橫掃歐亞的存在,這無疑讓人意外。對此就來探討一下蒙古人為何兵敗越南。

首先需要明白的是,蒙古時期的越南與現在越南並不一樣,在古代越南或者安南,指的是北越,當時越南中部是獨立占城國家。南部是被稱為水真臘,原屬柬埔寨的地區。所以與中國歷代對抗的越南,實際上只是現在的北越。

①兀良合台入侵越南

公元1234年蒙古滅金自此與南宋接壤,隨即對南宋展開進攻。面對蒙古的咄咄逼人,南宋方面節節敗退。但是蒙古人始終無法打破出川東的大門,對此蒙古方面調整戰略,改用從吐蕃繞道至雲南,再從雲南直取南宋腹地的,被稱為「斡腹」的戰術。

但是一開始蒙古方面計劃進行的並不順利,直到蒙哥繼位,以忽必烈為帥兀良合台為副,「統兵由蜀道征大理交趾,斡腹湖廣」①忽必烈不負眾望,與1253年招降吐蕃,滅亡大理,次年忽必烈返回留下兀良合台繼續攻略雲南地區。很快蒙古軍隊就征服雲南,對南宋形成包圍之勢。

然而,安南無疑是蒙古背後的一大隱患,因為越南與雲南接壤能夠隨時北上攻擊蒙古軍隊後方。其次安南與宋朝關系密切,為宋名義上之「附屬國」,並且多次向宋朝提供蒙古軍隊動向,還向宋朝請求派弓箭火炮工匠協助,同時希望南宋派兵共同防禦蒙古軍隊。南宋方面也給予安南工匠一百,良箭二幹,並派精兵一支駐紮邊境,以防蒙古軍隊入境。雙方建立了共同抵抗蒙古的戰略,蒙古軍隊決定首先讓安南臣服,再攻宋的戰略。

那麽當時安南戰力如何?對此要從安南軍制說起,安南軍制效仿唐的府軍與宋的禁軍制度,但是安南人並沒有全盤接受,而是根據實際情況發展出符合自己國情的「全民皆兵,全民國防」的兵制。

並且反過來影響了宋朝,據史料記載「嘗得【安南軍法】讀之,防其制,部份正兵弓箭手人馬,團為九將,合百隊,分左右前後四部。隊有駐戰、拓戰之別,步騎器械,每將皆同。以蕃兵人馬為別隊,各隨所近分隸焉,諸將之數,不及正兵之半,乃所以制之。處老弱於城砦,較其遠近而為區別。使蕃、漢無得相雜,以防其變。具為書上之,時鄜延呂惠卿亦分花兵,延慶條其不便,神宗善其議」②宋史研究權威學者王曾瑜也認為「安南九軍法」實為宋朝創設新的軍級編制單位的開端③

此為越南李朝軍制對宋代軍制的影響,而陳朝大體繼承了李朝的軍制,但是在有一些方面進行了改進。第一就是禁軍規模比李朝有所擴大,第二對地方軍的改革,關於越南地方軍隊數量據越南官修史書【大越史記全書.丁紀】記載:「甲戌五年(宋開寶七年)定十道軍,一道十軍,一軍十旅,一旅十卒,一卒十伍,一伍十人」根據這條記載在丁朝時期,安南有軍隊有百萬之眾。不過這是征發數量,不是軍隊實際數量。之後李陳兩朝人口增加,其征發數量必然大增。至於實際軍隊數量有多少,據越南學者說法「甲申年(AD1258年)8月,陳國郡傳檄諸王候,會和全部軍士與東步頭進行檢閱,水步兵共計20萬」④這些就是陳朝用來抗擊蒙古的武裝力量。

那麽與之相對的元朝是什麽樣的軍事實力呢?筆者在【在13世紀還想玩陣前一騎討?蒙古征日期間,日本軍隊真全面落後嗎?】一文中對蒙古軍隊戰術有一番介紹,這裏再接著做一番補充,首先任何戰術都需要適合環境和對手。正如拜占庭皇帝利奧在【戰術】中面對不同的敵人進行不同的戰術針對。⑤

而蒙古人也是一樣的,據西使柏郎嘉所說 「還必須知道,當他們發現敵人時,便對其發動進攻,每個人都要向敵人連發三、四支箭;當他們發覺自己不能占上風時,便返回自己人陣營中。他們是出於詭計而這樣作的,以使其對手們尾隨誤入一塊他們事先布下陷阱的地方。

如果敵人尾隨而落入圈套時,便把他們包圍起來,然後再殺傷他們。同樣,如果他們發現面對一支勁旅時,便避而遠之,退避到具有一日或二日行程的地方。他們或者入侵該地區的另一地帶,恣意劫掠殺人和進行破壞,對整個地區進行蹂躪。當他們發現甚至連這樣作也不可能的時候,便後退十日,甚至有時是十二日行程之遠,在一安全地帶紮營屯兵,一直等待敵軍的退散,他們到時便飛兵奇襲,使當地滅絕人煙。

他們非常善戰,與各民族廝殺已有四十余載之久了……然而,我們還必須知道,如果他們可能不這樣行事的話,那他們不會自願(與敵人)進行肉搏戰,但當人馬都被箭射中時,他們就會與敵人直接交手」⑥

這一點也得到伊爾汗國官修史書證明「格魯吉亞人大量聚集出戰。哲別派遣速別台帶著軍隊去攻打他們,而自己率領五千勇士埋伏起來。速別台故意敗退,格魯吉亞人向他追來。[這時]哲別從埋伏處出來,由側面繞過來,把他們全部殲滅。他們[蒙古人]在大多數戰役中慣用的戰術都是如此。」⑦

我們這裏對比雙方的記載,宋使記載蒙古與敵人交戰時候先用一隊騎兵沖鋒,要是不成功後隊騎兵進行第二次沖鋒。但是西使記載蒙古人與敵軍作戰時候,是先射箭要是不能成功就撤退誘敵。還說蒙古人不會自願與敵人進行肉搏戰。之所以出現這樣情況,正和利奧所說的面對不同的敵人,使用不同的戰術。

現在讓我們回到這次入侵中來。AD1257年兀良合台陳兵安南以北,自此拉開了元軍征越的序幕,正所謂「師出有名,大功可就矣」,所以先派出2位使者去見安南國王,要求其臣服蒙古。對此安南王不但拒絕,並且還將2使扣留,並且多加虐待。安南扣留並侮辱了使者,給了元軍進攻的借口,良合台隨即派遣徹徹都等人各率領千人先鋒隊,向安南京城以北的京兆江進軍。又派其子阿術為援,觀其虛實。

另一方面安南也大舉部署軍隊。從水路兩方面用來防禦蒙古軍,兀良合台得到這一情報之後,命令徹徹都為先鋒,阿術斷後,自己帶領主力軍隊開拔。12月兩軍會和,安南軍震駭蒙古軍的強大。阿術乘機大破安南水軍。兀良合台也攻破安南陸軍。次日與安南軍再戰,「原國主陳王遣象隊迎敵時,太師(兀良合台)子阿珠(阿術)年十八率善射者,射其象、象驚奔反蹂其眾大潰。翌日陳王斷扶鹵橋,對岸而陣,師欲濟未測淺深,乃沿江仰空射之,驗箭墮水而不浮者知為淺出,即以騎兵濟馬躍登岸。翌日擊安南兵潰,大軍繼殺萬人」⑧

安南軍一敗再敗,蒙古軍乘機攻克安南首都,解救兩位被虐待多時的使者。其中一位還沒有得到蒙古軍救治,就不幸死亡。蒙古軍隊屠殺了城市以泄恨,幾天後,由於無法忍受悶熱的氣候,他們撤離了安南首都。

同時派出使者要求安南再次臣服,但是越南史料對此記載並不一樣「二十四日,帝及太子禦樓船,進軍東部頭逆戰,大破之。元軍遁歸,至歸化寨,寨主何俸召集蠻人襲擊,又大破之。時元人新取雲南、遊兵略至、無攻取意、當時謂之佛賊、賊退,賜俸候爵」⑨對此郭震澤主編的【越南通史】引南宋李曾伯的【可齋續稿後】的安南對南宋的求援公碟「竊詳言敵之犯交,謂已迫其城下,交主果曾登舟避鋒」,「尋雖收合余兵,夜劫攻敵,其公牒不言敵兵之敗,乃言交兵之潰,則其事勢可見」此公牒真實地反映了安南王確「曾登舟避鋒",「乃言交兵之潰」以及向南宋乞求兵援的迫切心情,並可看出陳氏王朝在致南宋的公牒中並未諱言陳兵之潰

可以得出結論所謂陳朝打敗兀良合台,迫使兀良合台撤離安南純屬越南官修史書自吹自擂。實際上兀良合台撤離安南首都之後,並沒有就此離開,而是一面「為久駐計,軍令嚴肅,秋毫無犯」⑩要做出長久占領安南的打算,起初陳朝國君陳日煚面對國都被焚燒非常氣憤,將使者捆綁送回去。但是後來蒙古使者再次要求陳日煚稱臣納貢,冷靜下來的陳日煚同意這一要求,議定三年一貢。隨後兀良合台就領兵結束安南,綜合所述蒙古這次入侵安南,實為保證後方安全,並沒有想征服安南,再得到安南臣服的許諾之後,自然也就離開安南。

②蒙古第二次入侵安南

AD1262年元世祖忽必烈要求在安南設定達魯花赤,安南方面為了不惹怒元朝,同意了這一建議。然而元朝並未就此收手,於1267年再次提出了六事分別為「一君長親朝,二子弟入貢,三編民數,四出軍役,五輸納貢稅,六仍達魯花赤統治」顯然此六事無疑加強了元朝對安南的控制,這無疑是安南方面不想看到的。所以安南方面除了入貢和達魯花赤之外均沒有同意,而元朝這時正陷入滅宋的白熱化階段。對安南也無暇顧及,同時1275年安南方面要求元庭罷免達魯花赤。此時引起元朝不滿,動了武力滅亡安南的念頭,派人勘察安南邊境地勢。同時又對安南提出六事,安南國王對六事又一次否定

1279年元朝方面立陳日烜叔叔陳遺愛為安南國王,並派兵千人護送回國。以此來達到控制安南的目的,顯然忽必烈低估了安南獨立自主的決心,過於自信的認為安南,會因害怕自己的蒙古鐵騎而屈服。安南國王處死了陳遺愛,明確表明他不會向忽必烈屈服。從這時起,元朝開始計劃征服安南,以攻打占城為借口,向安南請求借道。

安南方面識破了元朝的真正意圖,對此嚴行拒接,並在戰略要地部署軍隊加強防禦。元朝方面明白自己的計策失算之後,決定武力進攻,但是為了保證師出有名,脫歡先派出李邦憲,孫悅等人攻克可隘峽。隨即又攻克洞板隘,之後派使者要求興道王開啟通道放元軍過去,遭到拒絕之後,元軍又一次派出使者要求召見他。再次遭到拒絕之後,元軍以此為借口,開始全力進攻安南。

這裏不得不考查一下元軍兵力,在網絡上很多依據越南史料認為元軍有50萬,首先這裏參照一下原文「唆都元帥領兵五十萬,由雲南經老撾、直至占城、與元人會於烏裏州,尋寇驩、愛進駐西結、期以三年削平中國」【大越史記全書.陳紀】

從原文可以看出所謂元軍50萬,只是唆都征占城的軍隊,並不是元軍的全部軍隊。顯然五十萬不過是越南方面誇大其詞而已。那麽元軍總共多少人呢?這一點中國方面沒有留下記載,對此筆者進行一番推算,這裏以宋越戰爭為例「熙寧戰爭凡費錢帛金銀糧草五百一十九萬貫疋兩石束,計「合用般糧人夫四十余萬」,經郭逵建議部份隨軍自負,部份就地購買,使「般糧人夫內減一半」只需二十萬人月,與10萬軍合計仍動用30萬人」⑪可以看出宋軍與安南戰爭時,透過計算10萬軍隊,要用民夫40余萬,但是透過就地補給和自給,可以將民夫數量減少到20余萬。而據劉宣計算,運十萬石糧要四十萬民夫,加上其他一共要50~60萬人。

而此時元朝剛剛平定南宋,恐怕很難做到就地補給,自給倒是可以滿足。所以民夫和軍隊比例應該按4:1來算。同時還有另一個問題,就是宋朝與越南戰爭時。宋朝境內承平日久,而元朝此時才剛剛平定南宋。再加上元軍征越南,導致反抗者日多。對此【元史.劉宣傳】有這樣的記載「唆都伐占城,牙言平交趾,三數年間,湖廣、江西供給船支、軍須糧運,官民大擾,廣東群盜並起」另據郭震澤主編的【越南通史】載「在右丞相唆都率兵征占城、交趾時、有廣東轉運鹽使合刺普華,智勇雙全,隨唆都保護餉道、當元軍到達東莞、博羅二界時,適與當地起義者劇歐鐘相遇。起義者驍勇善戰,其鋒銳甚勇,給元軍重創。

合刺普華曰:「軍餉重事也,望風退縮,吾非為也。」即身先士卒,且戰且行,「矢竭馬傷,徒步格鬥,踣數十人,勇氣益厲。以眾寡不敵,為所執,遂遇害中心岡,時元甲申二月之二十九日..」可佐證劉宣此言不虛,所以必然需要一支龐大的軍隊來保護糧夫才對。」綜合所述筆者認為,元朝在安南的軍隊應該有10萬余,但是後勤人員 ➕ 護送人員達到50~60萬,總數也接近70萬。

1284年鎮南王脫歡將軍隊一分為六,力圖全面占領安南。正月初元軍在內傍峽大敗興道王,興道王逃奔萬劫。正月六日元軍攻克萬劫,正月十二日元軍進據富良江北。安南王陳日烜,帶領精銳的聖翊等禁軍,與1000艘船戰船,助戰興道王。雙方隔江相對「鎮南王遂與行省官親臨東岸,遣兵攻之,殺傷甚眾,奪船二十余艘。興道王敗走,官軍縛筏為橋,渡富良江北岸。日烜沿江布兵船,立木柵,見官軍至岸,即發炮大呼求戰。至晚,又遣其阮奉禦奉鎮南王及行省官書,請小卻大軍。行省復移文責之,遂復進兵。日烜乃棄城遁去……遂調兵渡江,壁於安南城下」【元史.安南傳】

第二天元軍進入安南都城,下令軍隊進行休整,另一方面安南軍隊,雖然放棄國都。但是仍然以南方天長府(今越南南定省東半部)和長安(今越南寧平省東部),為據點進行抵抗。同時又命令興道王領兵重新集結與萬劫等地,以此切斷元軍後路。

同時元朝將領烏馬兒領軍攻占萬劫、普賴山等地區,擊敗越南軍隊。隨後,元軍繼續進攻嘉林等地,捕獲越軍士兵,發現其臂上刺有「殺韃」字樣,遂進行屠殺,並追擊至東步頭。陳興道則部署陳光啟防守乂安,抵禦元將唆都的進一步侵略。2月脫歡領兵南下攻克天漢隘,2月3日屯兵大黃江,安南義侯陳秀全以全家降。

另一方面據【安南誌略】載:「正月二十一日,時大王咬起,右丞唆都,左丞唐古戴,[參]政黑的,奉旨由占城進兵,入布政府,攻其後」而脫歡也於此時南下兩面夾擊,唆都這一路自入安南以來所向無敵。據【元】載:「自入其境,大小七戰,取地二千裏,王宮四所」之後領兵北上與脫歡來會,此時脫歡將軍隊分為二,一路從水路由李恒統領,一路從陸路由庫春統領。南下繼續入侵,直入天長府,陳日烜敗走。元軍沒有停止繼續追擊,追至膠海口陳日烜不知所蹤。對此越南方面史料有如下記載「三月甲戌朔,二帝舍舟而徒步,至水取舟,出南趙江即水棠縣。逾大旁海、幸清化」【大越史記全書.陳紀】

3月脫歡以興道王軍隊還在萬劫集和,唆都未按時與其會和等為理由,向元庭求援軍。四月元軍繼續追擊,「夏四月,帝命昭成王〈缺名〉、懷文侯國瓚、將軍阮蒯等,領捷兵迎戰於西結步頭。官軍與元人交戰於鹹子關,諸軍鹹在。惟昭文王日燏軍有宋人,衣宋衣執弓矢以戰。上皇恐諸軍或不能辨,使人諭之曰:「此昭文韃也,當審識之。」蓋宋與韃聲音衣服相似,元人見之,皆驚曰:「有宋人來助!」因此敗北。初,宋亡,其人歸我。日燏納之,有趙忠者為家將。故敗元之功,日燏居多。」【大越史記全書.陳紀】按照一般說法鹹子關之戰是安南由守轉攻的轉折點,最終元軍再安南的打擊之下敗退。

但是元朝方對從安南撤軍說法並不一樣「官軍聚諸將議:「交人拒敵官軍,雖數敗散,然增兵轉多,官軍困乏,死傷亦眾,蒙古軍馬亦不能施其技。」遂棄其京城,渡江北岸,決議退兵屯思明州。鎮南王然之,乃領軍還」另據【元史.元世祖紀】記載:「陳日烜走海港,鎮南王命李恒追襲,敗之。適暑雨疫作,兵欲北還思明州,命唆都等烏裏。」

這裏以安南軍隊數量變多,和蒙古軍隊無法施展長技,外加疾病為由退軍。那麽元朝方面這番說辭正確度多少呢?

首先正如上面所說,安南軍隊預備役超過百萬,並且元軍自進入安南以來,在各地分兵駐守,如「萬戶李邦憲、劉世英領軍開道自永平入安南,每三十裏立一寨,六十裏置一驛,每一寨一驛屯軍三百鎮守巡邏。復令世英立堡,專提督寨驛公事」【元史.安南傳】明顯也是為了鎮壓各地反抗勢力。顯然此時元軍陷入孤立無援的禁地,第二越南森林面積約15萬平方公裏,占全國面積50%,其中北部占森林面積三分之二。明顯是不利於騎兵的地區,再加上北方人去南方出現水土不服生病實屬正常,所以元軍說的確實是事實。

但是不可否認元史確實給元朝違敗楊勝,對此「【安南誌略】僅載「夏四月,安南乘勢攻復羅城(首都)。五月五日丁醜,咬奇與萬戶弩伏兵其宮,擊散。乃渡瀘江,會鎮南王,翌日班師」,對具體的戰事細節並未多言。

另據【經世大典】載「四月,交兵大起,其興道王攻萬戶劉世英於阿魯堡,忠誠王攻千戶馬榮於江口,皆殺退。既而水陸來攻大營,城圍數匝,雖多死,增兵轉眾。官軍朝暮鏖戰困乏,器械皆盡,遂棄其京城,渡江屯駐,尋班師」。可見,元軍是在安南陳軍全力圍攻之下被迫結束安南首都的」⑫【大越史記全書.陳紀】也載:「自賊處逃赴禦營奏報雲:上相光啟、懷文侯國瓚及陳聰、阮可臘與弟阮傳率諸路民兵敗賊於京城、章陽等處。賊軍大潰。太子脫驩、平章阿剌等奔過瀘江。」

綜合所述元軍之所以撤離安南,是由於自己原因外加安南人民奮力抵抗的雙重因素導致的。此時的脫歡實際上是陷入了安南軍隊的包圍之中,據【元史.安南傳】記載:「行至冊江,系浮橋渡江,左丞唐兀等軍未及渡而林內伏發,官軍多溺死,力戰始得出境。」

同時根據【元史·李恒傳】載「蠻兵追敗後軍,王乃改命恒殿後,且戰且行。毒矢貫恒膝,一卒負恒而趨。至思明州,毒發,卒,年五十」雖然脫歡苦戰才脫離安南境內,但是唆都就非常倒黴了,由於元軍撤離倉皇,並沒有通知唆都,當唆都得知之後。元軍已經離開安南,唆都自知大事不妙,倉皇撤離,但是為時已晚。最終命喪安南。不過安南方面恐懼元軍再次入侵,就將唆都軍隊送回元庭,希望與元庭和好。

③元軍第三次入侵安南

元軍在安南的敗退使忽必烈震怒,雖然安南方面將唆都的敗軍送回,以表達善意。但是並不能打消忽必烈滅亡安南的決心,於元二十三(1286)年正月發動對安南進攻。五月安南王陳日烜又棄都城而逃,但是元軍也於六月結束安南。1287年11月元軍又以10大軍兵臨安南(按越南方記載為30萬,實為誇大其詞),十一月鎮南王軍到達思明州,命令2500人守護物資。兵分四路,一路由永平入侵,一路由女兒關進軍,一路由烏馬兒率領從水裏進軍,最後一路由鎮南王親內建領。

關於這四路軍隊戰況越南與中國方面記載出現嚴重偏差,根據【元史·安南傳】的記載,元朝軍隊在征途中取得了連連勝利,再次攻占了安南的首都,展現了元軍的強大軍事力量和戰略優勢。然而,在越南的【大越史記·陳紀】中,雖然對安南軍隊的失利僅有簡略的記載,但卻詳細記述了陳軍在四次關鍵戰役中取得的勝利,這些勝利對抵抗元軍的侵略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首先,在「冷涇關之戰」中,興德侯指揮的禁軍巧妙運用毒箭,重創元軍,使得元兵傷亡慘重,從而贏得了這場戰役。接著,「多某灣之戰」見證了仁德侯如何巧妙地擊敗蒙元水軍,導致大量元兵溺亡,並俘獲了眾多戰利品,包括俘虜、舟船以及兵器馬匹。「大灘口之戰」是興道王與阮識統領的聖翊勇義軍共同對抗元軍的一次重要勝利。在這場戰役中,陳軍展現了出色的戰術配合和勇猛的戰鬥精神,再次擊敗了元軍。最為引人矚目的是「雲屯海戰」,由仁惠王陳慶余領導。這場戰役不僅詳細地被吳士連記載下來,還特別強調了其在整個戰局中的關鍵地位。仁惠王巧妙地擊敗了元軍的運糧水軍,繳獲了無數軍糧和器械,對元軍的後勤補給線造成了重大打擊,極大地影響了元軍的戰鬥力和士氣。

除了雲屯海戰之外(見下文),元朝方面均無記載。筆者認為雙方都有避敗楊勝的宣傳,所以實際情況是安南方面確實擊敗元軍幾次,但是都是無關痛癢的小勝。而元軍則一路勢如破竹攻克安南首都。盡管首都被占領,但是安南仍有大量軍隊繼續抵抗。同時將目光描向了元軍隊後勤部隊,當時運送軍糧的是宋降將範文虎,首先擊敗截擊的安南水軍,隨後又遇見大量安南水軍,範文虎自知不敵,乃自沈米與海中。

但是【大越史記】卻說,「擊敗之,獲虜軍糧器械不可勝計,俘虜亦甚多」隨後又說「乃縱其所獲人,至元營具告。元人果退……」不管咋說元軍以糧食未到而退,可為事實。「二十五年(1288年)正月,王軍還。不久,「復命公將舟師百艘從人,至海島,遇賊船二千,公帥將七轉戰十余日,糧匱,上命退師。眾以海道險絕,請棄舟俱陸行以還,王不果聽。於是舟師自排灘分道出內傍關,賊伏兵斷關口,公與萬戶塔刺赤、劉世英擊潰之,斬其二將。右丞程鵬飛別以兵並江送舟師。至東潮阻水,乃夜自他道馳及鎮南王軍。賊追至,公力戰卻之。至竹洞,賊復大至,公又與萬戶劉珪擊走之,三月,壬辰,至白藤江,聞日烜以精兵數千出我後,公亟會將上逆戰,天忽大風,潮水遽落,舟不得進退。賊乘風以小舟數百,合步卒翼兩岸擊我軍,四面矢下如雨,公被大創十余,猶奮臂督將十力戰,而賊益滋,軍陷,公(樊楫)遂執」⑬

不過安南方面仍然恐懼元朝強大的實力,所以戰後仍然派遣使者要求入貢通好,元朝方面同意這一要求。同時將俘虜眾人送回,但是烏馬兒因為殺害安南人太多。安南人對其深惡痛絕,但是又擔心殺了烏馬兒影響通好。遂用興道王計,命人送至海中,鑿沈船,使其溺死,而元朝也無從責怪。

④結論

現在對元朝征安南失敗做一總結,關於元朝失敗原因筆者認為有三,第一安南人民眾誌成城抵抗元軍入侵,無疑是首當其沖。第二元軍以北人為主,安南地形並不適合騎兵發揮,同時氣候也不利於元朝。第三個原因是,元朝剛平定南宋,許多南宋人民逃往安南避難。也增強了越南的國防力量。總之這些是元朝未征服安南的原因。

參考資料

①【郝文忠文集】卷32【東師議】

②【宋史】卷286【蔡齊傳】

③(中)王曾瑜【宋朝軍制初探(增訂版)】

④(越)陳重金【越南通史】

⑤【中世紀戰爭藝術史】(根據原文覆寫而成)

「法蘭克與倫巴底人雖勇猛,卻缺乏靈活與紀律。他們堅守陣地,不輕易撤退,騎士即便失去戰馬亦會堅守戰鬥。然而,他們的密集陣型和組織混亂,使我們易於透過側翼奇襲引發混亂。他們的部落和家族聯結,與我們的層級分明的軍事組織相比,顯得脆弱。利用他們的疏忽,如警戒線的忽略,我們可以在戰場上輕易取得優勢。並且他們的營地無序且未設防,易於夜襲取勝。詐敗誘敵入埋伏,利用其急躁本性。更有效的戰術是延長戰事,誘導敵軍深入山地或荒地,耗盡其補給,令其勇氣消逝。敵軍不耐饑渴,補給斷絕後士兵易潰散。貴族間缺乏尊卑,軍隊不尊指揮官,易受金錢誘惑。遊擊戰術,拖延戰事,切斷補給,較一次性決戰更為經濟有效。面對突厥人的戰術,利奧強調了與對抗西方民族完全不同的戰鬥策略。突厥軍隊以輕騎兵為核心,他們攜帶標槍、彎刀,尤其擅長弓箭,精於伏擊和詭計,且在戰場上布下警戒線,保持高度警覺。他們不采用密集陣型,而是分散為小隊,圍繞敵軍不斷施放箭雨,僅在發現戰機時才發起小規模沖鋒。因此,利奧建議在對抗突厥人時,應迅速與之近戰,避免陷入遠距離的箭矢交換,同時利用拜占庭重騎兵的沖擊力和重步兵的防禦力,以克制突厥人的機動性和箭術優勢。東羅馬帝國在歷史上多次成功抵禦突厥人的侵擾,展現了其軍事上的韌性和戰術上的適應力。即便在羅曼努斯四世因魯莽導致的曼齊克特會戰中遭受重創,帝國仍能逐漸恢復並奪回失地。阿萊克修斯一世及其後繼者們,透過巧妙的戰術和堅定的防禦,有效地抵禦了塞爾柱王朝的侵襲。直至鄂圖曼帝國的崛起,其紀律嚴明的禁衛軍成為東羅馬帝國的致命威脅,最終導致了帝國的衰落。這段歷史見證了東羅馬帝國在不同敵人面前的戰術智慧和軍事實力,也反映了軍事策略在歷史行程中的重要作用」

⑥【柏郎嘉蒙古紀行紀】

⑦【史集】

⑧【安南誌略】卷4【征討運響】

⑨【大越史記全書.陳紀】

⑩【元史.兀良合台傳】

⑪【熙寧戰爭與宋越關系】

⑫【【大越史記全書】對蒙元三征越南陳朝的歷史書寫】

⑬【滋溪文集】卷18【象山鄉尹李候墓碑】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微漫煙葉,任何媒體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部份圖片來源網絡,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