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引領秦國真正開始崛起的霸主——秦獻公的改革!

2024-01-26歷史

導語:(接上篇)恰如公子連所料,一切都進行得很順利。公元前385年,公子連終於回到了闊別近30年的秦國故土。在河西地區,秦庶長菌改早就在那裏等待,公子連歸國采取的是大張旗鼓的方式。這樣能夠號召更多的人,名正言順地回去奪權!

但公子連歸國的訊息很快就被秦出子之母知曉,於是,秦出子之母緊急調撥了大量的軍隊前去河西,準備在公子連尚未歸來之時,便將之消滅。但是公子連早就預料到了秦出子之母會有此一招,所以在此之前,他就收買了這支軍隊的將領。整個軍隊,其實都已經投向了公子連,除此之外,秦國上下許多人聽說公子連歸來的訊息後,皆前來迎接公子連。就這樣,公子連兵不血刃便回到了秦國都城雍城,在軍隊和人民的簇擁下,公子連很快便將少數忠於秦出子母子之人一網打盡。公子連正式坐上了秦國國君之位,是為 秦獻公

公子連終於實作了坐上國君大位的願望,但是他富國強民、雄霸天下的最終政治理想,還遠遠沒有實作。在具備了充足的實力之後,秦獻公便開始了一系列改革。

改革的第一步便是廢黜人殉制度 。秦國的人殉制度最先出現在300年前的秦武公時期。那時,人們以人殉的數量來顯示死去者的身份和地位。為此,秦國每年都有大批的青壯年奴隸被殺。此制度十分殘忍,許多勞動力被殺嚴重阻礙了秦國人口的增加,對秦國的農業生產十分不利。

正是基於人殉制度的這些弊端,秦獻公改革的第一步便是廢除了這種制度。自此之後,秦國大量的勞動力得以存活,投入了秦國百廢待興的大業當中,秦國的工商業和農業都獲得了很大的發展,尤其是外來人員的流入,讓秦國大批荒山得以開墾,田畝面積大大增加。秦國人殉制度的廢除,代之以陶俑來殉葬,標誌著秦國的封建制度建設邁出了關鍵性的一步 。

改革必然會損害一部份人的利益,特別是在秦國都城雍城聚集的那些奴隸主階級,他們為維護自己的利益,對秦獻公的改革處處掣肘。秦獻公大位初立,尚未立下尺寸之功,如果直接和奴隸主階級爆發沖突,無異於自尋死路。秦獻公之所以能夠登上君主大位,全靠奴隸主貴族的支持,如果貿然和他們翻臉,必然會落人口實,認為他以怨報德。思量之下,秦獻公決定將都城遷到秦國的東部,也就是接近河西之地的櫟陽(今陜西西安閻良區之武屯鄉)。秦孝公此舉一方面可以擺脫奴隸主階級的束縛,另一方面也是為了表明他收回河西之地的決心。

秦獻公沒有選擇直接削弱奴隸主貴族權力的辦法,而是加強了地主和自耕農階級的實力。其方法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出租禾。在秦獻公的統治下,政府征收賦稅的標準,不再是人口的多少,而是土地占有人的實際耕地面積。這樣不僅使得國家的稅收有所增加,促進了秦國的生產,也在法律上承認了地主階級和自耕農的土地所有權利。這一措施在秦國的西部地區受到了很大的抵制,而此時秦國的政治中心,早已經不是西邊雍城,而是東部的櫟陽,櫟陽的新興地主階級則大力支持改革!

很快,秦國奴隸主貴族手下的很多奴隸,迫於經濟上無法忍受的壓迫和剝削,不斷地逃到了地主階級這邊。無可避免,奴隸主階級和地主階級之間的矛盾也必將越來越大。但是與占據國家政權、高官顯位的奴隸主相比,地主階級的實力明顯處於弱勢,所以在矛盾鬥爭中,地主階級經常處於下風。這種情況繼續下去,地主階級必將采取極端的手段來維持自己的權益。

為了緩和這種局勢,秦獻公苦思冥想,最後決定大肆任用有才能的地主階級代表來擔任國家的重要職務,以提高他們的政治地位。同時,秦獻公還頒布法令,允許自耕農和地主階級在戰爭中斬獲軍功,以此來獲取爵位。很多經濟地位很高但政治地位低下的人,透過這種方式得以真正地走向社會的上層。一時之間,整個秦國上下充滿了勃勃生機,秦軍也透過這種方式,得以不斷強大。

在提高地主和自耕農階級的地位的同時,秦獻公還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穩住奴隸主階級。其中最有效果的,便是和貴族勢力中權力最大的家族結為姻親關系。秦國的變法阻力逐漸減小,秦人也看到了富國強兵的希望。

在完成了穩定地主階級和貴族階級兩大任務的同時,秦獻公也著手進行一系列加強中央集權,發展秦國經濟。控制秦國人口的措施,這些措施雖然大多數幾乎照搬照抄自魏國,但是其在秦國的作用卻是不容置疑的。

秦獻公六年(公元前379年),藍田、善、蒲、明氏等邊境地區被秦獻公改造成了縣,縣令由中央政府直接委派,這就將地方的權力收歸了中央。秦獻公得以控制更多的土地和人口。第二年,秦國建立起了市,用來發展和管理工商業,透過抽取營業稅,秦國獲取了更多的收入來源,國庫一改往日的匱乏,變得充實起來。又過了三年,秦獻公開始改革戶籍制度,五戶人家為一個單位,農忙時必須互相幫助,以保證農業的早澇保收,農閑時則進行軍事訓練,以便在戰爭來臨時,可以全民皆兵。一人犯法,五家與之同罪,這在很大程度上使得人人自危,極大地改善了秦國的社會治安狀況。

秦國在秦獻公的改革之下,國力大大增強。但是在一開始時,秦獻公並沒有急於和東方六國爭奪霸權。反而是勵精圖治、厲兵秣馬,任憑東方六國打得如何火熱,秦國就是巋然不動。在這種情況下,秦國人對於收復河西之地,重現秦穆公之時的輝煌的願望越來越強烈。與此同時,隨著改革的深入,奴隸主階級和地主階級的矛盾也不斷地凸顯出來。

為了轉移國內民眾的視線,緩解地主階級和奴隸主階級之間日益激化的矛盾,秦獻公在其晚年時,終於打破了當初對魏武侯的盟約之言,用戰爭的方式展示秦國的改革成果。

秦獻公十九年(公元前366年),韓、魏兩國兵臨周天子封地,威脅周顯王,秦獻公抓住時機,找準這個借口,起兵勤王。韓魏聯軍與秦軍在洛陽一線交戰,韓、魏兩軍大敗,被秦軍斬殺了數萬人馬。這使得秦國在國際地位上獲得了很大的提升。秦國很成功地將矛盾從人民內部轉移到了國際之上。嘗到了甜頭的秦國,當然不會就此罷手,他們在西北的高地上虎視眈眈,一旦有機會,便會東出函谷關,參與中原的爭霸大業。

當然,秦國首要的任務,就是奪取魏國的河西之地。當初遷都,就是為了表示這個決心。秦獻公貴為秦國國君,必然會兌現當初的承諾,他一直等待的是成熟的時機。秦獻公二十一年(公元前364年),秦軍大舉攻擊魏國,在失去了吳起的情況下,魏國一敗塗地,吳起所攻占的河西之地,全部重新落入了秦國的手中。秦軍甚至一度達到了魏國的石門(今山西運城西南),斬殺了6萬魏國軍隊,經此一戰,秦國以前所未有的勝利者姿態重新站在歷史舞台。秦獻公將戰爭中所收獲的領土,都封賞給了地主和舊貴族勢力,雙方的矛盾得到了緩和。只是秦獻公沒有料到,數年之後,一個名叫商鞅的人,徹底改變了這種現狀。而今日為了緩和矛盾而分封的土地,也成了多年之後改革運動中的最大障礙之一。

當然,此時秦獻公所獲取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在秦獻公獲取了對魏戰爭的勝利之後,周顯王賜予了秦獻公「伯」(是霸主的意思)的稱號,可謂名利雙收。兩年之後,秦國和魏國再次交戰,這一次的戰場在少梁。此次戰爭,魏國再次遭遇了慘敗,甚至連魏國的相國公叔痤也被俘虜。不久,秦獻公去世,即位的是秦孝公,轟轟烈烈的秦國變法就要開始了。

而遠在東方的魏國似乎感覺到了危機的到來,在秦獻公逝世的第二年,便將都城從山西的夏縣遷到了河南的大梁。

少梁之戰的勝利為秦國贏得了20多年的穩定,毫無疑問,秦孝公獲得了充足的時間去發展壯大秦國。於是,有人論道:秦孝公據殽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窺周室,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並吞八方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