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秦之後,歷代帝王皆以得此璽為符應,奉若奇珍國之重器

2024-04-21歷史

秦之後,歷代帝王皆以得此璽為符應,奉若奇珍國之重器

傳國玉璽,簡稱「傳國璽」,是秦代丞相李斯奉始皇帝之命,用藍田玉鐫刻而成,為中國歷代正統皇帝的證憑。

其方圓四寸,上紐交五龍,正面刻有李斯所書「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篆字,以作為「皇權天授、正統合法」之信物。

秦之後,歷代帝王皆以得此璽為符應,奉若奇珍,國之重器也。得之則象征其「受命於天」,失之則表現其「氣數已盡」。凡登大位而無此璽者,則被譏為「白版皇帝」,顯得底氣不足而為世人所輕蔑。

歷代欲謀帝王之位者,你爭我奪,致使該傳國玉璽屢易其主,輾轉於神州赤縣凡兩千余年,忽隱忽現,終於銷聲匿跡,至今杳無蹤影,令人嘆息。

「秦王政十九年(公元前228年),秦破趙,得和氏璧。後統一天下,嬴政稱始皇帝,命李斯用小篆雕刻傳國玉璽,正面刻有「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蟲鳥篆字,由玉工孫壽刻於其上。這一玉璽,是中國歷代正統皇帝的信物。

「受命於天,既壽永昌」的含義是:(既然)(我)順受天命,當(了)皇帝;(就)應該使黎民長壽、國運永久昌盛。

據傳,秦王政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乘龍舟過洞庭湖,風浪驟起,龍舟將傾,秦始皇慌忙將傳國玉璽拋入湖中,祈求神靈鎮浪。玉璽由此失落。八年後,華陰平舒道有人又將此傳國璽奉上。傳國玉璽復歸秦。

秦子嬰元年(公元前207)冬,沛公劉邦駐軍灞上,子嬰跪捧玉璽獻於鹹陽道左,秦亡。及劉邦誅項羽,即天子位,因禦服其璽,世世傳受,號曰漢傳國璽。但是【應氏漢官】、【皇甫世紀】記載「漢傳國玉璽」字跡為「受命於天,既壽且康」。

西漢末年,外戚權臣王莽篡權,斯時,孺子劉嬰年幼,玉璽藏於長樂宮太後處。王莽遣其堂弟王舜來索,太後怒而罵之,並擲玉璽於地,破其一角。王莽令工匠以黃金補之。

及王莽兵敗被殺,禁衛軍校尉公賓得傳國玉璽,奔至宛城,獻於更始帝劉玄。

更始帝劉玄三年(公元25年),赤眉軍殺劉玄,立劉盆子。傳國玉璽易主劉盆子。

後劉盆子兵敗宜陽,將傳國玉璽拱手奉於漢光武帝劉秀。

東漢末年,宦官專權。靈帝中平六年(公元189年),何進入宮誅殺宦官,段珪攜帝出逃,玉璽失蹤。

至獻帝時,董卓作亂。孫堅率軍攻入洛陽。某日辰時,兵士見城南甄宮中一井中有五彩雲氣,遂使人入井,見投井自盡之宮女頸上系一小匣,匣內所藏正是傳國玉璽。孫堅如獲至寶,將其秘藏於妻吳氏處。

後袁術拘吳氏,奪玉璽。

袁術死後,荊州刺史徐璆攜玉璽至許昌,斯時,曹操挾獻帝而令諸侯,至此,傳國玉璽得重歸漢室。

漢獻帝延康元年(公元220年),獻帝被迫「禪讓」,曹丕建魏,改元黃初。乃使人於傳國玉璽肩部刻隸字「大魏受漢傳國璽」,以證其非「篡漢」也,實乃欲蓋彌彰。

魏元帝曹奐鹹熙二年(公元265年),司馬炎依樣而行,稱晉武帝,改元泰始,傳國玉璽歸晉。

晉永嘉五年(公元311年),前趙劉聰俘晉懷帝司馬熾,玉璽歸前趙。

十九年後,後趙石勒滅前趙,得玉璽。更別出心裁,於右側加刻「天命石氏」。

又二十年,再傳冉魏。

後來,冉魏求乞東晉軍救援,傳國玉璽被東晉將領騙走,並以三百精騎連夜送至首都建康(今江蘇南京),由此,傳國玉璽乃重歸晉朝司馬氏囊中。

南朝時,傳國玉璽歷經宋、齊、梁、陳四代更叠。隋一統華夏,將傳國玉璽收入隋宮。

隋大業十四年(公元618年)三月,隋煬帝楊廣被殺於江都(今江蘇揚州),隋亡。蕭皇後攜隋煬帝孫楊政道及傳國玉璽遁入漠北突厥。

唐初,唐太宗李世民因無傳國玉璽,乃刻數方「受命寶」、「定命寶」等玉「璽」,聊以自慰。

唐貞觀四年(公元630年),李靖率軍討伐突厥,同年,蕭皇後與隋煬帝孫楊政道背離突厥而返歸中原,傳國玉璽歸於李唐,唐太宗龍顏大悅。

唐末,天下大亂,群雄四起。唐天佑四年(公元907年),朱全忠廢唐哀帝,奪傳國玉璽,建後梁。

十六年後,李存勖滅後梁,建後唐,傳國玉璽轉歸後唐。

後唐清泰三年(公元936年)閏月辛巳辰時,後唐末帝李從珂舉族與皇太後曹氏自焚於玄武樓,傳國玉璽就此失蹤。

後晉天福三年(公元938年)七月辛酉,制皇帝受命寶,以「受天明命,惟德允昌」為文。

後周廣順三年(公元953年)二月,內制國寶兩座,詔中書令馮道書寶文,其一以「皇帝承天受命之寶」為文,其一以「皇帝神寶」為文。

宋太祖趙匡胤受禪,傳此二寶,又制"大宋受命之寶"。至宋太宗,又別制"承天受命之寶"。

宋仁宗慶歷八年(公元1048年)冬十一月己亥,作"皇帝欽崇國祀之寶"。

宋哲宗時,有農夫名段義,在耕田時發現傳國玉璽,送至朝廷。經十三位大學士依據前朝記載,多方考證,認定乃始皇帝所制傳國玉璽。而朝野有識之士多疑其偽。至北宋末年,宋徽宗好風雅,增刻印璽十方,時人有畫蛇添足之譏,其實,宋徽宗似有淡化傳國璽地位之深意在其中也。

宋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金兵破汴梁,徽、欽二帝被掠,「傳國玉璽」被金國掠走,此後便銷聲匿跡。

元至元三十一年(公元1294年),元世祖忽必烈駕崩。「傳國玉璽」忽現於大都,叫賣於市,為權相伯顏命人購得。

後來,伯顏曾將蒙元收繳各國之歷代印璽統統磨平,分發給王公大臣刻制私人印章。傳國玉璽亦恐在其中而遭不測。

元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建康稱帝,號大明,改元洪武。繼而北伐,元廷棄中原而走漠北,繼續馳騁於萬裏北疆。明初,太祖遣徐達入漠北,窮追猛打遠遁之殘元勢力,其主要目的便是索取傳國玉璽,然最終還是無功而返。

明清兩代,時有「傳國玉璽」現身之鼓噪,然皆附會、仿造之贗品。如明孝宗時,曾有人進獻所謂「傳國玉璽」,孝宗認定其為贗品而未采用。

皇太極滅了蒙古林丹汗,其後裔獻出所謂元朝「傳國玉璽」,上面刻著「皇帝之璽」。至清初時,紫禁城藏禦璽三十有九,其中一方就是皇太極之「傳國玉璽」。而乾隆時,清高宗頗好考據,欽定其為贗品。但權且以假當真,聊以充數,亦無深究者。後來清末,此玉璽存放沈陽故宮,不知所蹤。

後來,開修黃河時,獲得一塊玉璽,進獻乾隆皇帝,乾隆考證為贗品。

民國成立,清廷退位,但依優待條件,仍盤踞紫禁城而稱孤道寡。直至民國十三年(公元1924年)11月,末代皇帝溥儀被馮玉祥驅逐出宮,此「傳國玉璽」復不見蹤影。當時,馮部將領鹿鐘麟等人曾追索此鑲金玉璽,至今仍無下文。

就此,玉璽失蹤於世,皇朝至此完,又將中國推入了新世紀。歷經兩千余年風風雨雨、撲朔迷離,「傳國玉璽」數隱數現,最終湮沒於歷史的漫漫長河之中。

(本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