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太平軍入川之戰:斬殺清軍將領數十人,賴文光功敗垂成

2024-04-27歷史
1864年初,約定時間到了,陳得才、賴文光從陜西出征,率20萬兵馬南下「勤王」,攻打湘軍後方。僧格林沁率八旗精兵攔截,卻未能成功,陳得才、賴文光進入湖北,然後沿江東征南京。
陳得才、賴文光抵達鄂東,得知天京陷落的訊息,但並未停下腳步。但是,幼天王在江西被俘虜,太平軍群龍無首,紛紛潰散、投降,陳得才服毒自盡,賴文光突圍而出。
賴文光從英山、霍山離開後,麾下兵馬不足4千人。作為太平天國的遵王,賴文光深感局勢艱難,便想到了聯合「撚軍」,與張宗禹、任化邦、牛宏升、李允合作,繼續抗清,試圖恢復太平天國。
撚軍驍勇善戰,可惜組織渙散,多次被僧格林沁打散。1857年,「撚軍」首領張宗禹接受太平天國封號,打著太平軍旗幟作戰,影響更加大。
太平軍、撚軍有合作基礎,況且強敵環伺,他們必須擰成一股繩。如此,撚軍接受賴文光的建議,重新整訓軍隊,繼續打著太平天國旗幟,張宗禹封梁王、任化邦封魯王、李允封魏王、牛宏升封荊王。
賴文光兵馬不多,但號召力強,尤其是任化邦堅定支持他,故而賴文光在軍中的影響力非常大。
任化邦,被李鴻章譽為項羽,劉銘傳、鮑超都很畏懼他,是使用騎兵的高手。賴文光善於謀略,策劃作戰方案,以及制定戰略目標。任化邦、賴文光合作,是勝利的前提。
重新整編後,太平軍該何去何從,賴文光、任化邦也沒明確打算。此時,他們的主要對手是僧格林沁,如何擺脫清軍追擊,保存有生力量,成為首要問題。
鑒於太平天國被湘軍「堵死」的經驗,賴文光、任化邦采取流動作戰,盡量避免與清軍主力決戰,而是兜圈子,在運動中尋找機會殲滅敵人。
1865年初,賴文光、任化邦在河南唐陂設伏,夾擊八旗兵,僧格林沁戰敗,率數十人逃到鄧州,所部潰散,太平軍拿下南陽。
接著,雙方又在魯山激戰,僧格林沁率精銳騎兵沖鋒,賴文光佯裝撤退,吸引清軍到伏擊圈。張宗禹、任化邦騎兵從兩側殺來,擊斃翼長恒齡、副都統舒倫保、保清、那木薩賴、碩隆等十幾位將領,清軍元氣大傷。
魯山之戰後,賴文光、任化邦、張宗禹又繼續兜圈,縱橫河北、河南、山東,僧格林沁依然被牽著鼻子走。5月,雙方在高樓寨決戰,八旗幾乎全軍覆沒,僧格林沁敗亡,慈禧悲痛欲絕。
僧格林沁出局,曾國藩、李鴻章的兵馬北上參戰,湘軍、淮軍成為賴文光、任化邦的勁敵。
曾國藩督師,采取河防戰術,沿著黃河、淮河、運河等修築防禦工事,並下令各地結成寨堡,禁止民眾隨意出入,防止他們與賴文光合作。
湘軍戰術改變,賴文光、任化邦不好兜圈,反而容易陷入困境。因為,太平軍沒有固定補給基地,而民眾都進入寨堡中,軍隊的糧食從何而來?
此外,武器的補給也成問題,跟清軍交戰不多,意味著得不到補充。賴文光、任化邦的部隊,武器非常低劣,騎兵是使用削頭的竹子做長矛,火器數量有限。
竹子充當武器,但不影響任化邦消滅八旗騎兵。一旦任化邦的馬隊沖到跟前,與八旗進行格鬥,僧格林沁幾乎都以失敗告終,湘軍、淮軍也是如此。
但是,曾國藩搞河防戰術,不輕易出戰,很少給任化邦突襲的機會。為此,賴文光也決定改變戰術,不繼續兜圈,而是建立一塊根據地,進可攻退可守。
1866年,太撚聯軍在中牟分兵,張宗禹進入關中作戰,賴文光、任化邦則南下湖北,然後兩路進攻四川,建立川陜甘根據地。
進入四川建立基業,這是一條出路,賴文光沒有錯。一旦四川、甘肅、陜西連成一片,賴文光只需要重兵防守巫峽、潼關等險要之地,曾國藩短期內一點辦法都沒有。
制定入川作戰後,賴文光、任化邦迅速行動,在曾國藩完成河防工事之前,突破開封防線,殺入湖北。如此,曾國藩灰頭土臉,耗盡千萬白銀,卻讓賴文光從眼皮子底逃走了。
慈禧本就想削弱湘軍,便以此為理由,讓李鴻章替代曾國藩,淮軍成為主力。湘軍將士不滿意,鮑超、彭毓橘不服,希望曾國藩上奏朝廷,為湘軍討回公道,但曾國藩拒絕。
賴文光、任化邦殺向湖北,李鴻章立刻調劉銘傳、郭松林、張樹珊等悍將分路追擊,試圖將他們消滅在湖北鐘祥附近,阻止太平軍、撚軍進入四川。
劉銘傳,淮軍首席名將,李鴻章訓練出12000騎兵,大多交給劉銘傳統領。郭松林也是悍將,是李鴻章東征江蘇、上海的第三把手,當時名氣僅次於程學啟。
張樹珊則是淮軍「四大金剛」之一張樹聲的兄弟,也特別能打。此外,張氏兄弟是李鴻章組建淮軍的核心人物,沒有張氏兄弟去拉人,也就沒李鴻章的淮軍。如此,淮軍先進武器,都優先考慮張家軍。
淮軍進入湖北之前,湘軍為了爭奪功勞,率先與賴文光交戰。結果,任化邦、賴文光夜襲湘軍大營,斬殺總兵張鳳鳴、副將鐘光鬥、楊爵發,湘軍死傷2千余人。
湘軍戰敗後,賴文光、任化邦立刻布陣,與郭松林決戰。此戰,淮軍以密集火力射擊,太平軍、撚軍死傷眾多,卻依然沒撤退。
任化邦的長矛騎兵殺到淮軍跟前,郭松林部陣腳大亂。近身格鬥,淮軍不是太平軍、撚軍對手,總兵曹仁美、謝連升陣亡,郭松林的弟弟郭芳珍被斬殺。
郭松林本人受了重傷,被太平軍小兵俘虜。但是,郭松林事先脫下朝服,小兵不知道他就是郭松林,加上天色已晚,身上又沒有值錢東西,便把郭松林丟棄在路邊,郭松林僥幸躲過一劫。
郭松林所部即將覆沒,此時彭毓橘才投入戰鬥。賴文光、任化邦腹背受敵,但依然斬殺湘軍悍將顏光傑、左得勝、鄧誌鰲,然後退往德安休整。
張樹珊眼看郭松林戰敗,淮軍丟了面子,便主動請纓,要求追擊。結果,張樹珊中了埋伏,全軍覆沒,跟著張樹珊一起追擊的十幾位將領,也全部被斬首。
一連串的失敗,淮軍、湘軍都明白一個道理,想要消滅太平軍、撚軍,必須聯合起來。但是,劉銘傳、鮑超都做不到,彼此矛盾太深,在關鍵時刻都有自己想法。
劉銘傳、鮑超約定時間出征,兩路夾擊賴文光、任化邦。結果,劉銘傳提前一個小時出戰,率13000兵馬渡河追擊,左軍、右軍很快就被任化邦消滅。
搞定左軍、右軍後,任化邦、賴文光便集中攻打劉銘傳中軍。劉銘傳被包圍在陣中,屢次突圍失敗,田履安、唐殿魁、李錫增、胡衡熙、吳維章等悍將陣亡。
劉銘傳眼看大勢已去,便脫下朝服,坐在地上,等待被俘虜。此時,鮑超率16000精銳湘軍突然從陣後殺過來,賴文光輕敵大意,沒有布陣就直接迎戰,還想同時消滅兩支勁旅,作戰失利。
鮑超號稱湘軍第一猛將,所部「霆軍」更是野外作戰的王牌。但是,賴文光、任化邦更猛,即便被兩面夾擊,也能斬殺總兵陳永康、王開國、劉金山、張金魁、李宏勝、李占彪等湘軍悍將,然後撤離戰場。
賴文光、任化邦損失太大,只好撤兵,朝著河南方向突圍。鮑超追擊,任化邦返回迎戰,斬殺總兵章茂、金明亮,副將楊明德、湯順等,賀高誌、黃起勝、範全福、劉得勝等「霆軍」骨幹,也一同陣亡。
任化邦頑強反擊,鮑超不敢繼續追擊。此時,劉銘傳怨恨鮑超故意遲到,李鴻章則偏袒自己人,上奏朝廷彈劾鮑超。慈禧采取「崇淮抑湘」策略,讓鮑超回家養老,遣散「霆軍」。
湘軍被淮軍打擊,彭毓橘為了找回面子,重塑湘軍形象,便獨自追擊任化邦。蘄水之戰,彭毓橘中了埋伏,與提督羅朝雲、鄧泰福、王仕益、陳誌祥、羅興祥等50多位將領,被任化邦祭旗。
入川之戰,賴文光、任化邦打得很精彩,淮軍劉銘傳、郭松林、張樹珊所部元氣大傷,湘軍鮑超「霆軍」被遣散,彭毓橘所部覆沒。但是,賴文光、任化邦也損失慘重,且得不到補充,便放棄入川,而是轉戰河南、山東。
賴文光、任化邦放棄四川,又走上流動作戰的老路,進入三面環海,西靠運河山東,中了李鴻章河防戰術的圈套,活動空間受限,終究被耗死。
如果賴文光、任化邦能在消滅彭毓橘後,先轉戰河南,觀察清朝內鬥情況,然後尋機入川,未必就沒有機會。只要進入四川,嚴守要塞,休整幾年,然後東征中原,太平軍大有可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