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彭德懷說:仗還是要打的!金城戰役前王平大罵:我看他們還是欠揍

2024-07-24歷史

1953年6月底,北韓半島本來已經有逐漸走向談判、局勢緩和的趨勢,但李承晚軍隊一方頻頻挑釁,「金城戰役」成為繞不過去的北韓戰場最後一戰。中央、誌司和前線指揮員不約而同地作出同一個判斷:這仗還是要打的!故事,需要從兩位軍區司令員受命入朝說起。

楊勇和王平受命入朝

1953年,當時分別擔任貴州軍區和察哈爾軍區司令員的楊勇、王平被叫到了中央軍委彭老總的辦公室。這三人之間原本就是不用繞圈子講話的上下級關系,因此彭老總講得也很開門見山:軍委決定調他們去誌願軍第20兵團工作,分別擔任司令員和政委。

聽到這個任命,兩個人都禁不住精神一振。他們對於半島局面也同樣保持著高度關註,當下便與彭老總一同簡單分析了國際國內的形勢。大家都認為:這場仗已經接近結束點,這次入朝應當盡量觀察並關註現代戰爭的特征,同時在戰場上做到漂亮收尾。

作為軍人,有機會承擔重任對每個人都是激動人心的訊息。在王平個人心裏,這個任命更有著特殊的意義,因為早在兩年之前的1951年,他原本就有機會入朝作戰的。

當時,抗美援朝仍處於緊張的相持階段,王平一度受任為東北軍區空軍政委,與司令員劉震搭檔。原本計劃交給兩人的任務是指揮空軍入朝作戰,保護運輸線和後方的安全。後來因為現場局面千變萬化,這個計劃一度擱置了下來。

兩年之後再度接到了任務,但整場戰爭的走向、半島戰場的局面都已經大為不同。兩人毫不耽擱,以最快速度抵達了誌願軍司令部,準備即刻投入到戰場指揮中去。

誌願軍第20兵團下轄5個軍16個師,其中不乏新加入北韓戰場、尚未參加較大規模戰役的部隊,因此整個軍團上下鬥誌高昂、厲兵秣馬,準備著能好好打幾場漂亮仗。

兩人很快了解到了最新的戰場局面:經歷了「三八線」附近的多場拉鋸式戰鬥,兩軍的意願都逐漸趨向停戰談判,但是敵方一邊在台面上謀求和談,台面下又始終小動作不斷。為了配合談判,誌願軍司令部按照「爭取停,準備拖」的指示行事,決定以戰場行動反擊敵人的叫囂和挑釁,夏季反攻作戰的計劃就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逐漸成型的。

停戰協定的波折

時值1953年年中,從北韓半島爆發戰爭開始算起,已經快要整整三年了。雙方陣營經過了漫長的較量,重心終於逐漸從戰場交鋒轉移到了談判桌上,好不容易就停手不打這個問題基本達成共識,雙方初步約定,以6月25日作為停戰協定的簽訂日期。

這個日子是半島戰事爆發的紀念日,選擇這一天簽協定,也可能是希望以此紀念韓戰爆發三周年。然而,正當準備工作按部就班進行時,聯合國軍那邊卻開始鬧起了幺蛾子。

生事尋釁的推動者主要是南韓掌權的李承晚政府一方,他們聲稱「大韓民國出人出力」,國土因為這場戰爭而滿目瘡痍,但如今眼看「勝利在望」卻要講和,這是國家和人民都不可容忍的事。

當然,後世許多研究者都認為李承晚政府如此聲明,更多出於一種表面上的冠冕堂皇;背後真實的原因在於垂死掙紮,想要保障自己對美國仍有利用價值。同時,也正因為李承晚政府聽命於美國,不敢在美國首肯的前提下明目張膽地搞事,他們才選擇了在台面下各種使絆子、搞花招。

例如授意南韓軍隊,在雙方對峙的前線頻頻挑起沖突爭端;同時又以「就地釋放」為名,強行扣留了近三萬北韓人民軍戰俘。李承晚一方算計著從戰俘身上做文章——按照國際通例,停戰以後的下一步通常是交換戰俘,這麽一搞,自然就能阻撓停戰協定的簽訂和執行。

這樣的流氓行徑放在國家層面,顯然就是公然的耍無賴了。中朝聯軍一方面對此十分憤慨,同時也敏銳意識到:這證明對方根本沒有談判誠意,仍然還打算透過小花招、小手段來牟取利益。負責誌願軍總指揮的彭德懷元帥決定暫停停戰協定的簽訂工作,集中優勢兵力針對南韓部隊進行打擊,必須先打掉李承晚的氣焰,才能實作「以戰促談」的目標。

兩條口號不妥當?

這便是王平等人初到第20兵團時面臨的局面,他深知,毛主席為夏季反擊戰確定的方針也正是針對這一最新變局確定的,中朝聯軍必須有「爭取停,準備拖」的清醒認識,才能把握軍事和政治層面的主導權。

帶著這樣的理解,他們開始從各個層面為這場戰役作周密的準備。

在誌願軍內部,曾經提出了許多口號來激勵戰士們的作戰意誌,但王平卻敏銳地發現,其中一些口號並不妥當。

一個是「打好最後一仗」,這個口號傳達出戰爭即將結束、時間不會太久的含義。但實際上,談判仍在進行,南韓一方甚至還表現出破壞談判、繼續生事的姿態,結果如何尚難預料。

這個口號和毛主席「應作拖的打算」的指示並不相符,相反還有帶來消極情緒的潛在風險。

第二個口號則是「學習黃繼光堵槍眼」。王平認為,黃繼光烈士當時是在沒有任何其他辦法的極端情況下,才以大無畏的精神犧牲自己掩護戰友,去奪取戰鬥的勝利。我們應該學習的是烈士那種不畏懼犧牲的精神,將這種精神貫徹到戰術運用中去,將「消滅敵人」和「保存自己」有機地結合起來,這才是更加正確的導向。

經過討論商議後,兵團達成了統一意見,下一步才正式向部隊下發了糾正通知,決定以「堅決打,爭取停」的指導思想來統一全兵團的行動。

金城戰役

這一次以促成停戰為最終目標的反擊戰,前前後後經歷了三個階段。前兩個階段,誌願軍步步反擊,靠戰場表現壓著美國不得不回到了談判桌上。面對李承晚一黨的節外生枝,王平也十分氣憤,他說:「我看他們還是欠揍!」

也正是考慮這種種局面,中央和誌司才發起了金城戰役。

為貫徹上級部署,誌願軍決定選擇金城以南地區的李承晚部作為對手。這一地區西起金化、東至北漢江,敵軍在陣地上構築了大量坑道工事和碉堡、機槍巢等明暗火力點,並以交通壕相連線,形成多點呼應的環形防禦體系。不僅如此,在陣地前沿,他們還埋設了大量地雷。

此外,敵軍接到了來自美國的武器支援,實作了全面美械化:不僅步兵輕武器向美軍看齊,各種支援火炮也都是按美軍標準配置的。自恃防禦工事堅不可摧,又有美式武器撐腰,敵軍氣焰非常狂妄不可一世,甚至還放出狂言,中朝軍隊就算撞得頭破血流,也打不下他們的陣地!

在兵團召開的黨委會上,王平著重闡述了金城反擊戰的目的和意義,分析了對兵團有利和不利的條件。

司令員楊勇則負責部署戰役具體方案:第20兵團擬以5個軍組成西、中、東三個作戰集團,從三個方向上突破敵人的防禦。

由於此戰的目標在於打掉敵人氣焰、促成停戰談判,誌願軍破天荒地集中了近1500門山炮、野炮、榴彈炮等武器,其中甚至還包括著名的蘇式「喀秋莎」火箭炮。而與誌願軍對峙的敵人部隊雖然也配置了美械火炮,但無論數量還是火力強度都不及解放軍。

因此在這場戰役中,出現了北韓戰事中極為罕見的中朝一方火力壓制場面。

金城反擊戰役歷時15天。誌願軍共斃傷敵7.8萬余人,其中第20兵團殲敵五萬余人,擊毀擊傷敵機250余架,繳獲坦克45輛、汽車279輛、各種火炮423門,槍支六千余支。

金城戰役的成功迫使敵人重新權衡利弊,李承晚政府不敢再繼續叫囂,而美國人也意識到再多拖一天,只會增加一天的損失。這一局面促使敵人接受停戰談判,宣布從22日起北韓全線停火。

如同事先預計的那樣,金城反擊戰果真成為了抗美援朝的最後一場惡戰。

北韓停戰之後

從1955年開始,王平動身離開北韓半島回到國內,主要擔任總參謀部動員部部長的職務。

動員部是一個全新成立的部門,並沒有已成前例的業務程式、工作制度和經驗可以沿襲,可是工作必須得做,問題必須得一一解決。王平作為動員部的第一任部長,幾乎完全是從無到有、從零做起,創設了這個部門的一整套制度,為動員部打下了堅實基礎。

1957年,王平再次調往北韓,擔任誌願軍政委。這個時期誌願軍的任務和戰爭期間相比,已經大為不同:一是加強戰備,警惕敵人的突襲;二是協助北韓恢復經濟。

對敵方面,由於美國人一直持續在北韓制造緊張局面,頻頻違反停戰協定,誌願軍必須警惕關註此類挑釁。僅僅五年時間,來自美方的挑釁行為就多達近八百起。

另一挑戰則來自戰爭平息後、逐漸滋生於內部的麻痹心理。王平是政委,長期致力於部隊政治工作,他敏銳地發現了部隊政治思想的改變:生活上開始追求享受,越來越多地考慮自己,紀律要求時有松懈,甚至出現了「大國主義」的思想苗頭。

在他看來,這些苗頭都是十分值得警惕的。例如1956年,誌願軍團以上幹部趕到平壤參加授銜儀式,上千輛汽車造成了交通混亂,平壤交警處理不了交通疏導的問題,最後不得不調來誌願軍指揮。

此事在當時就引發了「誌願軍軍管平壤」的說法,雖然北韓一方十分克制,但對內對外造成的影響都非常不好。此後,還發生了北韓領導途經誌願軍警戒區、遭遇阻攔的事件。

這些事件給王平敲響了警鐘,他專門召開會議、嚴肅商討此事。會上以中央領導和軍委的指示作為原則,結合實際情況整理了十條需要特別註意的事項,有效地整頓了誌願軍的思想和紀律。

1958年10月,王平帶領誌願軍回國,圓滿結束了部隊在北韓半島的任務。

參考資訊:

抗美援朝戰爭中的「三楊」;陜西黨建網

王平政治思想工作二三事;2021年03月18日;人民政協報

抗美援朝戰場上的180師創造奇跡;2009年03月08日 ;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