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1955年,粟裕調空軍入閩,主席質問劉亞樓:這是誰決定的?

2024-07-24歷史

1955年,空軍司令員劉亞樓得知毛主席在杭州休養後,當即前去看望。毛主席見到劉亞樓很是驚喜:「亞樓啊,你怎麽也在杭州?」劉亞樓笑著說: 「空軍不是要入閩嘛,我提前做做準備工作。」

毛主席聽後十分震驚,當即質問道: 「這是怎麽回事?空軍入閩這麽大的事情,中央都沒有討論出具體的結果你們就開始執行?這是誰決定的?」 劉亞樓一時語塞……

那麽這究竟是怎麽回事呢?是誰決定調空軍入閩的?毛主席知道這件事後又是如何處理的?

跟著毛主席學打仗

決定調空軍入閩的正是「常勝將軍」粟裕,大家都知道粟裕是毛主席的愛將,那麽他為何會「私自」調空軍入閩呢?

1907年粟裕出生在湖南省會同縣一個富裕的家庭裏,由於家裏條件還算不錯,因此從小就被父親送到私塾裏讀書,長大邊區縣裏的模範小學和高等小學堂。

1925年春,粟裕考入湖南省立第二師範學校,在校期間,他經常閱讀進步書刊,思想也得到了進一步提升。1926年11月,他加入共產主義青年團。

1927年5月,隨著長沙「馬日事變」的爆發,國民黨反動派下令捉拿共產黨員和共青團員。在黨組織的幫助下,粟裕等人從學校裏的下水道逃出常德,隨後乘船來到武昌,參加由葉挺擔任師長的國民黨第24師教導大隊,擔任學員班長。6月,粟裕加入共產黨。

南昌起義爆發後,粟裕擔任起義總指揮部警衛隊班長,勝利完成策應朱德領導的第三軍軍官教育團起義的任務。 不久後,南昌起義部隊開始南下,粟裕也一同前往。在抵達大庚地區後,朱德對部隊進行整編,粟裕擔任第五連的政治指導員。

1928年4月,粟裕跟隨朱德率領的工農革命軍和毛主席率領的秋收起義部隊在井岡山勝利會師,隨即兩人率領的部隊改編為中國工農革命軍第四軍。毛主席和朱德在龍江書院召開了連以上的幹部會議,4月底的時候又召開了第四軍黨的第一次代表大會。

由於粟裕的資歷越來越老,再加上他的職務相符,因此參加了這兩次會議。這兩次會議令他受益匪淺,並由衷地贊成毛主席提出的「三大紀律、八項註意」以及「支部建在連上」的政治、組織措施等等。

1929年2月10日,粟裕參加了伏擊國民黨軍追兵的大柏地作戰。經過一番激烈的戰鬥,我軍殲滅劉士毅部兩個團大部份兵力,俘虜團長以下共800余人。緊接著紅軍乘勝追擊,向寧都發起進攻。在攻打寧都的時候,粟裕的臀部不小心被子彈擊中,因此在接下來的幾次戰鬥中,都沒能出現粟裕的身影。

不過當粟裕痊愈後,他立即投入到激烈的戰鬥中: 第一次反「圍剿」時,他率領戰士們和兄弟部隊一起先打張輝瓚部,再打譚道源部,令敵人猝不及防……

1931年11月,粟裕調到紅四軍擔任參謀長,不久後又被調到紅軍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擔任連長。在此期間,他經常和教員、學員們一起互教互學。1933年1月,隨著紅11軍的成立,粟裕擔任參謀長,並參加第四次反「圍剿」中的草台崗等戰役。

在此期間,粟裕在毛主席、朱德的直接指揮下,透過學習戰爭辦法、積極防禦等戰略戰術,多次殲滅敵軍。他認為自己跟隨毛主席、朱德學習打仗所得到的最深刻的體會,便是戰爭有它自己的規律,如何殲敵制勝則必須要透過敵我雙方的實際情況和戰爭內的規律。 而能從毛主席和朱德身上學到這些道理,也令粟裕終身受益。

毛主席親自點名粟裕任總參謀長

粟裕在紅軍時期和抗戰前期一直屬於默默無聞型,直到1940年10月,他指揮了著名的黃橋大戰後,他竟然消滅了比自己兵力還要多的敵人。毛主席震驚之余說了句: 「這個從士兵成長起來的人,以後可以指揮四五十萬人馬。」 事實證明毛主席沒有看錯。

解放戰爭初期,粟裕在蘇中七戰七捷,名聲大噪。在華中野戰軍和山東野戰軍會合後,毛主席明確指出: 「在陳毅領導下,大政方針和粟裕共同決定,戰役全權交給粟裕指揮。」

在司令還在位的情況下,將戰役指揮權交給副司令,這在我軍歷史上是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而粟裕也沒有辜負毛主席的期望,相繼指揮了蘇北、魯南、萊蕪等戰役,並獲得成功。

1948年5月,粟裕被任命為華野代司令員和政委,也成為華東戰區最高指揮員,不久後他又指揮了豫東戰役和濟南戰役。緊接著,震驚中外的淮海戰役則是粟裕一生中的巔峰之作。

淮海一役,中原野戰軍和華東野戰軍並肩作戰,以60萬兵力對陣80萬兵力。盡管我軍在兵力和武器方面處於劣勢,但戰士們在粟裕的指揮下還是獲得勝利,創造了我軍歷史上戰役規模最大、殲敵數量最多的光輝記錄。

毛主席得知淮海戰役大獲全勝後,十分高興地說: 「淮海戰役打得好,就好比是一鍋略帶生的大米飯,還沒有完全熟,但卻硬是被你們一口又一口地吞了下去。淮海戰役,粟裕同誌立了第一功!」

1949年,華東野戰軍被整編為第三野戰軍,粟裕被任命為副司令員。3月到6月,毛主席多次給粟裕發去電報,讓他註意研究台灣的情況,準備占領台灣。為了能夠讓祖國統一和領土完整,粟裕也密切註視著台灣的情況,並著重研究了現代化戰爭條件下陸海空三軍配合作戰的方法。

在充分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粟裕提出了一套戰前準備措施和作戰方法。上海解放後,他準備調8個軍的兵力用於攻打台灣,以第九兵團3個軍為第一梯隊,當即投入戰前準備中。不過由於金門、登步兩次戰役的失敗,再加上國民黨軍部署的變化,粟裕曾多次向軍委建議調整部署,甚至多次親自上京,向毛主席和周恩來請示、匯報。

1950年6月上旬,在中共七屆三中全會上,粟裕匯報了解放台灣的準備情況和作戰方案。他說:

「由於參戰部隊不僅僅包括第三野戰軍所有戰士,還有其他野戰軍的3個軍參加。如此一來,已經變成全國全軍的重大戰略行動,想必對太平洋和東南亞局勢也會產生重大影響。所以我建議軍委直接主持這次戰役,或者可以請劉伯承、林彪同誌來一位主持也可以,我則身為華東軍區的領導人全權協助他們。」

沒想到毛主席卻直接否定了粟裕的建議,並說:「不管是伯承還是林彪都不適合,還是由你去吧。」隨即宣布解放台灣的戰役仍由粟裕親自指揮。

1950年6月,隨著北韓內戰爆發,美國悍然出兵北韓,並派出第七艦隊開進台灣海峽,企圖透過武力幹涉我軍解放台灣。中央也只好推遲解放台灣的時間,將主要戰略方向從東南轉向東北。軍委當即決定組建東北邊防軍,並由粟裕擔任司令員和政委。

不久後,中央和毛主席決定「抗美援朝,保家衛國」。 在考慮誌願軍司令員人選的時候,毛主席首先想到的就是粟裕 ,但非常可惜的是當時粟裕身體很差,再加上長時間的緊張、疲勞,不得不去蘇聯進行治療和休養。

1951年9月,粟裕回國,11月擔任第二副總參謀長,協助聶榮臻工作。1954年10月,粟裕在毛主席的親自提名下擔任總參謀長。而由粟裕領導的總參謀部,一時間聚集了全軍最強的戰將陣容,10位副總長都是日後被授予大將、上將的人物。

能將這麽多戰功卓著的高級將領聚集在一個部門,這在新中國成立後的60多年內,總參謀部都是前所未有的現象,也是當時軍委各大總部中,大將、上將人數最多的一個。 一時間,粟裕麾下的上將門就占開國上將的五分之一。從這裏足以看出毛主席對他的器重和信任。

粟裕「私自」調空軍入閩,毛主席知道後大為惱火

1954年8月13日,軍委提出1956年年底解放馬祖島、1957年年底解放金門的作戰任務。在1955年初,浙江沿海的各個島嶼逐漸被解放,時任總參謀長的粟裕認為,華東沿海的軍事鬥爭重心已經轉移到福建沿海地區,解放馬祖島和金門的任務很有可能會提前完成。

1955年2月,粟裕邀請各總部、海空軍的領導一起聽南京方面的同時匯報視察福建的情況,隨即展開研究。粟裕認為打金門作戰規模比較大,而且需要很長時間的準備工作;打馬祖島不僅規模小,補給該很容易,戰鬥持續的時間也不會太久。 因此他建議將解放馬祖島作為下一步軍事鬥爭的目標,爭取在9月底完成一切作戰準備。

3月5日,粟裕將匯報的結果上報給彭德懷。不久後,彭德懷就回復:「同意先打馬祖島。」

收到彭德懷回復的電報後,粟裕當即讓工作人員將自己的報告和彭總的回復轉告南京軍區,讓他們立即展開部署,進行準備工作。4月15日,南京軍區作出相應部署:

「全面進行準備,實施時將采取逐個島嶼攻破的作戰手段,並準備先攻打高登或者同時向高登和北竿塘發起進攻,成功後再向南竿塘進攻。這項任務將交給福建軍區全權負責……」

粟裕看到南京軍區的部署後,說:「福建軍區的機構還不是很健全,恐怕難以擔此重任,我建議南京軍區還是要派人去支援。」南京軍區當即派副參謀長王德率領工作人員去福建軍區,參與對馬祖作戰的準備工作。

6月中旬,粟裕得知一個重要訊息:「攻打馬祖的準備工作進行得不是很充分,準備參戰的部隊仍在進行一年一度的訓練計劃,而所需要的船只還在400到700多公裏之外,並沒有集中……」

6月18日,粟裕和陳賡一起約見了皮定均,並說:「解放馬祖的準備工作應該從困難處做起,戰鬥和戰役實施的過程中要速戰速決,以此來展現我軍力量的強大,減少外國幹涉的機會。」

馬祖準備期間,還發生了一件粟裕調空軍入閩的事情,那麽這又是怎麽回事呢?

1955年5月12日,粟裕給軍委發去一份報告,建議福建軍區新建的機場竣工後,我軍應盡快進駐部隊。 由於此次只是建議,因此粟裕並沒有提及入閩的時間等問題。

5月19日,毛主席批示: 「退賀龍、粟裕照辦,請註意研究周總理所提出的意見。」 毛主席的批示也沒有提及部隊進駐的具體時間。6月3日,粟裕向彭德懷匯報最近的工作,彭德懷直接指示:「進駐福建的空軍部隊,7月中旬再去比較合適。」

粟裕接到彭德懷的命令後,當即將這件事告訴給空軍司令員劉亞樓。劉亞樓也連忙執行,親自到上海、杭州去組織布置準備空軍入閩的事情。當時剛好毛主席也在杭州休養,劉亞樓便於6月11日去看望毛主席。

毛主席見到劉亞樓十分驚訝地問:「你怎麽也在杭州?」劉亞樓笑著說: 「我是來準備空軍入閩的。 」毛主席聽到「空軍入閩」後格外震驚,當即質問劉亞樓: 「這是怎麽回事?這麽大的問題,中央還沒有討論,你們怎麽就作出結論了?是誰決定的?」

還沒等劉亞樓回答,毛主席又說:「你不要呆在這裏了,明天就飛去北京,向恩來匯報這件事。」第二天一大早,劉亞樓就乘坐飛機來到北京中南海,向西花廳裏的周恩來匯報空軍入閩的事情。周恩來聽後眉頭緊皺,隨即召開會議討論,最終決定空軍暫時不入閩。

7月11日,粟裕給毛主席發去一份電報,將劉亞樓去南方前的情況一五一十地告訴給毛主席。8月6日,毛主席批示道:「我已於5月19日批示同意你們的意見,因此你們並沒有無不事先請示報告的責任,但卻有後來決定具體部署時,沒有請示的責任。」

主動請辭元帥軍銜,毛主席:那授第一大將

1955年9月,解放軍首次大授銜。中央在討論軍銜問題的時候,考慮到粟裕的資歷、威望和戰功,再加上毛主席給予粟裕極高的評價: 「論功、論歷、論才、論德,粟裕都可以當元帥,在解放戰爭中,誰不知道華東粟裕的大名?連蔣介石的幾大金剛都害怕粟裕。」 因此,中央軍委授予粟裕元帥軍銜。

但令人沒想到的是,粟裕在定銜前早已上書,毅然決然地辭去元帥這一軍銜。當周恩來知道這件事後,不由得感嘆道: 「粟裕兩次讓司令,一次讓元帥,真是難得啊,不過大將還是要當的。」

毛主席也點點頭,說: 「不僅要被授予大將,還得是第一大將。」 就這樣,粟裕沒有被授予元帥軍銜,而是被授予大將,且是第一大將。

1981年2月,粟裕突發腦溢血,之後他的身體越來越差,也越發沈默寡言,不喜歡說話。1984年2月5日,粟裕因病逝世,享年76歲。粟裕臨終前曾對妻子說: 「我死後不用舉行遺體告別儀式和追悼會,將我的骨灰撒在我曾經戰鬥過的八省市土地上……」

不久後,骨灰撒放小組來到山東臨沂。臨沂的革命烈士陵園內安睡了6萬多名烈士,其中大部份都是華東野戰軍的戰士。粟裕決定將部份骨灰撒放在這裏,好陪伴這些戰士們。當這一訊息被臨沂的老百姓得知後,大家紛紛來到這裏,靜靜地等待。

骨灰撒放小組來到浙南山區,在王村口撒放粟裕的骨灰,這一場景格外感人。縣政府也準備好了樹苗,群眾更是自動獻出許多優秀種苗。在撒放骨灰的過程中,天公卻不作美,突然下起了傾盆大雨,所有人的衣服都濕透了,但卻沒有一個人肯離開。

直到工作人員撒放骨灰結束,坐上汽車緩緩離開,上千名群眾還是默默站在大雨之中,久久凝望著粟裕撒放骨灰的地方。不久後,一個中年漢子摸著剛種下的小樹,放聲大哭:

「當年粟裕司令就是在這裏殺日軍,打國民黨反動派的,糧食那麽緊張,他當時還在生病,但他寧願自己挨餓,也要把糧食分給我們這些老百姓……現在我們的生活好了,粟裕將軍卻永遠地離開了我們……」

粟裕曾說過這樣一段話:

「我在戰火中足足度過了22個春秋,在這22年裏,有無數革命先烈染紅了艱難的征程;染紅了黎明的曙光;還染紅了共和國的熱土!光榮是屬於偉大的先烈們的,我能在他們中,永遠和長眠在那裏的戰友在一起,該是何等的光榮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