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乾隆皇帝,為什麽要實行「閉關鎖國」?並不是因為愚昧與無知

2024-01-07歷史

閱讀此文之前,麻煩您點選一下「 關註 」,既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又能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談及大清,大多數人想到的總是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統治王朝。

這個朝代是中國歷史之中一個非常重要的轉折點,他意味著中國文化、政治、中國經濟從這個時期開始斷裂,卻又再次浴火重生。

於是,作為一個末代的封建王朝,此時的統治階層們就成為了後世口誅筆伐的物件,貪婪、自大、懦弱、目光短淺是他們的標簽,閉關鎖國、屢次簽訂不平等條約、逆來順受是他們的罪行,被列強侵略和瓜分,倉皇叛逃棄百姓於不顧是他們的結局。

在後世的印象裏,這些統治階級好像都是無能的,是腐敗的,是愚蠢的。

但再細想一下,一個從馬上打下了天下、開疆拓土的泱泱大國,一個將人口發展至中國歷史上頂峰時期的大國,何至於庸碌無能至此?

連三歲小孩,都知道閉門造車是行不通的,為何他們仍然堅持了閉關鎖國,最終依然逃脫不了亡國的結局呢?

在這其中,固然有統治階級不可推卸的罪責,同時,也是大清百年以來的積弊,以及當時的客觀環境所導致的必然選擇。

封建統治者們做出這個抉擇,非蠢非愚,而是他們心中有一把自己的尺,他們衡量利弊之後,知道這是保全他們封建統治的唯一辦法。

「閉關鎖國」源自何時?

在清朝之前,「閉關鎖國」的政策早已有之,在明朝朱棣時期因為受到倭寇的侵擾,在東南沿海地區就開始實行閉關政策了。

當時海禁的主要物件是商人貿易之間,既不允許中國人到海外經商,也限制外國商人在中國的商業貿易。

也許這不禁令人奇怪,明永樂年間,不是還有鄭和下西洋的壯舉嗎?

但我們要明白,當時僅僅只允許朝貢貿易,也就是國家的貿易往來,而民間私人是不準出海的。隨著明朝歷代的嚴苛政法,倭寇之患愈演愈烈,明朝的海禁政策也愈加嚴格了。

清朝「閉關鎖國」政策的利弊權衡

後來大清王朝取代明朝取而代之,一個新的強盛帝國在崛起。

但是,由於清朝是少數民族對漢族的統治,當時社會內部矛盾是比較復雜而激烈的,人民反清的起義此起彼伏。

統治階級擔心日趨頻繁的中外貿易往來會讓反清人士有可乘之機,勾結外邦人士聯合起來撼動大清的統治。

因此在海外貿易方面除了沿襲明朝的成規之外,不允許外國商船進入廣州,只允許在澳門交易以外,政府進一步加強了海禁政策。

在1759年,兩廣總督李侍堯奏準皇帝頒布了【防範外夷條規】,進一步限制了國家與外邦的往來。

此舉除了能夠加強對國家社會的管理之外,還能讓國家壟斷海外貿易市場,抑制民間的資本發展,與「重農抑商」的政策是相契合的。

自然經濟與商業經濟不同。

自然經濟的周期性和壟斷性更利於集權統治,但商業經濟一旦在民間發展起來,便更容易脫離延續了幾千年的統治管理,讓人們手頭擁有更多的資金,也讓社會之間的交流更加頻繁和活躍。

這無疑是戳中了封建王朝統治者的敏感神經。因此中外貿易往來是必須被截斷的。

而當時清朝的商品經濟已經有了更進一步的發展,一直在沖擊著原有的自然經濟,因此在原有的封建統治基礎之上,唯有進一步加強和維護封建統治,才能穩固住清朝統治者的根基。

除了想要穩定內部的朝局,徹底遏制住抗議分子的抗議活動以外,清政府也擔心外來文化會加劇國內對清朝中央集權反抗的浪潮。尤其是在乾隆時期,黃宗羲等人抨擊君主封建專制的思想已經開始傳播。

再加上當時清朝的人口出現了中國歷史以來第一次井噴式的增長,糧食資源不足以滿足如此多的人口,許多老百姓雖然不至於餓死,但也常常饑腸轆轆,僅僅在生存線徘徊,人民不免怨聲載道。

此時西方開放自由的資本主義文化倘若大肆流入國內,再加上「睜眼看世界」的人士帶來的對君主專制的批判聲音,積怨已久的人民,必將在反清反集權的基礎上再添一把柴火。

就好像「文藝復興運動」借著古希臘古羅馬文化,將高高在上的宗教神權,推下了統治地位一樣。乾隆也害怕西方文化加劇人們的抗爭思想,讓人們從奴役壓迫中覺醒,從而將封建集權統治推翻。

因此清政府毫不猶豫地堅持著「閉關鎖國」的政策。

統治者的傲慢

而除了在利益各方面的權衡之外,實行「閉關鎖國」政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客觀因素,便是當時清朝的政治、經濟、文化總體而言呈現的仍然是一個正向發展的態勢。

雖然商品經濟逐漸發展,但自給自足的農耕經濟仍然占據著主導地位,社會發展總體呈現穩定的態勢,國家基本盤的商品需求基本可以在國內實作自給自足。並沒有非常必要的外貿需求。

作為統治者而言,乾隆無需在外貿交易之中向外邦俯首稱臣,也無需將所條件擺到桌面上進行你來我往的商業談判,更不願將國際商業貿易的利益割讓給百姓與外邦,還為自己招致「殺身之禍」。

「天朝上國」一方面的確是開疆拓土的大清真實的實力寫照,但另一方面也成為了乾隆一葉障目的罪魁禍首。

他或許一直認為這樣挺好的。

但卻忘記在更加宏觀的視角上去衡量一下清朝所謂的「好」究竟是多好。是否會在外邦的堅船利炮之前毫無還手之力,是否會讓百姓和國家持續積貧積弱,從根上開始逐漸衰敗。

總而言之,「閉關鎖國」的政策,並非是清朝統治者愚蠢地寫照,更是作為統治者不思變、不思危的歷史教訓。

也向我們昭示了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家天下,一味只考慮自己手握高度集中的權利,必將走向滅亡。

免責聲明:文章內容僅為個人觀點,圖片均取自於互聯網,若構成侵權行為,請於文章釋出一月內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第一時間進行刪除,如果您喜歡本文,請點選 關註 ,感謝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