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楊開慧犧牲27年後,毛澤東作詩緬懷,並說:其實,開慧可以不死的

2024-07-19歷史

1957年5月的一天,烈士柳直荀的遺孀李漱一手中拿著一只大信封,快步地邁進了長沙市女中初三的教師,她興奮地對同學們說:「 毛主席給我寫信了!」

因情緒過於激動,李漱一的聲音有些顫抖,甚至帶著一絲哭腔。面對這個喜訊,同學們都有些楞住了,幾十雙眼睛齊刷刷地望著老師李漱一。

隨後李淑一從大信封抽出一個小信封,在信封的左下方是 遒勁、瀟灑的三個字: 毛澤東!

此次李漱一之所以能收到毛主席的來信,是因為在不久前她給毛主席郵寄了自己懷念丈夫時所寫的詞作【菩薩蠻】, 並請求毛主席抄錄當年送給楊開慧的那首【虞美人】作答。

收到信後的毛主席, 沒有抄錄當年的舊作,而是專門創作了一首名為【蝶戀花·答李淑一】的作品,以此來緬懷妻子楊開慧。

在同學們的掌聲中,李漱一飽含深情地朗誦了毛主席的這首詞作: 「我失驕楊君失柳,楊柳輕飏直上重霄九。」

此時,距離楊開慧犧牲已整整27年,她的遺願「 惟願潤之革命早日成功」 也已經實作…..

楊開慧是湖南長沙板倉人,出生於1901年,比毛澤東小整整7歲。

楊開慧的父親楊昌濟是遠近聞名的學者,後來楊開慧之所以成為進步女性,和父親的影響有著莫大的關系。

楊開慧3歲時,父親遠赴重洋去留學,那會兒她只知道父親去了很遠的地方,卻不知父親所去為何,唯一的期盼就是希望父親早日回家。

1908年,楊昌濟從國外郵寄一封家書,在信中他叮囑妻子:「 一定要將開慧送去讀書,讓她接受新思想教育。」

此時的中國雖然有許多進步人士,在他們的影響下新進思想開始蔓延,但女子讀書上學並不多見。

隨後,母親將7歲的楊開慧送到了長沙第四十初級小學讀書,在當時的板倉還沒有女孩子上學的先例,楊開慧開了風氣之先,成為了這所學校第一批且年齡最小的女學生。

進入學校後的楊開慧,讀書很認真,成績絲毫不比男生差。三年後,楊開慧轉學至儲能學校,開始接受更高等的教育。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腐朽的大清王朝畫上了句號,從此中國進入中華民國時代,已經接受三年思想教育的楊開慧,開始動員不認字的母親向振熙也進校讀書,之後母女二人一起轉到了距離板倉20多公裏的衡粹女校,母女同校讀書在當時可以說是絕無僅有的,一時間在當地傳為佳話。

1913年,出國9年的楊昌濟回到了祖國,並來到湖南第一師範學校任教,楊開慧隨父親遷往長沙,並在這裏結識了她此生摯愛毛澤東。

關於楊開慧和毛澤東的結識,有很多說法,流傳最多的是楊開慧是先認識毛澤東的文章,後認識他真人的。

1914年春天的一個下午,楊開慧正在房中看書,突然聽見父親在外屋接連地說了幾聲:「好、好、好」。

好奇的楊開慧,趕緊放下書走出了內屋,只見父親手裏拿著一個學生的筆記,正坐在那目不轉睛地看著,他一邊看一邊贊不絕口:「 此學生將來必有大成就啊!」

能讓父親如此贊揚的人並不多,楊開慧就輕輕地走到了父親身邊,小聲地問:「 爸爸,這是哪位學生的文章呀!」

楊昌濟隨合上筆記,遞給女兒說:「 你看看,你好好看看!」

楊開慧接過筆記,只見筆記下面的署名寫著「毛澤東」三個字。

隨後,楊開慧開啟了這本名為【講堂錄】的筆記開始仔細閱讀,讀完後她既欽佩毛澤東的學習態度,更是被他深刻的思想所吸引,心裏萌生了想見他一面的念頭。

這個願望在一個星期後實作了。那日,楊昌濟邀請毛澤東、蔡和森等一批進步學生來到家中,正當大家說笑的時候,楊開慧來到了熱熱鬧鬧的客廳。

楊昌濟跟大家介紹說,這是小女楊開慧,隨後又向楊開慧逐個介紹了進步學生的名字,在這些人中,楊開慧最關註的就是毛澤東。

此時毛澤東年方20,身高一米八,非常的英俊。這次見面倆個人只是簡單地交談了幾句,但會楊開慧還是13歲的女孩子,壓根就沒往男女之事上想。

這次之後,毛澤東等人經常來楊昌濟家,和老師一起討論救國之道,每次他們到來楊開慧都會熱情招待,除此外她就靜靜地坐在一旁,認真地聽著大家談論。

1918年,楊昌濟前往北京大學任教,楊開慧也跟隨父親來到了北京,此時的毛澤東也因組織赴法勤工儉學來到北京,並前往看望恩師而暫住楊家。

在毛澤東的幫助下,楊開慧開始閱讀大量進步書刊,如【新青年】、【新潮】等等,與此同時,毛澤東也會跟楊開慧講國家形勢,還有自己的理想抱負。

隨著倆人的交往加深,楊開慧對毛澤東除了一種敬佩外,又多了一種異樣的情愫,毛澤東對這個小師妹也如此,只不過他們並沒有急於表白。

後來,因為形勢需要,毛澤東又回到了湖南。分別是,二人約定好要透過書信交流思想,剛到湖南的毛澤東就給楊開慧寫了一封信,此時他們對彼此的稱呼也發生了微妙的變化,一 個稱對方為「潤」,一個稱對方為「霞」。

1919年,毛澤東二次來到北京,同樣住在楊家,此時他們的關系基本已經確定了,不過作為父親楊昌濟還是頗有擔心,他曾對女兒說:「 以潤之的抱負,將來生活必定動蕩,你做好準備了嗎?」

楊開慧堅定地說:「 爸爸,我做好了一切準備。

這一年,楊昌濟染病,楊開慧寸步不離地照顧父親,在父親的病榻前她不停地閱讀進步書刊,思想進步非常快,她和毛澤東的感情也愈發穩定。

1920年,楊昌濟不幸病逝, 毛澤東以半生半婿的身份參加守靈,幫助料理後事,此番舉動讓楊開慧感動不已,也做好了此生非「潤之」不嫁的準備。

父親去世後,楊開慧跟隨母親、哥哥們回到了湖南長沙,進入教會學校福湘女中讀書。讀書期間,已經受到新思想洗滌的楊開慧對學校保守的校規極其,她不但剪掉了長發,還加入學生組織,並和大家一起上街講演,散發傳單等等,透過這些宣傳活動倡導大家要沖破封建禮教的束縛。

同時,在毛澤東的支持下,她聯絡福湘、周南兩所女校的5名女學生進入嶽雲男子中學,成為全省男子中學中第一批女學生。

除了在學校裏做出驚世駭俗的舉動外,楊開慧的婚禮也轟動一時。時年冬季,她以「不作俗人之舉」為由,在不坐花轎、不要嫁妝、不用媒妁之言的「三不」原則下,和毛澤東自由結合。

倆人的婚禮只花了6元錢,這在當時是絕無僅有的。 從此後,楊開慧和毛澤東開始並肩作戰,做好了同生共死的準備。

婚後,楊開慧先後為毛澤東生養了三個兒子,生活上她是賢妻良母,不但照顧三個年幼的孩子,更是體貼地照顧毛澤東的飲食起居,工作上她也是毛澤東的得力助手。

當時楊開慧主要負責和組織上的聯絡工作,同時主持一些圖書館的事務。因為革命鬥爭的需要,從結婚後楊開慧就一直跟隨著毛澤東到處奔波,過著顛沛流離且充滿危險的生活。

雖然生活頗為勞累,但楊開慧毫無怨言,她願意用自己的一切去輔助丈夫的革命事業,包括生命。

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毛澤東按照組織上的指示,領導湘贛邊秋收起義,楊開慧則帶著三個孩子回到了板倉開展地下鬥爭。

分別那晚,毛澤東向往常一樣給兒子們講故事,楊開慧屋裏屋外的給他收拾行李,表面看似風平浪靜,但彼此心中都很沈重,此次一別,不知何時相見,想想就讓人心酸。

回到板倉的楊開慧,一邊撫養三個孩子,一邊和惡勢力做鬥爭。當時板倉的環境並不樂觀,敵人像瘋了一樣到處抓捕革命人士。

面對危險楊開慧並沒有退縮,甚至在與組織失去聯系的情況下,依然堅持堅持參與組織了當地的武裝鬥爭。

在湖南參加武裝鬥爭的楊開慧,無時無刻都在思念丈夫,但因為革命鬥爭形勢嚴峻,她和毛澤東之間徹底失去了聯系,白天她組織武裝鬥爭,到了晚上她時常失眠,思念著不知在何方的丈夫。

1929年3月7日,楊開慧在報紙當看到了一則共產黨人被反動派殘忍殺害的噩耗,她預感到兇殘的敵人不會放過自己,以一個母親的本能,她預感到危險隨時會降臨。

此時身邊有三個年幼的孩子,丈夫又不知在何方,她突然覺得那麽孤獨、無助,但她並不害怕,唯一擔心的就是三個孩子。

最終,楊開慧含淚寫下了托孤遺書,在遺書中她寫道:「 我感受到死神要來臨時,我最放心不下的就是3個孩子,所以我不能不早做準備。」

作為一名戰士,楊開慧不畏懼死亡,但作為一名母親,她放心不下自己的孩子,她字字是血淚,讓人觀之心痛,如臨其境。

不幸果然發生了,1930年10月24日清晨,楊開慧在家中被捕,那天正好是長子毛岸英8歲生日。

世間萬般苦事,無非生離與死別。楊開慧深知此次兇多吉少,想想自己的丈夫和三個孩子,她心如刀絞。

入獄後的楊開慧飽受酷刑,但她毫不畏懼,面對敵人的威逼利誘,她高喊出:「 砍頭只像風吹過!死,只能嚇膽小鬼,嚇不住共產黨人 」的誓言。

敵人不僅抓捕楊開慧,還抓捕了8歲的毛岸英,懂事的毛岸英看到母親被折磨得不成樣子,痛哭不止。楊開慧就一邊教他識字,一邊安慰兒子:「 岸英,你要學會堅強,永生永世跟著黨革命。」

敵人一直逼問楊開慧,逼迫她說出毛澤東的下落,要她公開宣布與毛澤東脫離關系,但楊開慧堅決不從,她堅定地說: 「犧牲我小,成功我大。」

被關押的日子裏,楊開慧每天都會被提去過堂,遭到皮鞭、木棍的毒打,還被壓杠子,被打昏後又用涼水潑醒。

楊開慧原本長得嬌小柔弱,但面對敵人的瘋狂的折磨,她卻不哭不叫,意誌猶如鋼鐵一般堅硬,

在監獄外,黨組織和楊昌濟生前好友曾多次想方設法營救楊開慧,但敵人哪裏肯放過,最後迫於壓力,他們竟然做出了直接處死楊開慧的決定。

臨死前,楊開慧表現得從容淡定,只留下了「 我死不足惜,惟願潤之革命早日成功 」的遺言,就和人間訣別了,犧牲那年楊開慧年僅29歲。

當楊開慧犧牲的噩耗傳到毛澤東耳中時,他悲痛萬分,隨即給楊家寫信說: 開慧之死,百身莫贖。

多年以後,在回憶楊開慧犧牲的經過時,毛主席悲痛地說:其實,開慧可以不死的。

確實如此,當時只要楊開慧公開聲明和毛澤東脫離夫妻關系,她就可以不犧牲,而且她即便做出這個決定,也只是緩兵之策,大家並不會責怪她。

但她是革命戰士,她對愛情忠誠,對黨忠誠,哪怕自己犧牲,也堅決不會做違背組織和自己初心的事情,如此堅貞不屈、高風亮節的精神品質讓人敬佩。

當今之幸福來之不易,吾輩應該萬分珍惜,唯有這樣才對得起先輩們的犧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