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粟裕三次提建議改變軍委戰略,中央連發7封電報:就按粟裕的來

2024-04-28歷史

1947年3月16日上午,孟良崮戰場傳來張靈甫被擊斃的訊息,華野各部隊得知訊息後,或總結、或報功、或休整,全軍上下均以為戰事結束,整編七十四師被全殲。然而此時的華野副司令員粟裕正在指揮室埋頭案牘,仔細核實華野各部隊上報的傷亡數碼,經過反覆核查之後,發現七千敵軍不知去向。隨後粟裕便命令部隊前往孟良崮搜查,果然不出粟裕所料,在孟良崮山溝中,發現了這夥敵軍,華野立即將之全殲。

粟裕打仗向來以冷靜沈著、嚴格細致著稱,正是由於粟裕身上具備的優點,才使他從解放軍將領中脫穎而出。而在解放戰爭中,若論敵軍最密集的戰場,無疑是華東戰場,而正是由於華東戰場敵軍密集,戰局牽一發而動全身,因此華東戰場也是軍委下達戰略指導最多的戰場。

然而粟裕作為戰區指揮官,卻三次改變軍委戰略,最後都取得了不錯的戰果,以至於中央去電:就按粟裕的來。

粟裕向中央發動了哪三次建議?面對軍委信任,粟裕又是如何妙手連連將國民黨軍打得暈頭轉向?

本期我們一起聊聊關於粟裕三次改變中央戰略的事。

穿越隴海線,實作華東戰場的艱難轉折

孟良崮戰役後,國民黨軍實行密集靠攏的戰法,步步朝著華野根據沂蒙山區挺進,面對占據兵力裝備優勢、密集逼近的國民黨軍,華野如何在粟裕的帶領下實作艱難轉折呢?

孟良崮戰役結束後,國民黨軍吸取了整編七十四師被殲教訓,重新整編進攻兵團,以9個整編師的主力集中於萊蕪至蒙陰之間不足50公裏的寬闊地帶,部署戰陣,同時不斷囤積大量的後勤補給和武器裝備。

當時粟裕為了圍點打援,幾次包圍國民黨孤立之敵,張網以待國民黨軍主力來援,意圖將國民黨軍殲滅於運動戰之中。但國民黨軍畏懼同華野野戰,同時對粟裕圍點打援戰法印象頗深,所以幾次行動難以達到分割敵軍的目的,戰略目的難以達成。

於是,休整過後的國民黨軍又集中了9個整編師的兵力對山東解放區發動了進攻。面對國民黨軍的攻勢,為了緩解華野在山東的壓力,同時為今後中原戰略經營,軍委命令 劉、鄧 指揮中野南渡黃河,進入魯西南作戰,兩軍之間作戰略配合。

粟裕得知劉、鄧即將挺進魯西南之後,明確了華野下階段主要作戰任務:打破國民黨軍對山東的重點進攻,配合劉鄧的行動。

1947年6月,劉鄧出師在即,為了實作華野對劉鄧的戰略配合,軍委指示:華野派出二到三個縱隊出兵魯南、二個縱隊出兵泰安以西、在正面部署4個縱隊,實作遠距離出軍,將華野兵力分散轉至外線。

華野分兵之後,陳世渠、唐亮指揮三個縱隊兵力向泰安挺進,殲滅守軍73師一個旅,隨後向棗莊、泗水挺進,同向南而來的中野實作遙相呼應,嚴重威脅了國民黨中原重鎮徐州的安全,最後國民黨抽調整編第五師等共計7個整編師另加兩個旅的兵力回援徐州。隨後葉飛、陶勇縱隊攻克滕縣,向北配合各部隊尋機殲敵。位於內線的四個縱隊,在粟裕的指揮下,在南麻全力圍殲 整編十一師

南麻戰役由於天降大雨,華野炮彈潮濕,缺乏重武器的攻堅戰難以速戰速決,最後變成了消耗戰,而國民黨第八軍占領了華野後方臨朐,不占天時地利的粟裕只好命令華野撤軍。

七月分兵之後,雖沒實作殲滅整編十一師的任務,但實作了集中兵力,分散國民黨軍的戰略目的,國民黨軍戰略進攻被打破,山東戰場上華野逐漸占據戰略主動。

1947年6月,中野挺進大別山後,魯南地區大量國民黨軍追擊而去,為了開啟魯西南的局面,粟裕向中央提出了:總的意圖是將戰爭引到國民黨區域。粟裕提出華野國統區作戰,無疑是將外線進攻的重任挑在了華野肩上,此時全國戰場的中心也由山東戰場改變為中原戰場,在戰略上大大減輕了中野的壓力。

粟裕經過深思熟慮後,命令陳唐兵團迅速穿越隴海線,向河南腹地開進,大張旗鼓吸引國民黨軍北進。華野作戰後勤補給來源主要為山東解放區,因此此次陳唐兵團失去後勤依托在隴海線出擊,令國民黨軍著實意外,便倉促展開追擊。

國民黨軍倉促行動,漸漸各部之間協調混亂國民黨整編五十七師逐漸進入粟裕眼中,1947年9月陳粟集中7個縱隊在魯西南張網以待,在沙土集戰役中殲滅整編五十七師9000余人。沙土集戰役後,陳唐兵團挺進了豫皖蘇,同劉鄧、陳謝形成品字陣,自此之後,華野改變了山東戰場的不利態勢,開始經略中原。

鬥膽直陳,豫東大捷打破中原僵局

國共兩軍之間戰役中心由山東戰場轉移至中原戰場,此時中原地區國民黨集中了25個整編師的兵力,沿著以隴海路為中心的地區,實行重點防禦。那麽面對中原戰場上國民黨軍兵力密集的情況,粟裕如何奇思妙想,將國民黨中原防禦體系搗毀呢?

進入1948年之後,隨後國民黨軍山東戰場上重點進攻被擊敗, 蔣介石 在昔日侵華日軍總司令岡村寧次的建議下,部署地方部隊戍守交通要點,將精銳力量作為維持交通線和擔任城市救援的任務,確保中原地區交通補給線的暢通。

透過實作平漢線、津浦線、隴海線暢通,國民黨軍在中原地區構築一張大網,對中原地區解放軍形成壓制之勢。在兵力部署上,國民黨集中13個整編師兵力守備重點城市,以12個整編師加上4個摩托化快速縱隊,組建四個機動兵團,往來尋找解放軍主力決戰。

國民黨此時在中原的防禦系統,與抗戰時期日軍對抗日根據地實行的囚籠政策如出一轍。由於中原地區地形平坦,視野遼闊,國民黨軍的機動作戰能力得到很大提升,任何一點遭遇解放軍攻擊,國民黨軍都可以實作快速增援。

面對國民黨在中原戰場的部署,調動分散國民黨軍在中原地區的優勢兵力,成為推進解放戰爭行程的緊要之事。為此軍委於1948年2月初,向華野致電,決定讓粟裕率領華野1、4、6縱隊南下,向閩浙贛邊區挺進,牽制中原地區國民黨軍回援江南。

粟裕身為一線的指揮官,對於戰爭有著自己的理解,多年來的戰場經驗,使得他不斷總結戰爭規律。經過長時間對中原戰局分析,粟裕認為,此時的率領三個縱隊南下,難以達到讓江北國民黨軍回援的戰略目的。

粟裕分析:軍委決定集中三個縱隊的力量深入敵後,向閩浙贛地區挺進,執行任務中存在巨大的困難,進入江南後,隊伍必將陷入無依托、無後勤的境地,經過長途跋涉和沿路國民黨軍的圍追堵截,三個縱隊南下必將損失一半兵力。然而以不足十萬的兵力,在閩浙贛地區進行戰略機動,必將陷入打仗打不了,小仗打了起不了太大作用的狀況。

此外江南地區河谷縱橫,國民黨精銳部隊如第五軍、第十八軍皆為機械化部隊,必然不肯深入江南泥濘之地。如果此次粟裕率軍南下閩浙贛,不能調動國民黨軍中原主力第五軍、第十八軍南下,則無法達到讓國民黨軍回援江南的戰略目的。此時中原戰場敵我雙方正處於僵持不下的關鍵時刻,倘若能集中更大規模兵力在中原用兵,成建制殲滅國民黨軍於黃淮地區,同樣能起到扭轉中原戰局的作用。

粟裕將自己的想法發送給了軍委,用了「鬥膽直陳」四個字。

身處河北阜平縣城南莊的 毛主席 在收到粟裕來電之後,回電粟裕北上中央商量。當4月28日,陳毅、粟裕兩人來到城南莊之時,毛主席親自出門相迎,這在毛主席的生平中,是極其少見的。

隨後粟裕和中央領導商量有關這一問題的相關事宜,毛主席聽罷之後,完全同意了粟裕的意見,但表示粟裕要準備好殲滅第五軍的決定。粟裕否定了軍委意見,在毛主席面前立下了軍令狀,這為今後的豫東戰役大勝奠定了基礎。

豫東戰役爆發後,粟裕先攻開封,後圍區壽年兵團於龍王店、帝丘店地區,蔣介石聞訊立即電令邱清泉增援,在桃林崗地區,粟裕已經將宋時輪縱隊放在那裏,等待著國民黨的援軍。在桃林崗陣地前,邱清泉的第五軍難以前進一步, 蔣介石 得知區壽年兵團危局面,親臨桃林崗上空督戰,給邱清泉下死命令。盡管如此,最後國民黨軍在桃林崗依舊難以突破,粟裕成功將區壽年兵團吃掉。增援而來的黃百韜兵團,也被粟裕的猛攻嚇得心驚膽戰,不敢追擊。

豫東戰役之後,粟裕以傷亡3.3萬人的代價,消滅國民黨軍9.4萬兵力,一舉改變了中原戰場的形勢,此後國民黨軍僅一個兵團的兵力也不敢出動,此後國民黨軍的行動多是幾個兵團行動。

圍點打援,張網以待杜聿明

豫東戰役結束後,中原戰場的形勢為之一變,解放軍逐漸處於戰略機動位置,在中原地區占據先機。當時山東戰場僅有一個濟南城孤懸於解放軍包圍之中,在這場戰役中,粟裕再次提出了建議,對當時戰局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呢?

1948年7月,華野山東兵團拿下了兗州,將國民黨徐州和濟南之間的聯系一舉切斷,此時軍委判斷,將國民黨在山東的唯一據點拔除,時機已經成熟,於是決定發動 濟南戰役 。在攻打濟南的時候即將開始之時,當粟裕將自己的想法匯報給軍委,一邊攻打濟南,一邊打擊國民黨援軍。

軍委不禁為粟裕的膽略感到佩服。在當時華野機動兵力不過30萬兵力,然而當時的濟南、徐州都是國民黨的戰略中樞之地,部署該地區的國民黨軍機動兵力有28萬人,況且當時的濟南城防堅固,國民黨軍集中十幾萬兵力死守濟南,如果攻城集團兵力不足,極有可能讓戰事陷入長期消耗。

於是軍委同粟裕就濟南戰役部署一事進行了討論,雙方之間往來信件多達七封急電。經過雙方之間的反復磋商,軍委認識到了粟裕戰略的可行性,於是同意了粟裕的方案。當時華野部署在攻城集團兵力為許世友指揮的14萬人馬,而粟裕率領的18萬軍則部署於在鄒縣、滕縣地區和城武、金鄉、 巨野、嘉祥地區嚴陣以待,等著國民黨軍的進攻。

9月16日,濟南戰役爆發,王耀武面對華野攻城集團的進攻,向徐州的國民黨軍苦苦求援。不久之後,華野攻城集團突破了濟南的外圍防線,蔣介石緊急命令時任徐州「剿總」副司令 杜聿明 率領第二、第七、第十三兵團由新安鎮地區向徐州集結,準備沿著津浦鐵路向北攻擊,會同濟南城中的王耀武內外夾攻華野部隊。

然而國民黨軍行動遲緩,一直到9月24日之時,國民黨第七、第十三兵團尚在集結之中,當國民黨第二兵團進抵曹縣之時,得知濟南守軍已經被華野全殲,立即倉皇南撤。國民黨軍的意外之舉,使得在運河張網以待的粟裕所部,沒能同國民黨軍交上手。

在這次戰役中,粟裕和軍委往來急電多達七封,實作了雙方之間的默契交流。在這次戰役中,粟裕充分理解了軍委的戰略意圖,對於中央濟南戰役中的安排做了合理的補充,有這樣能夠和軍委達成高度默契的將領,這也許就是軍委對粟裕的無限信任。

正是由於軍委能夠唯才是舉,對於粟裕這種提出不同意見的將領,不拘小節予以重用,才能為粟裕提供發揮軍事才能的舞台,為新中國的建立和發展建立了不朽的功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