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忠勇王金忠:明代第一位存活的異姓王,他的地位到底是高還是低?

2024-07-19歷史

劉邦建立漢朝時,曾有言道:「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到了明朝,這種「家天下」的思想更為典型,唯有朱家血脈方能封王。即便如徐達、常遇春、沐英這樣的超級功臣,也只是在去世後才被追封為郡王。

然而,事事皆有例外。除去南明時期異姓親王和郡王眾多的情況,明朝仍有一位在生時即被封為異姓王的顯赫人物,那就是大明的忠勇王金忠。那麽,金忠到底憑借什麽樣的功績獲得王封?他的「忠勇王」頭銜的實際含金量究竟有多高?今天,我們就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從也先土幹到金忠

金忠,原名也先土幹,蒙古怯烈部族人。其先祖也先不花曾在元成宗時期擔任湖廣等處行中書省左丞相,去世後被追封為恒陽王,謚號文貞。正因如此,明代的史書記載也先土幹為「韃靼王子」。

建文年間,明朝皇帝朱允炆與燕王朱棣之間爆發了皇族內戰。同時,蒙古也分裂為韃靼和瓦剌兩大部份。在永樂初年,韃靼可汗鬼力赤頻繁南侵,與當時鎮守北平的朱棣第三子趙王朱高燧發生了多次沖突。而在那個時期,也先土幹正是韃靼軍中的一員。

永樂三年(公元1405年),權臣阿魯台殺害了鬼力赤,隨後立正統元裔本雅失裏為大汗。至永樂七年(公元1409年),本雅失裏不僅殺害了明朝的使臣,還擊敗了靖難元勛淇國公丘福。朱棣對此大為憤怒,於永樂八年(公元1410年)親自出征,成功地一舉擊潰了韃靼的主力。

此役之後,本雅失裏被瓦剌太師馬哈木殺害,阿魯台隨即向明朝稱臣以示服從。為了維持局勢平衡,朱棣在永樂十二年(公元1414年)進行了第二次北伐,成功擊敗了瓦剌的主力部隊。趁機,阿魯台帶領部隊向西進軍,擊殺了馬哈木。這場戰鬥中,先土幹也表現出色,獲得了明廷的封賞。

都督土幹與瓦剌交戰中辛勞,特賜彩幣二十表裏以示獎勵。—【明太宗實錄卷一百七十四】

然而,隨著阿魯台勢力的不斷膨脹,他不甘心始終處於下風。史書中形容他「兇悖之心復萌」。在永樂二十年(公元1422年)三月,朱棣第三次親征漠北,明確將矛頭指向了阿魯台。面對朝廷軍隊的強大氣勢,阿魯台不敢迎敵,倉皇棄掉了所有馬匹、駝羊和輜重,慌忙向北逃竄。

被授予「忠勇王」稱號

永樂二十一年(1423年)七月,朱棣第四次親征漠北。此時,馬哈木之子脫歡勵精圖治,逐步恢復了瓦剌部落的元氣。明軍北伐之際,脫歡率部在飲馬河北(今克魯倫河)擊敗阿魯台,引發了韃靼軍的內訌。

也先土幹平日裏「素桀黠」,與阿魯台的關系並不和睦。然而,他也不願意投奔不正統的瓦剌,因此萌生了投靠明朝的想法。當年十月,也先土幹率領部隊在宿嵬山(今河北萬全縣西北)遇到了明軍前鋒寧陽侯陳懋,隨即上表請求投降。

阿魯台在永樂八年遭受了挫折,因此在明軍的兩次北伐中,他每次都選擇了望風而逃,根本不與朱棣展開交鋒。永樂皇帝的大軍出征沒有取得實質戰果,遇到了名聲顯赫的也先土幹投降,皇帝自然感到非常高興,命令陳懋好好護送他們前往中軍大帳。

敕曰:「爾智識超凡,深知天命,親內建領部屬前來歸附,實屬出類拔萃。朕閱悉奏章,感到非常欣慰。爾以誠心歸附朕,朕亦以誠心對待爾。君臣共享太平之福,必將長久。已敕寧陽侯陳懋等與爾一道前來。在途途中要倍加珍重,以回應朕的厚望。」—【明太宗實錄卷二百六十四】

十月二十二日,也先土幹率領部下覲見大明皇帝,史書記載他「遙望天顏,尚有懼色」。畢竟,朱老四以殘暴聞名,也先土幹內心自然不免惴惴不安。

然而,這次朱棣顯然想把也先土幹樹立為榜樣,不僅賜名金忠,還封他為忠勇王,隨即下詔班師回朝。此外,也先土幹的外甥把台,這次因竭力勸舅舅歸降大明有功,被朱棣封為都督。雙方開懷暢飲,朱棣甚至將禦前珍饈和禦用金杯都賜給了金忠。

十月二十八日,大軍自萬全(今張家口境內)出發,朱棣獨自騎馬走在前面,忠勇王金忠緊隨其後。兩人就韃靼內部的機密要務進行了深入交流。事後,皇帝將金忠比作歸漢的呼韓邪和歸唐的突厥頡利。

十一月初四,大軍進入居庸關,大明將士軍容壯盛,隊伍延綿數十裏。文武群臣率領百余萬軍民跪在道路兩側,迎接皇帝駕到,歡呼萬歲之聲震耳欲聾,天地為之動容。這樣的場面,讓見識不多的金忠感到無比震撼,情不自禁地感嘆道:「今日真如隨從天上行走。」

伴隨車隊北上

永樂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正月,大同和開平一線的阿魯台部再次侵擾邊境。忠勇王金忠主動請纓,要求擔任前鋒。同年三月,朱棣再次親自率領大軍北征,金忠與寧陽侯陳懋一同帶領壯士擔任先鋒。

四月二十五日,大軍抵達隰寧(今河北沽源縣境內)。忠勇王部下的指揮同知把裏禿抓獲了阿魯台派出的細作。經審訊後得知,這位韃靼太師已經渡過了答蘭納木兒河(即今蒙古境內的哈拉哈河下遊)。

朱棣認為雙方距離不遠,命令陳懋和金忠迅速前往答蘭納木兒河,並告誡他們不要殺害無辜百姓,務必要生擒阿魯台。然而,當他們抵達河邊時,發現這裏已經「車轍馬跡皆漫滅」,懷疑阿魯台早已逃之夭夭。

明軍於是增加兵力,由英國公張輔和成山侯王通「分兵山谷大索」,而陳懋和金忠則繼續「前行覘賊」。盡管二人一直搜尋到白邙山(今蒙古國境內),仍然無法找到阿魯台的主力,最終明軍不得不班師回朝。

寧陽侯陳懋和忠勇王金忠率領軍隊抵達白印山,但未能發現敵人,最終因糧草耗盡而返回。隨後,英國公張輔等人上奏請求:「希望能再給予我們一個月的糧草,我們將帶領騎兵深入敵境,必能擒獲罪犯。」皇上回應道:「如今出征已久,人馬俱感疲憊。北地氣候已然寒冷,一旦遭遇風雪,回程將異常艱難,必須慎重考慮。」

沒有人預料到,朱棣竟然在班師途中駕崩,留下遺詔讓皇太子朱高熾繼位,即明仁宗。新天子即位後,立即封金忠為太子太保,並且與忠勇王的歲祿一起「二俸俱支」。

仁宗在位不到一年便驟然去世,遺詔由皇太子朱瞻基繼位,即明宣宗。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八月底,宣宗率領大軍巡邊,忠勇王金忠率部隨行。

九月初二日,喜峰口的守將急忙派人報告,稱兀良哈的賊寇萬余人已經侵犯邊境,並抵達寬河(今河北寬城)。宣宗果斷決策,親內建領忠勇的大將王金忠等人,以及三千精銳部隊,迅速整裝待發,連夜馳往寬河。在激烈戰鬥中,徹底擊潰了兀良哈的部隊,並斬獲其首領。

此時,金忠和請求自願出征,領兵深入追擊兀良哈的殘余部隊。有人對此提出異議,認為不應同時派遣這對舅甥,至少應保留一個。然而,宣宗毫不動搖,堅決相信用人不疑。

上曰:「朕以誠心對待他們,既然決定送走,就一同送走,不留一人以存疑慮。朕對這兩人素來恩厚,像對待犬馬的養育之恩,更何況對待人呢?他們理應有所回報。」—【明宣宗實錄卷四十七】

七天後,金忠和他的部下果然凱旋歸來,帶回了數十名俘虜、百余匹戰馬和數百頭牛羊。宣宗非常高興,賜予他們內廚的酒菜和飲酒用的大金爵。戰後,因功勛卓著,金忠被晉升為太保。

忠勇王的價值和重要性

根據【皇明祖訓】的記載,文武百官見到親王需行四拜禮。朱元璋特別強調,即使是三公和大將軍也必須如此。而公、侯、駙馬等勛臣和外戚,見到鎮國將軍則要行兩拜禮。郡王的地位在親王和鎮國將軍之間,自然高於公、侯、駙馬。那麽,忠勇王的待遇如何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

含金量較低

金忠在向大明投降後,迅速被朱棣封為忠勇王。然而,需要特別指出的是,他的座次位置在「侯之下、伯之上」,這意味著他的地位與駙馬相同。

於是舉行了宴會,命令金忠坐在侯爵之下、伯爵之上,並將禦前的珍饈佳肴一一賜予他。宴會結束後,還將禦用的金杯等一並贈予他。

仁宗登基後,對在京的文武百官及軍民發放了大量賞賜,此時忠勇王的等級仍然位於公爵和侯爵之後。

仁宗駕崩後,朝廷制定了梓宮出葬的儀註,忠勇王的地位進一步下降,甚至被排在伯爵之後。

公爵、侯爵、伯爵、忠勇王以及外國四夷使臣共同祭祀一壇。國師、禪師、剌麻則共同祭祀另一壇。—【明仁宗實錄卷八】

源自大明帝王與臣下的蔑視

金忠在明軍第四次北伐時投降。當朱棣接到他的奏書後,說了一句非常刺耳的話:「鳥獸窮則依人,黠虜亦然。」 這句話的意思是,像金忠這樣的夷人根本不算是人。

朱棣駕崩後,新皇帝朱高熾為了收攬人心,對文武大臣進行了一次全面調整。然而,當與少傅兼吏部尚書蹇義討論忠勇王金忠時,仁宗同樣流露出鄙夷之情,說道:「此人在列,不無希覬之意。」意思是他完全不配。

蹇義認為如今歸附朝廷的京城人士眾多,金忠作為其中的典範,朝廷必須進行封賞。仁宗依舊鄙視金忠,認為他沒有文化,只知道太師、太傅、太保是高官,於是封他為太子太保,但僅是虛職,不授實權。

義回答說:「漠北歸附的人現在京城裏很多,他們都在看朝廷如何對待這些人。雖然賜予的賞賜已經很豐厚了,但也應該在官爵上稍加優待,這是懷柔遠人的方法。」皇上說:「是的。其他的官職他們不熟悉,胡人熟悉的只有三師。可以重用為太子太保,但不要讓他們參與實際事務。」—【明仁宗實錄卷四】

在扈從宣宗突襲兀良哈之際,金忠請求出征。皇帝身邊的大臣卻用惡言回應道:「虜其類也」,意即忠勇王不過與虜寇同屬一類罷了。換句話說,大明的君臣依然將這位忠勇王視作蠻夷。

結語:忠勇王金忠於宣德六年(公元1431年)八月二十九日逝世,史書對他的評價極高,稱其「勇悍善戰,曉道理」,宣宗對此亦「甚悼惜」。

關於金忠的歸降,許多人認為他是想兩邊騎墻。舉例來說,金忠的親弟弟猛哥蔔花並沒有隨兄長投奔大明,而是一直在甘肅一帶襲擾邊境。稱他為忠勇王留下的後手,並非沒有道理。

然而,以金忠為首的這批蒙古人實際上對明朝非常忠誠。金忠的外甥把台,在宣德初年被賜名為蔣信。土木堡之變後,雖然被瓦剌賽罕王俘虜,但他憑借自己的蒙古人身份,多次保護英宗朱祁鎮的安全,並隨後與這位被俘的皇帝一起返回京師。

此外,原名答蘭的恭順侯吳克忠和另一位蒙古人永順伯薛綬,都在土木堡之變中為國捐軀,戰死沙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