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開國第一次授銜時,被稱為挺進東北第一人,對抗戰勝利後搶占東北有功的曾古連僅被授予少將軍銜。
時至今日,亦有人認為授銜過低!
解放戰爭初期,曾古連曾擔任東北民主聯軍三縱司令,所部人馬超十萬,是東北民主聯軍的重要組成部份,比較有對比意義的是,當時韓先楚在三縱只是副司令,但是在授銜的時候已經是上將。
今天縱橫就跟大家探討一下,為何對於搶占東北有功的曾古連只授予少將軍銜呢?
有同學機智的解釋道,曾古連的名字起的不好,在東野得叫曾旺林才行,曾古連肯定是不行的,這當然是開玩笑說的,事實上時為東北野戰軍司令員的林彪的確不太得意他,這個我們後面一點點說。
抗日戰爭取得勝利後,占領東北的蘇聯紅軍繳了關東軍的械,東北成為真正的權力真空地帶,對於國共兩黨來說,誰能夠迅速的搶占東北誰就能取得先機。但是根據【雅爾達協定】和【中蘇友好同盟條約】,國民黨軍與共產黨軍都不得在蘇聯紅軍撤退之前開赴東北。
一門心思想要發動內戰,以為勝券在握的蔣介石,正在千方百計地尋找借口,並沒有把心思放在搶占東北上。
相比之下,中共對東北地區是有著明顯的重視,在蘇聯對日宣戰的第三天,朱德總司令就已經釋出命令,讓在山西的原東北軍將領呂正操率所部向察哈爾、熱河一帶進發;在河北的原東北軍將領張學思率所部向遼寧進發;在山東、河北的原東北軍將領萬毅率所部向遼寧進發。
應該說,在華北地區加入我軍後堅持敵後作戰的原東北軍將領被認為是趕赴東北接收日軍投降的最好的人選。
可是,就地理位置來說,當時駐紮在河北北部與遼寧西部的冀熱遼軍區李運昌部,才是距離東北最近的一支武裝力量,但是這個根據地是敵後根據地裏面較為薄弱的地區,滿打滿算也只有1.3萬部隊。
然而,正是這支部隊成為最早搶占東北的核心力量,時任十六軍分區的司令員曾古連率領只有1500多人的部隊,從遼西走廊進入遼寧,成為搶占東北的「先頭部隊」。
不過其中有一個小插曲,曾古連進入東北的時候,竟然「違背」中央的命令!
原來在曾古連部出發之後,中共下達指令讓各路趕赴東北的軍隊,不能大張旗鼓,不能打出正規軍的番號,不能進入大城市等等,總之一句話,就是進入東北要低調。但是曾古連部只有一部電台,由於訊號較弱,在開入關外後就已經與中央失去聯系,一直采取高調的方式大搖大擺的行軍,直接向沈陽進發。
這種「高調」的方式也給曾古連帶來了極大的便利,在曾古連部抵達山海關附近的時候,只有幾只手槍的偵查部隊就收編了四百多名偽軍。並且與蘇聯紅軍相遇,對於這支突如其來的軍隊,蘇聯紅軍也感覺困惑,不過當曾古連部亮出鐮刀斧頭的肩章時,與蘇聯紅軍迅速打成一片。
當時蘇聯紅軍想要受降山海關,但是在山海關的日軍卻負隅頑抗,拒不投降,於是蘇聯紅軍與曾古連部配合作戰,一舉拿下山海關。這是中蘇歷史上第一次會師,也是第一次攜手作戰,順利取得了成功。
9月5日,曾古連已經浩浩蕩蕩的開入沈陽,這時的曾古連已經鳥槍換炮,由根據地時期騎的毛驢「鳥槍換炮」變成了東洋高頭大馬。
曾古連部由於一路以來的繳獲,也獲得了大量先進的裝備,當部隊到達沈陽的時候,引發沈陽全城百姓的轟動,這還是沈陽百姓第一次見到正規的八路軍,也是他們看到抗戰勝利後的第一支中國軍隊,自然倍感親切,一時間,鑼鼓喧天,鞭炮齊鳴。
由於考慮到【雅爾達協定】和【中蘇友好同盟條約】,當時駐守沈陽的蘇軍卡夫通少將不讓曾古連部進入沈陽,並且進行了一定程度上的刁難,但是看到沈陽人民的熱情,卡夫通少將擔心引起不必要的麻煩。
最後允許曾古連部進入沈陽,但是建議他不要以八路軍正規軍的番號進行活動。
盡管過程當中有一些波折,不管怎麽說,曾古連還是第一個趕到東北大城市的中共高級軍官,隨即迅速組建了沈陽衛戍部隊,開始大規模的收繳敵軍武器,短短幾天,曾古連的部隊就已經發展到兩萬人。
在冀熱遼艱苦抗戰多年的曾古連一直面對的都是最強悍的日偽軍,處境從來都很艱難,只有上萬人的冀熱遼根據地在中共的根據地裏面也是邊緣化的部隊。
但是歷史卻給了冀熱遼軍區一個絕佳的機會,以「近水樓台先得月」的地緣優勢最先開入東北,開入沈陽的曾古連一下變成了「土財主」,更沒有想到會成為影響歷史走向的關鍵性人物。
9月14日上午,延安方面沒有得到任何通報的情況下,一架蘇聯飛機停在了延安的簡易機場,幾天前還在東北「呼風喚雨」的曾古連神奇般的出現在了延安,並且帶來了「蘇聯代表」。
當時中共對蘇聯的態度十分模糊,不知道蘇聯到底是要繼續與國民黨曖昧,還是選擇支持中共。此時「蘇聯代表」來到延安,自然引起了極大的重視,朱德總司令親自接待了這位「蘇聯代表」。
實際上,曾古連話說的有點大了,這個「蘇聯代表」並不能完全代表蘇聯,只是當時駐東北蘇聯紅軍的最高司令官馬林諾夫斯基元帥的代表貝魯羅梭上校和轉譯謝德明中校。
貝魯羅梭當即對前來迎接的朱德總司令表示自己軍階不高,此行只是來傳達馬林諾夫斯基元帥的聲明。重申蘇聯紅軍未撤出東北之前,無論是八路軍和國民黨軍都不能進入東北,已經進入東北的八路軍部隊,請求中共下達撤退命令。
實際上,蘇聯不止派了到延安的飛機,也派了到重慶的飛機,向蔣介石政府傳達了同一指令。
應該說,對於蘇聯人的這番談話,朱德總司令是有著比較失望的情緒的,當然,中共高層還是希望能夠從曾古連那裏得到關於東北的真實情況,以便早做打算。
根據曾古連的匯報,第二天中共中央向各中央局下達通報,也可以看出一二。
通報稱:
我冀東軍區十六分區司令曾古連奉令率一千五百人於日寇投降後,向東北前進,曾配合紅軍打下山海關、興城、綏中錦州、北鎮等城,於九月六日進入沈陽城,並被紅軍委曾為沈陽衛戍司令,昨日隨紅軍代表由沈陽飛抵延安。
按照曾古連的報告,總共總結出大概一下幾點內容:
第一條是,曾古連部已經發展到兩萬余人,全為新式裝備,從山海關到沈陽各城均有曾古連的部隊;
第二條是,曾經被東北軍俘虜在東北當勞工的一二萬八路軍,已被組織成遊擊隊開入長春;
第三條是,在沈陽及各地堆積的各種武器和物資特別多,沒有人看管,曾古連部已經占據了沈陽主要兵工廠及倉庫,據說槍支數十萬支、大炮數前門及其他軍用物資無數;
第四條是,在東北擴軍極為容易,只要號召就有大量人前來參軍,還有大批偽組織等待改編。
這幾點主要給中共傳達了這樣一個資訊,先頭部隊曾古連部成了土財主,現在中央應該趕快派軍隊開入東北,大肆進行擴充,槍和人要多少有多少。
最後,又重申了到東北需要註意的幾點內容,比如不能進入城市,不能打著正規軍的番號,但是可以在大城市外圍進行活動等等。
可以說,曾古連給中央帶來一針強心劑,使得中央更加下達了一個重要的決策,那就是放棄南方所有根據地,全力搶占東北,最後下定了「向北發展,向南防禦」的戰略思想。
當時中共抽調兩萬幹部與十萬軍隊趕赴東北,但是一個稍微有點尷尬的事情發生了,中共認為曾古連部在東北已經把控了相當多的軍事武器,於是讓趕赴東北的軍隊可以不用攜帶武器,到東北去拿更先進的武器。
事實上,曾古連在之前這半個月的確獲得了大量的裝備,但是曾古連進駐沈陽的時間並不長,接收的武器也有限,只不過以前沒有見過這麽多裝備,過分高估了可以接收的裝備,遠遠沒有達到曾古連所說的「遍地的武器」的情況。
等到中共東北局組建完成後,再加上局勢變化,蘇聯未能將全部武器移交給中共,導致開赴東北的軍隊帶著過高的期望,空著手來的,卻沒有必要的武器。
彭真在抵達沈陽後就曾致電延安說:「我看守的軍械居里只有75山炮11門,迫擊炮70門和子彈500萬發。」
很多人將牢騷發到曾古連的身上,認為是曾古連虛報了情報,才導致大家沒有準備,陷入這種尷尬的局面。事實上,曾古連雖然誇大了事實,但是只要軍隊開入東北,就已經取得了先機,從大方向上來說,是沒有問題的。
後來蘇軍受到美軍協助國民黨軍登陸東北的刺激,直接大規模將關東軍的武器移交給開入東北的八路軍,很大程度上解決了燃眉之急。
只不過有一件事讓中共高層對曾古連十分不滿,因為後來進入東北的一部份八路軍實在缺乏武器,林彪就讓曾古連部讓出一部份武器彈藥,但是卻遭到曾古連的拒絕,此舉甚至導致東北民主聯軍在東北戰場初期頻頻陷入被動的情況。
有人甚至將四平戰役的失利也歸咎到曾古連的身上,到後期,林彪擔任東北黨政軍一把手的時候,就有曾古連受的了,在解放戰爭期間,曾古連的職務不升反降。
曾古連由於出關時搶占先機,所部超十萬人,以這支軍事力量為主,改編為民主聯軍第三縱隊,曾古連自然擔任縱隊司令員。
但是我們應該可以看到,在出關之初,曾古連的部隊基數過少,大量吸收了偽軍和土匪部隊,戰鬥力明顯堪憂,在解放戰爭初期的東北戰場上頻頻失利,不能很好的完成預定作戰計劃。
在這樣的情況下,林彪派遣第四縱隊的副司令員韓先楚來三縱輔佐曾古連。
在四保臨江戰役中,兩個人在戰役指揮上產生分歧,曾古連認為打仗應該挑軟柿子捏,先攻打較弱的敵新編第22師,但是韓先楚卻認為應該先啃硬骨頭,先打較強的敵89師。
正常來說,曾古連是正職,韓先楚是副職,應該以曾古連為主,但是此事卻鬧到了林彪那裏,對於韓先楚的實力,林彪是知道的,所以最終采納了韓先楚的作戰計劃,結果不出所料,三縱打了大勝仗。
軍委對曾古連的作戰能力產生質疑,無法應對東北初期戰場惡劣的作戰情況,1947年秋,韓先楚升任第三縱隊司令員,而曾古連先是改任遼南軍區司令員,後又調任第七縱隊擔任副司令員,給鄧華打下手。
這就是明顯的降職了,但是在東北野戰軍那裏,只看能力,不看成績,不管你立過多大的功,只要你能力不行,就得靠邊站。
等到鄧華升任第十五兵團司令員的時候,卻並沒有提拔曾古連為縱隊司令,反而是把參謀長方強提拔為第七縱隊的司令員。在後來第七縱隊改編為第四十四軍時,曾古連也只擔任了副軍長。
考慮到曾古連的尷尬身份,林彪決定讓其擔任坦克師師長,後來就讓曾古連去學飛行,學了兩年後當了空八師的師長,同樣保留了副軍級待遇。雖然表面降職了,但是我們也都知道機械化部隊級別小一點,指揮的人更少,但是在戰場上卻十分重要。
在軍職上的反映就是,從1946年到1955年沒有任何升遷,反而被調離一線戰場,沒有受到重用。
1955年開國第一次授銜時,按照曾古連當時的職務只能授予一個少將軍銜。
當然,這也並不是完全怪林彪,主要還是曾古連能力不行,雖然曾古連很早就參加了紅軍,但是在紅軍時期最高級別為團參謀長,在解放戰爭初期也只是軍分區司令,表面上是師長級別,實際上所部人數連一個完整旅的編制可能都沒有。
因為先進入東北的優勢條件,將軍隊發展到十多萬人,但是打起架來就發現並不擅長大兵團作戰,林彪的眼裏容不得沙子,因此對其進行邊緣化處理。
到底是曾古連打仗不行,還是林彪有意打壓曾古連,亦或者曾古連的「誇張」情報給初入東北的解放軍帶來極大的麻煩。
對於這些質疑,曾古連卻表示並不在乎,也從來沒有抱怨過黨的安排,自己是農民的兒子,能成為一位將軍,已經很滿足了,要感謝黨的培養,非常光榮。
2007年,曾古連將軍走完了自己94歲的豁達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