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晚清四大名臣之首:鎮壓太平天國,最後的半個聖人,功過難評說

2024-07-27歷史

曾國藩算得上是中國封建社會最後一個「聖人」。不過,他這個聖人,和歷史上出現過的聖人是不一樣的。他一度受到兩種截然不同的評價。有人認為他是「聖人」,有人則認為他是「屠夫」。尤其在對待太平天國運動的問題上,被稱為「曾剃頭」,是不折不扣的劊子手。那麽,應該怎樣評價曾國藩呢?

(曾國藩)

我們先來說說,為什麽曾國藩之前的那些「聖人」,並沒有得到很否定的評價。

我們這裏講的「聖人」,主要是指在儒學上成就比較突出的,並且嚴於律己,在道德修為上,嚴格按照儒學的信條來說話行事的人。不包括那些比較賢明的皇帝。古人把一些賢明的皇帝也稱為「聖人」,這不過是一種政治宣傳而已,不屬於我們這裏提到的聖人的範疇。因此,按照這個標準,我們所講的聖人,就主要是孔子、孟子、董仲舒、韓愈、朱熹等等。

這些聖人,他們都有一個非常明顯的特點,雖然他們要求老百姓應該遵守秩序,遵守禮儀,服從統治階級的統治。其最終的目的,是為了維護封建統治。但是,他們所站的立場是不一樣的。他們往往會站在第三方的立場,在要求老百姓遵守禮儀的同時,也希望君王對老百姓實施仁政。有些聖人,比如孟子走得更遠,他說「民為貴,君為輕,社稷次之」,這樣的話,更加偏向於作為被統治階級的老百姓。

當然了,儒家聖人們這樣做,也有個人目的。比如董仲舒提出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實際上就是把儒家聖人提到了極高的地位。君王居於政治統治地位,聖人居於文化統治地位。而且聖人的地位甚至比君王還高,中國古代出現過非常多的朝代,這些朝代不斷更叠,你方唱罷我登場。但是儒學聖人在文化上的統治地位,卻從來沒有改變過。孔子作為「萬世師表」的地位,從來沒有動搖過。

(清朝重臣曾國藩)

儒學聖人之所以能夠取得成功,顯然與他們看起來就像站在第三方的立場上是分不開的。他們的做法,決定了統治階級很喜歡他們,被統治階級似乎也很喜歡他們。

而曾國藩一開始就有做一個儒學聖人的誌向。他在言行方面對自己要求非常嚴格,絕不做違背禮儀的事情。他在「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方面,給世人做出了表率。

歷史上曾有關於他努力壓制個人性方面欲望的記載,他為了抑制自己這方面的欲望,甚至把自己搞到了苦行僧的地步。當然了,儒學其實並不是要禁欲的,儒學是入世的,是追求美好生活的。但是儒學發展到最後,成了儒教,也就是說成了一種宗教,在這種情況下,禁欲就成了儒學聖人們的一種高標準的追求,也是「修身」的要求。

在「齊家」上,曾國藩也是做得非常好的。著名的「曾國藩家書」,就是曾國藩在齊家上取得的突出成就。

在「治國」上,曾國藩也做出了突出的成績。在曾國藩之前,漢人在清朝朝廷中的地位是要矮人一等的。但曾國藩抓住了清末亂世這樣一個契機,發揮了漢人的重要作用,從而讓漢人成為了清末政治上的最重要的力量。

(太平軍起義)

在「平天下」方面,曾國藩主要就是鎮壓太平天國運動。他對太平天國采用了非常殘忍的手段。把太平天國鎮壓下去以後,他及時把兵權交出來,把湘軍解散。這樣做,也確保了避免諸侯割據的產生,從而造成天下動亂的局面。這一點,可以說,曾國藩也是按照聖人的標準來做的。

說起來,曾國藩在當聖人的路上,是走得非常堅實的。不過,也是他的運氣不好,遇到了亂世。而亂世到來的時候,又遇到了太平天國運動。對於太平天國運動,曾國藩是不可能袖手旁觀的,他只能介入。而且不可能再當第三方,必須要選擇選邊站隊。而當時曾國藩所選擇的,是統治階級。當然了,他也只能選擇統治階級。而且在選擇統治階級的時候,他的手段也不能懷柔,只能堅決地和太平天國作戰。

之所以不敢采用懷柔的辦法,既是因為太平天國的態度非常堅決,絕不向清政府妥協。同時,也是因為,如果曾國藩要這樣做,必然會被清政府懷疑。畢竟曾國藩既是一個臣子,又是一個漢人。所以曾國藩的處境是極為艱難的,他才會在歷史上,成為一個復雜的「聖人」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