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王莽為何酷愛改地名?

2024-05-31歷史

王莽,字巨君,新都顯王王曼長子,西漢孝元皇後王政君之侄。公元8年,王莽代漢建新,建元「始建國」,推行新政,史稱「王莽改制」。

新朝雖然只存在15年,王莽在位期間還是挺能折騰的,各種創新型的舉措數不勝數。

王莽改制涉及土地、幣制、商業以及官名、郡縣名,實際上人名他也改,對改名這件事他似乎上癮。

圖-新朝都城常安(西安)

王莽改制有不少都與當時的社會實際情況格格不入,或者說相悖遠,並非當時所能接受。很多人認為王莽是穿越者,比如他發明的遊標卡尺,這似乎是現代科學中才有的物件。在王莽諸多新政中,有一條讓後人頗為頭疼,就是重新劃分郡縣,更改地名。王莽酷愛改地名,幾乎癲狂,經他改過的地名具有明顯的後現代風格。

王莽將西漢106個郡(國)增加到116個,改名91個;將1587個縣減少至1585個,改名730個。

洛陽附近的南陽郡、河內郡、潁川郡、弘農郡、河東郡、滎陽郡六個郡,更名前隊郡、後隊郡、左隊郡、右隊郡、兆隊郡、祈隊郡,合稱為豫州六隊。「隊」通「隧」,有通隧、順隧之意。太守也得跟著更名,叫大夫或大尹。

比如南陽太守,更名為前隊大夫,面目全非了,讓人苦笑不得。王莽有個將軍叫甄阜,曾任前隊大夫,不知道他聽到同僚叫自己為前隊大夫時,會不會在風中淩亂,此大夫後來被東漢光武帝劉秀幹掉了。

西漢鼎盛時期,南陽郡有36萬戶,174萬人,位居全國第四。劉秀在家鄉荊州南陽郡起兵,最後奪取了江山。劉秀恢復了包括南陽郡在內的古名,在南陽修了許多行宮,南陽宛城在東漢隱隱陪都的意味。

【禹貢】劃九州,西北有雍州,沒有涼州,王莽將涼州更名雍州。

河西走廊從東往西設有四郡:武威郡、張掖郡、酒泉郡、敦煌郡,王莽用了新招:張冠李戴。武威郡更名張掖郡,張掖郡更名設屏郡,意思是防禦匈奴的重要屏藩,真是不敢恭維。此外酒泉郡更名輔平郡,敦煌郡更名敦德郡。

圖-漢景帝時期的山東,註意看濟南和齊郡

同樣張冠李戴的還有東邊的青州,齊郡更名濟南郡,濟南郡更名樂安郡。

王莽逆反心理太重,地名如果有形容詞,很喜歡改成反義詞。

圖-西漢初期,註意左上角的無鹽

比如上黨郡谷遠縣更名谷近縣,太原郡於離縣更名於合縣;陳留郡東昏縣更名東明縣;遼東郡遼陽縣更名遼陰縣;東平國無鹽縣更名有鹽縣;會稽郡無錫縣更名有錫縣。

圖-西漢初期,註意看太湖邊上的無錫

王莽仇視戎狄,隴西郡更名厭戎郡,隴西郡狄道縣更名操虜縣;天水郡更名填戎郡;北地郡更名威戎郡;雁門郡更名填狄郡;代郡更名厭狄郡;瑯邪郡更名填夷郡;長沙國更名填蠻國;右北平郡白狼縣更名仇狄縣。

圖-隴西和天水

王莽將臣服於漢朝的匈奴、高句麗、西域諸國、西南夷等,由「王」降格為「侯」。將匈奴單於更名降奴服於,高句麗更名下句麗。邊疆諸侯和部落因此拒絕臣服新朝,造成邊境戰爭不絕。

王莽將官名也都搞得面目全非,給三公新增副手,號稱三孤:大司馬(太尉)副手為司允,大司徒(丞相)副手為司直,大司空(禦史大夫)副手為司若。九卿裏面的大司農更名羲和;廷尉更名大理,再更名作士;太常更名秩宗;大鴻臚更名典樂;少府更名共工;水衡都尉更名予虞。以上為新九卿,隸屬三公,上下級關系如下:大司馬統司允、納言、作士;大司徒統司直、典樂、秩宗;大司空統司若、予虞、共工。

很多古地名人們早已經習慣,也很好聽,王莽統統不管,就是一通亂改。東漢建立後,劉秀又一鍵恢復。東漢人班固在修【漢書】時,面對王莽改得亂七八糟的地名,頭都大了,真是心疼班固。